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
18322200000018

第18章 赏识教育法(2)

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我能行”的感觉呢?除了父母积极鼓励:“试试看,你能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创设和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强化孩子“能行”的意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养料,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大多都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不行,所以创设机会让孩子成功一次,就找到了突破口和改变他们的契机。

二、“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材”这一教育信念非常重要。实施这一教育信念的重要前提是一定要让孩子建立起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和“我能行”的自信。哪怕孩子身上有很多的缺点,作为父母也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闪光之处,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

三、要让孩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帮助孩子去发现“我能行”、“我哪点最行”、“我哪一点会更行”。我们认为,让孩子“自我发现”比别人发现更重要。“我能行”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

四、主宰命运的是积极的心态,成功的自信。一个孩子自信心如果没有被培养起来,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没有自信心,孩子生命的潜能整个就被扼杀了,就等于没有真正的人生了,而这种自信要从小,从点滴生活、学习、活动上来培养。当“我能行”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悄然沉淀在孩子心底的时候,他们就会真正成长起来了。

赏识是父母调整心态和情绪的按钮,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巨大的信任;“我能行”是孩子内心深处最强烈的精神需求。能否打开孩子求知和成长的内动力就看各位父母每天能否热情而艺术地说出“太好了,你能行”的赞扬和鼓励。

赏识就是把孩子当朋友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骂、指责、训斥、抱怨,而是感动与赏识。与孩子交朋友是走进孩子心灵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就会走出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也就相对地成功了。家庭教育的成功是相对的,而和孩子促膝长谈这种生命的沟通是绝对的,只有在生命绝对沟通的基础上,才会出现家庭教育的相对成功。如果孩子心灵对你关闭了,这可能将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有一个小女孩,生性内向、软弱,父母都忙于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陪伴她,和她交流。成绩也不太好,父母对她也很失望,自己也总认为自己不行,所以从小就孤独得很,根本没有什么朋友。后来邻居家的大姐姐主动接近她,带她一起玩,听她讲心里话。那个时候,她觉得这世界上只有大姐姐最好,最能看得起她,接纳她,心里就想:以后不管她让我帮忙干什么,我都义无反顾地去做,因为“士为知己者死”吗!

随着交往的深入,有一天,这位大姐姐告诉她自己是个小偷,并要求她也加入,否则就不和她做朋友了,女孩竟不假思索地答应了。随后也就一步步地走向深渊。

这就是“做朋友”的威力,哪怕它是虚伪的,别有用心的。因为脆弱的、干涸的内心,太需要有人“做朋友”了,这种“做朋友”就是一种信任、赏识。

班里有个孩子,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与同学争吵,人际关系不太好,老师找他谈了很多次,效果都不明显。有天又和别的同学发生了矛盾,竟然把同学的书一股脑儿地全扔在了地上。这次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只有他们俩,面对面地坐好,正准备谈话,老师包里的手机响了,接?还是不接?老师拿不定主意,就问这位同学:“对不起,我能接个电话吗?”这位同学没有任何反应,老师又重复一遍:“对不起,我能接个电话吗?”这位同学回头四下张望了一下,指着鼻子疑惑地说:“你在问我?”老师瞧着他那读不透的眼神,认真地点了点头,他慌乱地边点头边连声说:“可以,可以。”

等老师接完电话,这位同学竟主动和她交流起来。他说:“老师,其实每次与同学争吵后我也后悔,我也想和大家做朋友,可是在别人眼里,我早已是个很难相处的人。再说,我也拉不下面子,不好意思与大家和好。老师,请你放心,我以后一定努力地改。”他非常诚恳,老师也没有提太多的要求,谈话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

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同学变化很大,真的渐渐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了。老师一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有一天碰到了这位同学的母亲才知道个究竟。那天,这位同学一回家就高兴地对妈妈说:“老师把我当朋友了,老师问我能不能接电话。我要跟老师做朋友,还要和大家做朋友。”

这使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则报道:

一迷恋网络游戏的少年被母亲领到一位教授家进行教育引导,孩子很不乐意,非常反感。进教授家时,教授亲切和他及他的母亲一一握手,就是这一握手的动作,改变了少年的认识。他觉得老教授很平等,很尊重他,把他看成了朋友,而非陷入网瘾的问题孩子,他就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心门,和教授深入地交流,结果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回归了正常。

