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绝大多数娃娃都是独生子女,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小娃娃转,什么事都帮小孩子大包大揽地完成了,这样的做法不仅不是爱小孩子,而是让他们的自我生存本能被压缩,轻者造成选择性低能或过度依赖症,其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懒”——不愿意或不会做自己必须承担的事情。我曾看到过一对80后夫妻离婚,其原因就是双方都不洗碗,而且互不让步。
为了不让美儿也成为这样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料理的废人,我和妻早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她进行劳动教育。方法还是像以往那样,不是空说,而是带着她做。
我一直认为,在让孩子做一件事之前,让她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是是重要的。我们首先要让她明白,在一个家里,欢乐和享受是大家共同的,那么,忙累和忧愁也应该是大家共有的。家里总共就那几口人,如果自己主动做一件家务,别的家庭成员就会少做一件,就像抬桌子一样,大家都出一把手,轻轻就把事做完了,然后就可以一起玩了。把活儿交到某一个人头上,把他累坏了,我们的亲人就会少一个了。
这样的认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在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候,也同时要承担一些责任。她小小的肩膀,还承担不起什么大而重的责任,但像吃完东西随手收拾碗或把刚产生的垃圾放到垃圾箱里。虽然在初期她有可能会打破碗或把地板扫得更脏,但她努力想为家做一点小事情的愿望,还是能感受得到的。
当孩子从细微小事中感受到自己为家做的小小贡献引起大人的欢乐时,她也会把劳动看成一件愉悦而有成就感的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在劳动中加入一些趣味元素,比如举行抹窗比赛;比如把吸尘器和天线宝宝的情节联系起来;比如做早餐时把煎鸡蛋摆成盘子的眼睛;比如,用秒表掐着,比赛扔垃圾袋的速度……
带着玩的心态,家务劳动并不可怕,甚至可能会为家增加一些生活乐趣。玩着玩着,活就干完子,玩着玩着,孩子就学会了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