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文化书系——三十六计
18332400000010

第10章 混战计(3)

本计用在军事上指对付弱小的敌人采取四面包围、合力歼灭的谋略。如果让敌人侥幸逃脱,情况就会变得很复杂。紧追不舍,有可能中敌人的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擅长偷袭的小部队,其特点是行动诡秘,出动迅速,没有固定的行动地点。其数量少,破坏性很强,常会乘己方没有防备,侵扰自己。他们的企图,是使己方疲劳,以便实现他们的战略目的。所以,对于这种“贼”,不可让其逃跑,而要断其后路,围而歼灭。当然,此计如果运用得好,绝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人的主力军。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害怕敌人逃脱,而且害怕其逃走以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关不紧,让敌人得以侥幸脱逃,不可轻易追击,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击逃敌。书中还举例说明: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在野外,你派一千个人去捕捉他,也不易捕捉,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对方突然袭击而受伤。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感到害怕。根据这个道理推测得知,敌人如能逃脱,势必以死相拼,如果截断他的后路,敌人就容易歼灭了。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他逃走也是一种策略,但不可轻易追击。

第二十三计摇远交近攻

【原文】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注释】

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全句的意思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就会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击远敌就会有害处。

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全句的意思为:上火下泽,两相违离、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违离的道理,来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使敌人相互违离、矛盾,而己方则可以各个击破。

【译文】

凡是受到地势的限制时,攻取就近的敌人比较有利,越过近敌去攻击远敌就比较有害。火往上烧,水向下流,是己方与邻近者离违的情形。

【战例】

之一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动荡不安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霸主的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有过节儿,积怨很深,郑国随时有可能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主动采取与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订下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相助,将郑国围困了数天。虽未攻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想方设法找机会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两国。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洗刷耻辱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还给鲁国。果然,鲁国与郑国重归修好。齐国当时出面调和郑国与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和好。齐国因此对郑国的感情也有所加深。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借口,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占领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打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火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

郑国乘胜追击,打败宋国,卫国被迫向郑国求和。随着郑庄公势力不断扩张,霸主地位逐渐形成。

之二

战国末期,七国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称霸中原。公元前圆苑园年,秦昭王准备派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止秦国去攻打齐国。他说:“齐国实力强大,离秦国路途较远,去攻打齐国,军队要途经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获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不好占有齐国的领土。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步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主动派使者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多年里,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同时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占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给攻占了。秦始皇征战多年,终于统一了中国。

【前人之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译文】

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各方都会不择手段,采用谋略,见机行动,为自己谋得利益。远处的国家不可以去进攻,但可以用一些利益和他结盟;邻近的国家如果去结盟,反而可使变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旁。战国时期范雎的计谋,就是把所有国家相处的远近,作为结盟或者攻击的行动准则,他的道理说得非常浅显易懂。

【赏析】

此计不仅是军事上的谋略,还是政治上的谋略。这里是“胡萝卜”加“大棒”相互配合运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己方不随便和邻国结盟,而是与远国结盟,这种结盟是为了防止邻国与远国结盟或者远国与邻国结盟从而对自己不利。己方能否成功与远国结盟,这里就要用“胡萝卜”来利诱对方,特别是对与不想结盟或者还在“举棋不定”的远国,就需要用“胡萝卜”加“大棒”来相互配合来达到某种军事上或者政治上的目的。当己方成功地与远国结交以后,就可以对邻国挥舞着“大捧”,把他消灭掉。如果与邻国结盟,常常因近国变乱的发生而困扰自己。

其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绝不是长期结盟。消灭近邻以后,远交的国家也就变成了近邻,新一轮的近攻也就不可避免了。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来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的策略,使敌人相互矛盾、离违,而己方可以利用敌人的相互矛盾、离违各个击破。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注释】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全句的意思为:处于己方与敌方两个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己方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全句的意思为:

他方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强者的话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己方去救援他,他方在困境中能不相信吗?

