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孔子大智慧全集
18412900000040

第40章 敢于纳谏,不做昏君

【原文】陈司寇问:“昭公知礼乎?”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大意】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走了以后,陈国的司寇向巫马期作一作揖,请他走到自己的面前来,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坐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谚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又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的意见;善于采纳众人的建议,而不轻听轻信个别人的话,有利于全面了解情况,改进工作。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是经人们实践活动检验的真理。

但是,也有人只喜欢别人颂歌,不愿意纳忠言。古代就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君王,他们担心别人发“杂音”。即便能听几句谏议之言,也只是某些“开明君主”的装潢门面。能够对别人的中肯意见加以分析研究,用以改进缺点或存在问题的,却属凤毛麟角。多数君王是:“以规为茧”,把规劝的话作为塞耳的填玉。这还应算是好的。更多的封建君王则是以屠刀对付批评他们的人。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其中就包含了无数的’“冤假错案”!于是,人们只好缄口不言。

这样的情景.正如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云:“万马齐喑究可哀!”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也曾说过:一切只会说“是”,而一点也不说“不”的人,是昏人。历史上就把那些只愿听“是”和“好”而一点也不愿听“不”和“坏”的皇帝叫做“昏君”。

现实生活中亦有人标榜自己“一贯正确”。这种人也就不大爱听“逆耳之言”了。其实,一位伟人说得好:“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一个社会,缺乏议论风生的言论,就如同萎靡不振的弱者。李瑞环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经常有一点严肃认真的批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就显得有生气,有战斗性。群众的愿望、意见、要求得到了反映,心情就舒畅,积极性就高涨。群众的情绪就能够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疏解,就不至于来个“总爆发”,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汲取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言路”大开,思想言论战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各种不同的意见、看法和思想,都可以得到发表,报刊辟有“今日谈”、“热门话题”、“路边闲话”、“杂文”等栏目;电视台设有“观众信箱”;电台举办“热线电话”;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商业服务部门设置“举报箱”等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今日的中国民众享有最大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会议,更是听取群众呼声的最好形式,也是根据群众意愿办事的权力机构。代表或委员们的提案。,在这里都能受到高度重视。政府会依据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把事情办得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领导的、做家长的,也应该“广开言路”,多听听群众或子女的意见,善纳“逆耳之言”,改进领导作风,或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家庭生活中的“大男子主义”和父母独尊的“唯我是从”作风,都不利于和睦友善与亲人之间的协调相处。弄得不好的话,也会带来“后院起火”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