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司马懿吃三国3
18338100000031

第31章 建奇功,遭外放(6)

“至于司马懿,此君正如崔琰大人所赞,足智多谋,思虑缜密,且又刚断英特,倒确是丞相府中极难得的人才。况且在此番串联各郡太守、刺史共同推戴父相之事当中,他是兵行险着,一举致胜,功劳甚大。日后,我曹家应当对他多加倚重才是。然而,父相却让他只是去当一个专管军屯庶务的度支中郎将,未免有些委屈他了。”

“不错。本来此番各州郡太守、刺史能步调一致联名推戴为父晋公加礼,这其间司马仲达的功劳算是最大的。”曹操举目望向茫茫苍穹,悠悠然说道,“那四十五份各州郡呈奏上来的推戴表,本该由曹仁、曹休、曹真、夏侯惇、夏侯渊等我们的曹氏宗亲来串联而成的。但他们既没这个心,也没这个胆。末了,竟是司马仲达这个外人在下面去联络了来。唉……本相对他们真失望啊!

“对司马仲达这一份机智明敏,本相也不由得又高看了他一点。当然,他也不单单是机智明敏……在南阳郡,他逼杀朱护,惩除酷吏中的那一份任心而行、力持定见、沉勇果断,更是令本相不得不暗暗称绝。不过,说实话,为父很疑心他是为了防止朱护有可能进入丞相府获得重用并与他争宠,才痛下杀手。如果真是为父所怀疑的这样,这个司马仲达的城府和手腕就太过可怕了……”

曹丕听到父相如此评论司马懿,心底亦是耸然一惊。父相的目光好犀利!居然能够洞察出司马懿深深潜藏的超常胆识与非凡才能——那么,他已经对司马懿心生疑忌了?不行!司马懿是我最得力的心腹助手,可千万不能被父相盯上后像对付刘桢、路粹一样把他废掉了,我必须得为他尽量掩饰开脱才是。他微一转念,呵呵笑道:“恕孩儿直言,父相只怕是将司马君想得太复杂了一些。如果司马君真有父相所说的这么厉害,他又岂会被人举告到您那里说他‘私自串联,屏人密语,迹似不轨’?这终究是他做事还不够深沉周密嘛!”

“你不知道,说什么有人举告他‘私自串联,屏人密语,迹近不轨’是本相编造出来震慑他的!他在各州郡那里做得那么隐秘,除非是那些太守、刺史本人站出来,谁又会举告他这些情况?而那些太守、刺史自己就写了推戴表,又均是我曹家的亲信,怎么会举告他?”曹操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沉沉说道,“丕儿哪!枉你还在屏风后面静听沉思,却似未曾用心考虑一般,竟连这一点都没看出来?唉!你的心机,也还欠火候啊……”

“父相批评得是。孩儿甚为愚钝,不及父相英明睿智。一切还请父相多多指教!”曹丕一听,急忙躬身肃然认错,“不过,孩儿仍是不解,区区一个司马仲达,纵有奇才,却位卑权轻,毫无威胁,何劳父相如此费心震慑?”

“唉!你懂什么?为父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司马仲达此番串联发动各郡太守、刺史共同推戴为父,确实功劳极大。可是,论功行赏,为父又该怎么赏他呢?董昭尚被赏为千秋亭侯,而他呢?对他的封赏,自然更在千秋亭侯之上。他一招出手,便赚得了这等重赏,日后其作为愈大,功勋愈多,而为父又何以为继?”曹操的面色犹如天际的浓浓乌云般阴沉沉的,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高深,“所以,为父只得编出这些话来对他稍示挫抑,使他不得在丞相府中居功自负。而把他从东曹属一职上调开,外放出去担任度支中郎将,则是对他的一种考验。为父会让曹洪严密监视他以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也把他盯紧着点儿!如果他稍有游移怨望之举,为父也就不顾和他司马家的多年交情,须得毫不手软地将他和他的兄弟一举铲除,不留后患。如果他一如既往,对这一次外放能够坦然受之,无怨无悔,这便能证明他对我曹家确是忠心不贰。那么,我曹家日后必当重用他!”

