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好宅好运好人生
18366600000003

第3章 风水学与人文环境(2)

自然与人等价值论,是一种伙伴论,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抛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主张承认人类以外的它物自然体的价值权力,和人类相比同等重要,各有尊严,即主体与客体有同等的价值和权力。该观点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太绝对化了,人毕竟还是主体,人类应努力寻求使自身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相一致的道路。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的法则从来没有为了人的利益而顺从人的意志而失效或暂停,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天性和非人的天性是从来没有被征服过,如生物的昼夜节律就是不能改变的。当然,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还是文化的人,他并不像微生物、植物和一般动物那样仅靠改变自己的生理性状态消极地适应环境,还主要靠改善体外生态环境以保其生存,促其发展。问题在于人类改善环境的活动是否适度,正确的观点是既不能抛弃自然,又不能屈服于自然,在人与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去把世界分为人和自然两个部分,而是融为一体,人对自然的态度不是巧取豪夺,而是要参考社会生物学中的“适宜”策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规律和现象,使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正常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会“找出并开拓一条与大自然相一致的一种秩序。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开启这伟大的自然力,我们的文化才能具有方向,我们的形式建筑,形式组织与形式次序才可能具有意义。我们才会再度明白这与自然协调的生命的丰富和和谐。”取得与大自然不变法则较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风水学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

不只是我们人类,即使是动物,也懂得选择适当的环境居住,因为环境与其安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动物,总会选择最安全的地方作为其栖息之处,而且该地方一定能让它们吃得饱并能养育下一代。像我们常说的“狡兔三窟”、“牛羊择水草而栖”、“鸟择高而居”等就包含着这方面的意思。人类经历风雨,在生存斗争和生存适应中不断进化。从栖身树林到蜗居洞穴继而搭木成屋。住宅从一开始就不只具有居住及避险的功能,大多数住宅都集避难、集物、储藏、寄情、生产、流通、交换等功能于一体。在这过程中,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住宅如果完全没有封闭,就不能给人类以安全感并满足遮蔽隐私及上述诸功能的需要;然而住宅如果完全没有开放,就不适合常人居住而只能作为令人窒息的牢笼。在不断发展和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经历了“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与“天”(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段段曲曲折折的过程。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好的环境,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就能为人们提供空气清新、幽雅舒适的环境。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追求理想的环境,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人类的生产、生活系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制并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正是风水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如何对外在的环境系统进行选择,则是风水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风水学有着鲜明的生态实用性,庭院园林要与地形、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风水学就是人类在居住选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门富含科学性的独特文化体系。

1、风水学与选址

风水学选址的原则包括:立足整体,适中合宜;观形察势,顺乘生气;因地制宜,调谐自然;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以及地质检验,水质分析等。这对于建筑、园林的选址,乃至村落和城市的选址及规划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村落选址。村落风水学的环境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形局完整的地理单元。如果用风水学来表达,那就是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中所称的:“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首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这在中国宗族文化最为珍贵的家谱史料中都保存了大量关于村落选址的内容便是例证。

(2)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它关系到未来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关系到族人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古都选址也充满了礼仪规范和天人相应的文化意识。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受风水学的影响表现在:

A.注重“脉络”的都邑形势。大小不同的城市,在空间尺度上对脉络形势也各有差异。

B.注重水在中国聚落选址中所占的重要作用。水能聚气,特别是呈环抱状的水最能聚气。

C.要求城市所处交往运输方便。

D.必须具备安全防御的功能。风水学的典型模式要求后有镇山,左右有沙山护卫,前有碧水环抱,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防御的功能。这种风水学的模式也还隐含着风水穴的生生不息,实际上就是追求一个富有勃勃生机的生息之地。

《易经》所称的“设险以守其国”是中国古代建置城市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一点,将城市布置在依山靠水的地理环境中,显然十分必要,因为这样可以“就地之势”,使自然山水无形中构成了一道城外之“城”,从而收到“守者不出,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的效果。我国大多数的城市位置可以说是在风水学理论指导下选定的,

2、风水学与城市规划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的文化观念里,自然与人是相互感应并相通的,天、地、人这三大系统叫做“三才”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机体。都城和国家都是这个机体的反映,所以强调城市规划布局与天文、气象的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建筑景观生态系统,这也就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原则。

风水学对于选址的功能在于确定城市的外部环境,并对城市内部的空间进行组织,使其与周围环境和天文、气象和谐统一。风水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城市的重点布局与城市中轴线的确定上。享有盛誉的北京城是以它那规划严整的街市和辉煌壮丽的宫阙闻名于世。现代科学的进步,专家从航拍的图像中发现北京城有水、陆两条龙。一条是沿北京中轴线竖向起伏律动的陆龙,龙头在天安门,左脚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脚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龙身即为紫禁城、景山至鼓楼、钟楼。另一条是位于陆龙之西侧水平逶蜿多姿的水龙,龙头在南海,龙身为中海、北海至前海、后海、西海。水陆两条龙,一为屈曲流动,一为体正端重。两龙相伴,一曲一直,动静对比;阴阳相伴,有机结合;交相辉映,谐和有情。使得北京的城市空间格局呈现了既严谨有序、又富于变化的无限魅力,充分展现了风水学的伟大成就。

古代北京城是风水学运用的杰出代表。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精神意识和艺术巧妙结合的一个风水学的实体展现,它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生活、奋斗而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等的综合体现。特别是明、清两朝代,更是按照风水学的理论原则,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壮丽。

(1)以宇宙为象征确定城市中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深受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成为宇宙的象征。天上的紫微宫是北极星周围的一个星座,是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因此,在都城中心建有象征天象的紫宸殿或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它位于东、西和南、北轴线的交叉中心。宫城用“紫微”颜色装饰,象征着宇宙中心——北极星的光辉。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的须弥台座九层台阶,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是阴阳调谐、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