【译文】

处于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当敌方强迫它屈服时,己方应立刻派兵去援助,这会取得弱小国家的信任的,乘机扩大己方的势力。

【战例】

之一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小国之间关系密切。晋国若攻打虞国,虢国会派兵救援;晋国若攻打虢国,虞国也会派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小国,先要对他们进行离间,使他们互不支援对方。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可以施些恩惠。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贝,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晋献公非常不情愿拱手让人,荀息说:“大王请放心,只是让他暂时保管而已,等消灭虞国,两件宝贝不就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和美璧,十分高兴。晋国有意在晋、虢两国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好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借道行军的事不能答应,并说:虞、虢两国,唇齿相依,如果虢国被灭,唇亡齿寒,虞国也就十分危险了。虞公回答说:

交一个弱朋友去跟一个实力很强的朋友翻脸,不值得。晋国大军通过虞国道路,去攻打虢国,很快就赢得胜利。班师回国经过虞国道路时,把掠夺的财物分了很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十分欢喜。晋军大将里克,这时假装生病,声称自己已不能带兵回国,暂且把军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下,答应了下来。几天之后,晋献公率领大军前去,虞公开城相迎。晋献公约虞公城外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浓烟滚滚,虞公赶到城下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就这样,晋国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消灭了虞国。

之二

东周初期,各诸侯国都乘机扩大势力。楚文王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汉江以东小国,纷纷向楚国称臣进贡。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仗着和楚国有联姻关系,认为是自己的靠山,就不买楚国的账,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消灭蔡国的机会。

蔡国和另一小国息国关系很好,蔡侯、息侯都是娶的陈国女人,经常来往。但是,有一次息侯的夫人经过蔡国,蔡侯没有以上宾之礼款待,气得息侯夫人回国后,破口大骂蔡侯屈辱自己,息侯得知此事后,他对蔡侯有一肚子火。

楚文王听到这个消息,暗自高兴,认为消灭蔡国的时机已到。他派人与息侯联系,除掉共同的仇人。息侯想借楚文王之手除掉仇人,便向楚文王献上一计:让楚国佯装攻打息国,他就向蔡侯求救,蔡侯肯定会派兵救息国。这样,楚、息两国联兵,蔡国必败。楚文王一听,认为此计可行,就发兵佯装攻打息国。蔡侯得到息国救援的请求,马上带兵救援息国。可是蔡侯率领部队刚到息国城下,息侯竟紧闭城门,蔡侯急欲退兵,楚军已借道息国,把蔡侯给包围起来,经过激烈的交战后,蔡侯兵败被俘。

蔡侯被俘之后,痛恨息侯,对楚文王说:息侯的夫人息妫是绝世佳人。他这么一说,楚文王心动不已。楚文王打败蔡国之后,以巡视为名率兵到了息国都城。

息侯亲自迎接,设盛宴为楚王庆功。楚文王在宴席上,趁着酒兴说:“我帮你打败了蔡国,你怎么不让夫人敬我一杯酒呀?”息侯心中自然很不高兴,但是又害怕楚文王,只好让夫人息妫出来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一见息妫,果然是绝世佳人,便决定要据为己有。第二天,他举行答谢宴会,早已在宴会的四周埋下伏兵,席间将息侯绑架,轻而易举地占领息国。

息侯没有料到,他主动借道给楚国,让楚国消灭蔡国,给自己报了私仇,却没有想到楚国对自己已暗下毒手,并且不失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

【前人之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译文】

假道用兵的行动,并不是靠花言巧语所能蒙骗取得的。必须是这个国家正处于这样的情况:如果他不是受到来自一方的威逼,就会遭到双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必定会用武力来威逼他,而己方以不侵犯他的利益进行利诱,利用他存在侥幸的心理,立即把力量渗透进去并控制整个局面。这样,他必定不能保住自己的阵地,所以不须要经过激烈地战斗,就可以把他消灭了。例如:春秋时期的晋献公向虞国借道伐虢国。晋国将虢国消灭了,虢国的君王姬丑逃到了东周的京城洛邑,晋国部队在班师回朝途中,还是从原路返回,所以,乘机袭击虞国,并把他给消灭了。

【赏析】

在敌我夹缝中的小国,当一方想用武力胁迫他时,而另一方常以某种援助方式来骗取他的信任,乘他没有猜忌时,迅速把力量渗透进去,控制他的势力,这就不需要与对方大战一场,便可以将对方控制。有的时候用某种援助方式给对方,对方不定会接受,所以,要善于利用某种条件或者制造某种条件来达到目的。

此计的关键之处就是在于“假道”,能够找到“假道”的借口,就可以隐藏“假道”的真实企图,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击,便可以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