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文化书系——三十六计
18332400000008

第8章 混战计(1)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注释】

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锋芒,强劲的力量。

消:削弱、减弱。势:气势。

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援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得之,喻己方用此计可胜强敌。

【译文】。

不要去攻打敌人力量最强的地方,而要设法削弱敌人力量的来源,从履卦的原理出发,采取以柔克刚方法战胜他。

【战例】

之一

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著名的战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员怨怨年,袁绍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隔河对峙。袁绍仗着兵多将广,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要渡河架势。袁绍怕背后受敌,迅速率领主力西进,阻击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张声势后,突派精锐军队回袭白马,斩杀袁绍一员大将颜良,初战告捷。由于两军长时间相持,双方粮草补给成了成败与否的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把守,决定偷袭乌巢,断绝粮草。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往粮仓上点燃一把大火,顿时浓烟滚滚。曹军乘机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乌有。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断绝粮草,军心动摇,袁绍顿时陷入困境。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绍士兵已无心作战,丧失战斗力,几十万大军四处逃散。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几百名精兵,艰难地冲出重围,回到河北,不久病死。

之二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起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效忠于汉朝的梁国。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救,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现在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无法抵挡刘濞大军的猛攻了,请朝廷急速派兵救援。汉景帝立即命令周亚夫派兵去解救梁国之危。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向来勇猛,如今士气旺盛。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时不易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叛军。周亚夫说,他们出兵攻打梁国,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截断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重地,必须最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兵马袭击敌军后方,派一支军队袭击吴、楚补给线,截断粮道,而自己率领大军袭击叛军后方重镇冒邑。周亚夫占领冒邑后,忙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惊恐万分,想不到周亚夫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截断了自己的粮道。他立即下令全军火速向冒邑前进,定要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来势汹汹,直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固城坚守,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退。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数天,周亚夫见敌军被饿得面黄肌瘦,已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全军,突然发起猛攻。叛军不战自乱。随后,叛军大败,刘濞仓皇逃出,在东越被杀。

【前人之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

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

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译文】

水烧得沸腾靠的是力量,即火力。用猛火烧沸腾的水,自然锐气无法阻挡。干柴,是产生火力的根本,猛烈的火势就是靠它才形成的。但干柴本身是温而柔的东西,人们用它是不会受到伤害的。所以,凶猛的火力虽然难以阻挡,但要减弱它的火势还是有办法的。《尉缭子》说:“士卒对敌作战,有十足的勇气,就敢于拼命战斗,勇气丧失,就会逃跑。”瓦解敌人气势的方法,就是要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东汉时期,吴汉任大司马时候,有敌人乘夜偷袭汉军的军营。营中士卒一片惊慌并且局面混乱,而吴汉却安然不动在床上静卧。将士们听说吴汉这般沉着冷静,情绪才稳定下来,不一会儿,营中也就安稳下来了。这时,他便起床挑选了一支精锐部队,乘夜出击,从而打败敌人。这里,吴汉采用的策略就是不与敌人正面交战,而是先设法削减敌人旺盛的气势。北宋时期,薛长儒时任汉、湖、滑三州通判,驻守在汉州时,数百名驻守州城的士卒叛乱。他们准备打开营门,企图要谋杀知州和兵马监押。有人前来禀报,知州和监押都不敢站出来。

薛长儒挺身而出,走到军营前,从破损了的城墙翻身入营,对参与叛乱的士兵晓以利害,说:“你们都是有父母妻儿的人,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来!凡是策划叛乱的人站到左边,凡是被迫跟随的人站到右边。”于是,没有参与策划叛乱的数百名士兵站到了右边,只有13名策划叛乱的人冲出营门逃跑了,分散躲入营外的村落里,不久被捕获。当时民众说:“如果不是薛长儒挺身而出,全城就要遭受苦难了。”这里就是用攻心夺气的谋略。或者说:当两军敌对时,突然袭击强大敌人的弱点,削弱了敌人的攻势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赏析】

本计运用于军事上指面对强敌不可正面交战,而应该避其锋芒,打掉敌人的旺盛气势,再伺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致命的要害点,很多时候,抓住敌人致命的要害点就能够影响战争的动向,抓住敌人致命的要害点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弱为强,化少为多。己方指挥员要判断准确,抓住战机,攻敌人致命的要害点。比如粮草辎重,若能乘机夺取,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或者心理攻势,从政治上或者心理上来震慑敌人,来打压敌人的旺盛的气势,使己方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为彻底的打败敌人作准备。不管敌人有多么强大,也会有弱点,只要己方能抓住敌人的弱点,来个突然袭击,打得敌人猝不及防。发挥己方的优势,攻敌人的薄弱之处,这些薄弱之处往往是敌军的致命的地方,只要己方一举攻破敌人的薄弱之处,敌人的强势就会变弱势,只要己方抓住有利战机,便可一举打败敌人。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在古代战争中常见于一方袭击另一方的老巢、仓库,断其运输补给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注释】

乘其阴乱:阴,内部。全句意思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无主:没有拿定主意。

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

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全句的意思为:人要顺应天时去安排作息,到了夜晚就当入室休息。本计运用这一象理,是说打仗是要抓住敌人的可趁之机,见机行事,乱中谋利。

【译文】

趁着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情况下,利用其力量弱小和没有主见,使他们归降己方,就像《周易》随卦象辞说的:人要顺应天时去安排作息,到了夜晚就当入室休息。