曹操一边这么说着,一边在心底思绪翻腾。说来也怪,自己对司马懿一直是由衷地欣赏的,但不知为何,只要一和他照面,一见到他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内心深处就本能地萌生出一种隐隐的芒刺在背的感觉,但细细探察之下又捉摸不出什么。难道是自己太多疑了?还是这司马懿和自己命中注定有什么前世的恩怨?让自己对他无论如何也真正喜欢不起来?唉,自己毕竟还是老了。一老就再也没有了原来那种包罗四海英才的“既能来者不拒,又能来者不惧”的宽广胸襟和雄大气魄了。当日本相对那个韬光养晦、心机叵测的“大耳贼”刘备尚能做到优容相待,而今却对一个年纪轻轻、锋芒初露的儒生司马懿有些莫名其妙地不安起来。真是可笑,可笑啊。

他念及此处,不由得在心底自嘲似地深深一笑,脸上表情却是严肃起来,对曹丕认真说道:“罢了!罢了!倘若他日后表现得还行,那么提拔重用司马懿的这份人情,为父还是送给你们去做了——为父将他调到你身边协管军屯之事,就是希望你俩能在一起经常切磋才学,取长补短,彼此待以师友之礼,成为鱼水之交,襄助我曹家的千秋伟业。丕儿哪!为父这一片苦心,你现在懂得了吗?”

“父相恩威并施,揽尽天下英才而为我曹家所用,真是高明之极!”曹丕一听,不禁欠身深深赞道,“孩儿敬佩不已。”

他心底却暗暗高兴。真是太好了!父相居然将司马懿这个“天赐贵人”安排到了我的身边。从今以后,我就可以更加方便地以“磋商公务”为名向他暗中讨教夺嗣继位的种种妙计了——而且,在三弟那一派的狐朋狗党们眼中看来,他是被“贬”到我身边来的,所以也不会对他起疑提防的……

大隐隐于朝

司马懿刚刚回到东曹署落座,正欲动手收拾桌案上的文牍,便见大哥司马朗自堂门外急步而入,径直来到他面前,劈头就问:“二弟!为兄刚刚才听董大夫说起,你居然被调离了东曹属之位,外放出去当了度支中郎将?这是怎么回事啊?曹丞相他……”

“大哥!”司马懿面色有些急切,忍不住一声高喝止住了他下面的话,然后甚为谦恭地说道,“曹丞相认为眼下兴建军屯方是朝廷头等大事,便用了小弟之所长,外放出去担任度支中郎将——这是对小弟的格外信任呢,小弟非常感激曹丞相的用人之明。今天下午,小弟交接完东曹署内的一切事务,便要到五官中郎将府中去上任了。五官中郎将刚才已经派夏侯尚过来特意催请了,他对小弟可是欢迎之至哪!”

“二弟……二弟……”司马朗一瞬间已反应过来,他的泪珠儿滴溜溜地在眼眶里打着转,表情似喜似悲,慨然说道,“二弟能有这般成熟的见识,大哥终于可以放心了。很好,很好。大哥今天下午若是无事,必定亲自前来送你到那边去上任的。”

说罢,他掩面轻轻叹了一声,拭去眼中之泪,告辞而去。

当司马朗离开堂上之后,屋内只剩下了司马懿一个人时,他才木然坐在了榻席之上,抬眼仰望着高高的屋顶,目光有些空茫,默默地发起呆来。

是啊!曹操摆明了是不愿像刘备信任诸葛亮、孙权厚待周瑜那样破格重用自己,自己又能奈何?如今,我司马家除了曹府,又能再投向哪里呢?罢了!罢了!来日方长,也不必计较这一时一事的小小得失。我司马懿坚信,只要胸怀大志,身负绝学,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之下,我亦必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到了度支中郎将的位置上,我和曹丕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这也便于我更好地影响曹丕、操控曹丕了……只要把曹丕这个“楔子”牢牢把握住,我司马家“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扭转乾坤”之大略就一定会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那一天的。

想到这里,司马懿顿时平衡了心态,不再愤懑发呆,而是抓紧时间有条不紊地收拾起自己的文牍、杂物来,完全恢复了平时的机敏迅捷与冷静沉着。

正在这时,堂门外传来一声欢呼:“司马大人!”