为了把皇宫渲染上神圣的光辉,古代的匠师们借助风水学理论作为基础,在北京城的规划中努力把北京的紫禁城组织为都城的中心,以象征为宇宙的中心。

(2)以主体建筑群构成城市中轴线。中国古代的京城建筑,往往以“先天八卦”之乾、坤、离、坎所象征的天、地、日、月,作为南北中轴线和东西中轴线两端(南、北、东、西)四正方位的象征。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之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按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的方位来布局的。在南北中轴线上,皇城的南门为天安门、北门为地安门也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的方位来规划的。

以全城的主要建筑群构成中轴线,背靠祖山、主山,面对朝砂、案砂等山峰构成一组对景,以壮城之形势。北京紫禁城布置在全城的中心位置,背后的万岁山(景山)五峰丛峙(风水学中的主山),中峰处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当南北两城墙之中,形成了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又匀称大方。建帝王居所的主体大殿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以城市的中轴线控制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3)以水环抱金城。风水学的典型模式是要求北有靠山,南有弯环朝抱之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财源的象征,所以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尤为重视水的作用。或临水建城,或引水人城。总之,有城就必有水。位于北京紫禁城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都是向南凸成“金城环抱”状,以体现风水学中所谓“环抱有情”的意象。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财源滚滚的向往心理,还在客观上改善了城市空间布局。

3、风水学与庭院布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以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具有独立起源的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散失和中断的古文明,时至今日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究其原因:

一是文字结构独特的中国汉字。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独立方块字,它比之拼音文字除了内涵信息量和新词汇容纳量大之外,持久和相对不变性也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一个汉字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汉字的不同组合又可形成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词汇。尤其是组成的中华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更是言简意赅、精妙绝伦,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每一诗句和一首诗词,则以其深邃的意境,耐人寻味。

二是传承家族文化的中华民族祭祖传统。“国之大事,祀居其一”。这种经久不衰的祭祀活动,在民间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涌现了以家庭为核心的聚族而居,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处、邻里关系极为密切的聚落。增强了家庭亲和力、宗族之间的向心力,从而增进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独特的中国汉字和以其人性自然而稳定的亲情,作为内圣外王的整体思想根基,使血亲的讲究上接文化的渊源,使家庭观念因此被扩充,被导向文化的意义,血脉的永恒与文化意义的永恒贯通一致。这一切,在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水学中得到充分地反映,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庭院布局。?正如乐嘉藻先生于1933年所撰写的《中国建筑史》所指出的:“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不同,其分类之法亦异。欧洲宅舍,无论间数多少,皆集合而成一体。中国者,由三间、五间之平屋,合为三合、四合之院落,再由两院、三院……合而为一大宅。此布置之不同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的庭院组合,虽然貌不惊人,但其庭院里面,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和极富变化的独特美学魅力。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指出:“我们的空间处理与欧洲系统不同,主要也在这种庭院的应用。”对庭院内各建筑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并赋予庭院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无限魅力,其根本所在是借助于风水学的理论指导。这种庭院组合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小到寻常百姓家,大到寺庙、书院、村落、城市以及其选址的四周山峦形态,大都以这种庭院布局为基本的共同基础,其区别仅在于规模、用料和精美程度不同而已。

庭院组合的一般布局特点:

(1)建筑物中围一院,以三合或四合排列。

(2)以墙、廊联系或围绕建筑,成为合院,对外封闭。

(3)在庭院的群落中,纵向有明显的轴线,横向则左右大体对称。厅堂居于核心地位,主要建筑物布量在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屋则位居次轴上,并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为原则,把对外的房间与下房放在前面。呈现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

(4)以庭院解决建筑的通风、采光、排水和交通等需要。

(5)以檐廊和廊子组成网状交通系统,形成屋内交通系统。而不下雨时,即可走庭院。使人不论在廊下或露天都能与自然取得和谐共融。

(6)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与横向发展。纵深形成一进一院交互的关系,横向即形成一顺一跨院的关系,以满足不同规模的需求。

风水学与中国古代建筑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的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五行,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风水学在各个方面都遵循这一原则,阴阳与五行是风水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1、阴阳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皇宫宫殿的设置和命名,阶、台、亭、门、楼、堂的布局,甚至连宫门铜钉的数目都与“周易”象数有关。

皇宫的中心,布政决策的殿堂往往称为“太极殿”,则取之《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指“阴、阳”和“天、地”。天地相交,阴阳相配,于是生化万物。用它做主殿的名称,意味着天子权力之无限。

北京紫禁城以“和”命名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取之于《周易?乾?象》所说的“保和大和,乃贞利”也即阴、阳和合滋生万物是为“和”。和谐则万事吉祥。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的命名也取自《周易》。“乾、天也”,“坤,地也”。乾清与坤宁是天地清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意思。《周易?泰?象》说:“天地交泰”意为阴阳交合,万物滋荣、子孙昌盛的意思。

根据卦理运行以“阳气主导”为命脉的原理,“阳数设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基本设计手法,从造型到构造做法、从整体到细部以及梁架排列、斗拱出挑、门窗设置等,都必须先考虑按阳数形成等差的做法。

中国古代建筑通过“阳数设计”的阳刚手法形成中国古代建筑阴柔和顺的美学风格。也就是“阳”的手法,“阴”的风格。

营造用尺制度直接与数理有关,数字排列组织规律反映出审美规律,这种和谐的营造尺寸选择,并赋予深刻的哲学寓意,不仅影响了营造意识,而且又升华为建筑艺术的感染力,成为中国建筑独具魅力的表现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