这就是尊重的力量,这就是平等的魅力。只要父母能真正地和孩子做朋友,孩子会很渴望的,也会很珍惜的。

对待亲子关系,我们主张的是把孩子当成朋友看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每一个不良的少年儿童背后总有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有一个教育出现问题的父母或者老师的存在。错误的教育,造就了“问题孩子”。不良的师生关系或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导致“问题孩子”、不良少年儿童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孩子与谁的感情深厚,谁就可能对他施以深远的影响。西方有句格言:你与孩子有多深的感情,你的话对他就有多大的威力。通常情况是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哪门功课,也可能倒过来,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喜欢某门功课。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进而“学其理”。父母要学会先改善关系,再解决问题。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把孩子当成朋友看待是赏识教育的有效方法,是家教成功的不二法则;把孩子当做朋友,你得到的感情回报会在亲情之中多一份友情。能与孩子促膝长谈、深度沟通的父母是成功的父母,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不但你的赏识教育容易获得成功,而且你会理解“天伦之乐”一词的真正意义。

很多父母怀疑这样和孩子“打成一片”是不是没有威信可言了。父母的威信来自于子女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是子女给你的,而不是你自己给你的。当然赏识教育过程中原则要把握,方向也要坚持的。

一个小女孩在10岁生日那天,父母为她办了丰盛的生日晚宴,买了1辆崭新的儿童自行车,作为她的生目礼物。晚宴后,母亲挽着女儿的手在月光下散步……临睡前,女儿眼里闪烁着异常兴奋的光彩,轻声对母亲说:“妈妈,今晚我真开心!”母亲笑说:“那当然,今天妈妈给你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有那么大的奶油蛋糕……”“不,不,那都不是……”女儿打断了母亲的话,认真地说:“我最开心的是今晚能和你在一起散步,像朋友一样,手拉手说心里话。”母亲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她没料到这次散步谈心竟会在孩子心灵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物质的满足代替不了心灵的慰藉。彼此敞开心扉,搭座心桥,自由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这时你的幸福感将油然而生。做为父母怎样用赏识的教育方法与孩子交朋友呢?我们的建议是:

一、平等相待。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要做到平等相待,教育应以表扬、鼓励等赏识方式为主,不要居高临下,动不动就指责、批评、训斥、唠叨、惩罚。不管什么事都要以商量的口吻,讨论的态度与之沟通交谈,就事论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最后以理服人。如果父母做错的,父母也要认错、道歉。

二、经常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就要经常和孩子促膝交谈,聊天沟通,给孩子信任与赏识,让孩子敢于讲出真话,敢于面对困难,并根据孩子的心理反映提供有益的忠告和建议。

三、溶入孩子的生活。做朋友是需要许多共同语言的,父母为了和孩子有共同的语言,最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关注一下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讨论,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一起品足球,一起锻炼,一起学习,一起做事,一起游戏,一起活动。一句话:像个孩子才能做孩子的朋友,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去感受孩子喜怒哀乐。在这许许多多的“共同”、“一起”中,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指导和帮助。

四、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每当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先设想一番,如果他是我的同事、朋友,我该怎样同他讲话?如果朋友遇上了挫折,出现了错误,遇到考核不过关,我会怎样对待朋友?你不可能去批评、指责,肯定是去安慰,去帮助,去鼓励;如果朋友做出好成绩,朋友得到升迁,我会怎么对待朋友?遇事经常这样把孩子看做朋友,并像对待朋友一样去行动,你就会真的变成孩子的朋友。

父母要想真正做孩子的朋友,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朋友意味着“平等”,朋友意味着“商量”,朋友意味着“提醒”,朋友意味着“宽容”,朋友意味着“分担”,朋友意味着“帮助”,朋友意味着“接纳”,朋友意味着“理解”,朋友意味着“尊重”,朋友意味着“信任”,朋友意味着“赏识”,朋友意味着“激励”……

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在给女儿的信中是这样写的: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对你的苛求就没有了;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对你的态度就变温和了;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对你变得客客气气,彬彬有礼了;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以往那激烈的言辞就不翼而飞了;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多了几分尊重,少了几分呵斥;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那冒起的火气就会降温变凉;只要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能平等地待你……