【战例】

之一

赤壁大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来犯,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旺盛,下令进兵,攻打南郡。刘备也把军队调到油江口安营扎寨,死死地盯住南郡。

周瑜说:“为了攻下南郡,我东吴花再多的代价,南郡也要得到。刘备休想夺取南郡。”刘备为了稳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周瑜心想,我定要见见刘备,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第二天,周瑜亲自到刘备营中答谢,在酒过三巡后,周瑜单刀直入问刘备在油江口安营扎寨,是不是想取南郡?刘备说:“听说大都督要攻打南郡,特来此助一臂之力。

如大都督不取,那我就去攻取。”周瑜大笑,说:“我东吴早想吞并汉江,现在南郡已掌握在手中,为何不取?”刘备说:

“胜败不好事先定来,曹操临走的时候,令曹仁驻守南郡,必会定下计谋,加之曹仁英勇无比,恐怕大都督不能取胜。”周瑜一贯骄傲自负,听刘备这么一说,自然不高兴,他便开口说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玄德公去取。”刘备盼的就是他的这句话,马上说:“子敬(即鲁肃)、孔明都在场作证,你可千万不能反悔啊。”周瑜笑了笑,并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周瑜走后,诸葛亮建议先按兵不动,让周瑜先去与曹仁厮杀。

周瑜发兵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毒箭返回营中。曹仁见周瑜中毒箭受了伤,十分高兴,每天派人到周瑜营前叫战。周瑜只是坚守营门,拒不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前来叫战。周瑜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与曹军大战。开战不久,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被众将救回营中,原来这是周瑜定下的骗敌之策,一时传出周瑜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周瑜营中奏起哀乐,士兵们都穿戴了孝服,曹仁闻讯,喜上眉梢,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到曹操那里去邀功请赏。

当天晚上,曹仁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劫营,城中只留下少数人马守城。曹仁大军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一片寂静,帐内外无人防守。曹仁已知中计,急忙退兵,但已来不及了。只听一片喊杀声,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冲出重围,退回南郡,又遇东吴设兵伏击,只好往北逃去。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军赶到南郡时,只见南郡城头挂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军师诸葛亮之命,趁周瑜、曹仁交战难解难分之时,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南郡。

诸葛亮利用从曹军搜来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去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两座城池。周瑜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当,气得昏了过去。

之二

唐朝开元二十一年,契丹叛乱,多次侵扰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河北节度副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有好多次攻打幽州,没能攻下。可突干想探知唐军虚实,派使者拜见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并假心假意地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不再侵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值旺盛,主动上门求和,肯定有诈。张守圭将计就计,客客气气地接待了契丹使臣。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军营中宣抚,并命令王悔一定要摸清契丹内部的情况。王悔在契丹军营中受到热情款待,他在招待酒宴上细心观察契丹众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种眼神。他发现,契丹众将在对归顺朝廷的态度上并不完全一致。他又从一个士兵口中打探到分管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之间有矛盾,两人表面上和和气气,暗地里谁都不服谁。王悔有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知道他和可突干之间有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称赞可突干的军事才干。李过折听完,大为恼火,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民众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可突干这次求和完全是虚情假意,他已向突厥借兵马,不久就要进攻幽州。

王悔听后就劝说李过折,唐军实力强大,可突干注定要失败,并说脱离可突干,可建立功勋,保证朝廷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听后怦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完成朝廷交给他任务,立刻从契丹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过折带领本部人马,偷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杀于军营中,这时契丹军营乱成一片。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兵马,与李过折的马兵展开搏杀,张守圭探得情报,立刻率领兵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兵马。张守圭部下迅速冲进契丹军营中,契丹军正和李过折的兵马厮杀,场面十分混乱。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败契丹军。

【前人之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译文】

动乱不定的时候,有几种冲突力量的存在。弱小的人顺从谁或反对谁都没有自己的主见;敌人被蒙蔽而没有发觉。己方应当立刻把这股弱小力量争取过来。《六韬·兵征》写道:“军队多次受到惊慌,造成军心不稳,又因为敌人估计对方过强而产生畏惧心理:互相说着不吉利的话;士卒互相施眼色;谣言四起,听信谣言;不惧怕严厉的法令,不尊重将帅,这些都是衰败的征象啊!这样的“鱼”,在混战的时候,应该趁机捞捕它。例如:刘备得荆州、攻取西川,都是用这样的计谋。”

【赏析】

本计在军事上指当敌人处于混乱中变得迷乱不清时,乘机战胜敌人的谋略。在风云变幻的战争中,较弱一方常常会有疏漏之处,这时就有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一方主动把“水”搅浑,制造对己方有利的战争条件,然后乘机行动,最后以达取胜的目的。此计还运用《周易》随卦象辞,是说打仗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疏漏之处,而己方见机行事,使乱则顺己方之意,便可乱中获利。敌军混乱不清时,一定存在着各种互相冲突的方面,那些较小的力量这时都在为自己的出路考虑,到底要投靠哪一边,一时举棋不定,还有后顾之忧。这时,己方就要乘机把“水”

搅浑,从中得利。其中列举了敌人的衰弱征状:全军多次受惊,军心不稳,发牢骚,说泄气的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四起,不遵守法令,不尊重将领等等,可以说“水”已开始浑了,就应该乘机摸“鱼”,从中得利。运用此计的关键是将帅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想方设法把“水”搅浑,战争的主动权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注释】

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原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