司马懿停止了手头的动作,抬头一看,却见是王昶一步跨进门来:“属下回来了!”

瞧王昶这满面风尘的样子,显然是刚刚才从南阳郡返回丞相府。司马懿急忙将他迎上榻席坐下,又沏了一杯清茶递到了他手中。

待他稍事休憩之后,司马懿才关切地问道:“王君。你在南阳郡还好吧?南阳郡那边情形如何?胡先生呢?”

“哦……曹丞相已经派袁沣大人接任了南阳太守之职。”王昶微微喘息着,慢慢说道,“胡先生自然就挂冠而去了……”

“他还去开那个‘雪庐茶肆’?”司马懿嘻嘻一笑。

“没有。他到陆浑山开设学堂教书育人,当起真真正正的隐士了。”王昶摇了摇头,答道。

“唉……胡先生隐逸于山水林泉之间,免去了我等陷身宦海的种种烦恼,”司马懿悠悠一叹,不胜感慨,“本座对他真是羡慕不已啊!”

“大人严重了,这段时间属下与胡先生相处,他对您一直是赞不绝口。”王昶微微摆手言道,“他说,‘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那个隐士,不过是中小之隐罢了,惠泽不出百里之邑,于世小补而已。倒是您司马大人这条大隐于朝的‘潜龙’,终有一天能行云布雨,恩泽万民哪!”

听了这番话,司马懿的双眸之中不禁泪花闪现。他哽着声音,喃喃念道:“司马仲达一介儒生耳!何德何能堪当胡先生如此之美誉?……唉!我等官场中人,不及胡先生清旷高远甚矣……为了胡先生这一分期许,司马仲达亦会感铭于心,义无反顾,直拼下去了……”

一代儒宗荀彧抱憾而终

荀府的育贤堂上,金猊炉里的香烟犹如一道笔直的蓝线,冉冉升到了半空,又似擎天一剑,凝而不散。

面色有些憔悴的荀彧静静地看着那道香烟,眼神却是清清亮亮的,胸中思绪仿佛飘扬在望不到顶的天穹之上,距离这烟火尘世已太远太远。

半个月前,谏议大夫董昭猝然直接闯进汉宫,向当今陛下面呈了中原四十五个州郡太守、刺史和二十八位名士大夫推戴曹丞相晋公加礼的奏表,一下就在一平如镜的许都城小朝廷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随着这事儿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朝臣、名士和将领也跟风而进,递了一份又一份的推戴表。而从前门庭若市,来客如云的荀府,却日渐一日地冷清起来。荀彧心力交瘁之下,难以再战,便称病在家,静养不出。

为什么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啊?荀彧深深一叹,曹操和他身后那股庞大的势力终于还是撕下了一切伪装向汉室神鼎伸出了攫取之手,自己和杨太尉、王司徒他们便如同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的数叶扁舟,终是难以驾驭这一场汹涌跌宕的局势了。难道自己真的要眼睁睁看着大汉朝一步一步走进坟墓吗?他双目一闭,眼角一缕泪水沿着面颊缓缓流下。

正在这时,“吱呀”一响,堂门被缓缓推开。一股寒风夺门而入,掠过堂中,立时便将那一道笔直的香烟吹成了一团乱麻。

荀彧在榻席上缓缓睁开眼来,向堂门口处望去。只见一名仆人垂手站在门边,恭声禀道:“度支中郎将兼丞相府军祭酒司马懿前来求见荀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