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在哪里?
就在“温故而知新”。
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换句话说,无师自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俗话“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反复研读的,多方琢磨的过程。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好的书都经得起咀嚼,每咀嚼一回,就又悟出些真味,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因而有位评论家说。少年时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会发笑,中年时读了会思想,老年时读了却想哭。
好的书是需要反复读的,英国桂冠诗人但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又读,最后可以长篇背诵下来;马克·吐温旅行时必带一本厚厚的《韦氏大辞典》;白朗宁每天翻阅辞典,从辞典里面获得乐趣和启示……
“温故而知新”也是从过去看将来,从过去的时间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为参照系,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实现未来目标的工作计划,但是过去的经验不应该成为消极的“定势”,成为限制创新的包袱和累赘,囿于经验的成见,变得胆小、世故、迟钝起来,空失很多人生机遇,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温故而知新”贵在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战争中的第一次战斗都是独特的,需要对实际情况作深刻的分析。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在战争史上,由于照搬前人经验而丧师败绩的事例不胜枚举。唐朝房官效法古制,用车战制敌,被安史叛军杀得一败涂地。20世纪30年代的法军统帅部,完全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下,一触即溃。相反,那些被人称道的成功战例,如韩信的背水为阵,刘伯承的重叠设伏等,都无不具有惊人的创新之举。
历史没有完全的翻版,经验更不能百试百灵,唯心史观有在以往经历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成分和创意,才能做到无往而不利。“温故”不是一味重复而是要“知新”这样就“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