把孩子当成朋友看待并不是迁就、姑息、讨好、妥协。不管任何情况下,原则问题绝对一步不让,妥协一次,永无宁日,这也是赏识教育所把握的原则。严格要求与约束,适当批评与惩罚,让孩子产生适当的恐惧和敬畏,来建立对子女的权威。这种敬畏之心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孩子就不会过分任性。较为懂事之后,靠着这样一种心理,就能管束得住,用不着实施让人屈辱的严厉惩罚。但随着孩子年龄逐渐长大,便要用赏识和友谊来维系这种权威。也就是说,把孩子当成朋友看待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适当的敬畏感。

赏识能使孩子实现自我超越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赏识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觉醒。赏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人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力和价值观的觉醒。

现实社会中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之所以沦为平庸,是由于我们教育的方式,从来没有让其觉醒过,他们的自尊自信,人格心灵和成功的自我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因为一个人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的,势不可挡的。人的人格心灵和成功意识一旦被唤醒,教育也就真正地成为了“自我教育”,生命将快速成长,引爆潜能,不但会实现自我,更会不断地超越自我。

唤起孩子觉醒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更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孩子,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故事,一句深入心灵的话语,一个触及心灵的行为都能使其觉醒;有的孩子适用这种方式、方法;有的孩子适用那种方式、方法。这需要父母于教育实践中触类旁通,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实际情况及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尝试才行,但最重要的方法,是时刻要有唤醒孩子的赏识教育。我们抛砖引玉,介绍下面几种方法,以供父母参悟。

一、赏识导致觉醒,觉醒导致超越。

孩子上了三年级,但学习成绩一直都没有起色,总是排在班级的末尾,有时最差的情况能考个一位数;而且,他写字特别慢,每次做作业时,母亲在旁拿一把尺子数“一、二、三”在三秒之内写不出一个字,就用尺子打一下他的手。每次做作业,孩子总是吓得哆哆嗦嗦。这位母亲听完讲座改变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三年级刚开学不久,三周后,孩子第一次单元测验成绩单下来了,孩子考了20分,非常害怕,根据平常经验肯定是“皮带炒肉丝”。这次他非常胆怯地把成绩单送到妈妈面前,妈妈看了看之后,居然笑了。孩子惊呆了,今天情况不妙啊,因为平时这种情况妈妈都是一脸“旧社会”,今天居然笑了,再仔细一看,妈妈的笑还真有点“皮笑肉不笑”的,但孩子转念一想,大不了和原先一样挨打。可妈妈随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啊,刚开学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掌握了20%的知识啊,说明你很有潜力啊!”孩子又是一惊,妈妈说这话什么意思。但妈妈毕竟没有打他。

吃过饭之后,孩子就自觉地去做作业了。又过了三个礼拜,第二次成绩下来了,考了48分。虽然进步,毕竟成绩还很差,他内心觉得有点对不住妈妈。没想到,妈妈却对他说:“你一下子就提高28分,这段时间你的努力见成效了,妈妈非常高兴。”吃过饭,孩子先帮妈妈洗碗,洗好了,就赶紧做作业去了。又过了三周,第三次成绩下来了,这次考了61分,妈妈对他说:“乖乖,儿子啊,你不要小看这61分,这可是从量变到质变,你终于及格了,明天妈妈带你去吃麦当劳!”麦当劳吃过以后,又过了三周,第四次成绩下来,轮到他妈妈惊呆了,不知是试题出得浅,还是怎么回事,孩子这次考了93分!

孩子的妈妈说:“真没想到,教育方式方法一改变,孩子变化竟这么大。”赏识导致了孩子觉醒,觉醒导致了孩子不断地进行了自我超越。

教育的艺术,特别是家庭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你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你是否懂得激励、唤醒、鼓舞、宽容及无限的赏识;能否激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来打开孩子求知、成长的内在动力,是赏识教育变成孩子真正的“自我教育”。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幸福欢快地成长。

二、赏识是力量的分担,分担才能实现孩子自我超越

一次吴纯被选去香港参加《首届中国钢琴曲目比赛》的决赛。为了让儿子见识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吴章鸿把节衣缩食的5000元人民币拿出来让他参赛了。由于儿子临场发挥不好,没有取得名次。当吴章鸿了解到情况后,最先考虑的是吴纯失利后的感受,想到此刻的他最需要妈妈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