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孔子大智慧全集
18412900000078

第78章 尊五美,屏四恶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渭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刃;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日:“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大意】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做就可以从政了呢?”孔子说:“尊崇五美,屏除四恶,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叫五美?”孔子说:“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问:“什么叫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孔子说:“借人民能够得利的事情而使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选择可以役使老百姓的时候去役使,谁会怨恨呢?想得仁便得到了仁,又有什么贪心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重地让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恶?孔子说:“不加以教育而加以杀戥叫做虐;不加申诫而督查成绩叫做暴;政令松懈而限期紧迫叫做贼;用给人东西作比,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尊五美,除四恶。

不仅对于从政,就是对于平常做人也是有好处的。

所谓“身在公门好修行。”这其实就蕴含了“惠而不费”的意思在内。政府的一项好政策出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需要耗费政府的财力和物力,这样的事情的确是有的。比如说“为市民办实事”的问题,很多实事,其实就在于当政者能不能想到,而不在于需要什么耗费的问题。这种“惠而不费”,在个人生活中也是有的,所谓“助人为乐”,其实,严格意义上的助人为乐就是一个“惠而不费”的问题。帮帮朋友的忙,替人带带东西,捎捎信,或者替外地人指指路等等,都是于人有利而于己无害的事情,不是“惠而不费”又是什么呢?真要惠而“有”费,把自己的贵重东西送给人家,别人还不见得会接受呢。所以,应该大力提倡的不是“惠而不费”的风尚。无论在不在“公门”,这种风尚都是可以身体力行的。

“劳而不怨”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任劳任怨。任劳容易任怨难,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所以,做一个领导人能让人任劳任怨是很不简单的。尤其是做一个基层领导,能使手下人都高高兴兴地工作,任劳任怨,那可真得要有两下子。当然,做高级领导人而能够让全国人民都任劳任怨,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如果说“惠而不费”、“劳而不怨”都还侧重于领导水平的方面,那么,“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却涉及到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了。

“欲而不贪”是说要有欲望但不要贪婪。以我们这个时代而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拿的钱还是要拿的,但不能贪污受贿,利用职权谋私利。“泰而不骄”是说既要保持不忧不惧的心态,心平气和,遇事泰然自若,又不要装模作样,色厉内在,给人以盛气凌人的感觉。至于“威而不猛”,则是说一个人既要有威严,要让人畏服,但又不能给人以凶猛可怕的印象。有了这种印象,人家一看见你就躲得远远的,你还怎么去领导他呢?

五美有了,领导者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相应地,还要去掉一些坏毛病,这就是“四恶”的问题了。

一恶“不教而杀”。所谓“杀”,照我们的理解,倒不一定真要动刀子,判死刑,而是说处罚惩戒。对于部下也好,对于民众也好,不加以教育引导而只知一味惩处,那这领导是绝对做不长的了。莫说做领导,就是做家长,“不教而杀”,或者说不教而惩罚,那也是要父子反目成为仇人的。所以,这是一个领导者绝对应屏除的毛病。

二恶“不戒视成”。事先不告诫,不指导而只管要部下做出成绩来给你看,这是一个粗暴的领导者形象。人家不给你完成,你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三恶“慢令致期”。领导者自己要求不严格,却又要求人家如期完成任务,这不是害人家吗,这也不是一个好干部应有的作风。

四恶“出纳之吝”。做领导人一定要大人大量,有魄力,有决断,切忌像个小管家小管账一样,小气吝啬,成不了大事。

五美有了,四恶除了,从政做官也就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了。

儒学的政治学的确是实用的政治学,仅从本章,我们也可见一斑了。

前 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这些我们从懵懂儿时就开始接触的高深而通俗的人生智慧,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余生及后代。而她们就是世界瞩目的华人文化大师——孔子——留给我们的无穷智慧。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而,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还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蕴含的厚度和深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人以孔子为圣人,对其做人之道广为流传和运用呢?

据史书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定居,因此孔子也就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官。宋、鲁两国是当时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旧国,孔子所受教育以及后来形成的儒家思想,应当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当东周后半期,王室卑弱,大夫兼并,宗族制度在瓦解,家庭制度在兴起,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候。以孔子生长的鲁国而言,就处于新旧交替之中,孟孙、叔孙、季孙三大氏族正肆意掠夺,瓜分王室,甚至迫使国君(鲁昭公、鲁哀公)寄居国外,客死他乡。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正是在这种变革动荡环境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论语》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它一方面备受推崇;一方面又屡遭非议。这与它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些并不影响它在历史和思想上的价值,它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两千多年来流传不息,影响深远。

关于《论语》,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赵匡胤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担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统帅。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幕僚,名叫赵普。这位赵普就是赵匡胤日后登上龙座的关键人物。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过程中,赵普参与策划了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兵变,帮助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北宋的统一战争、“削藩”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中,都显示了赵普卓越的才干。

但是北宋的统治稳定以后,国家需要的是建设和治理,“兔死狗烹”,虽然赵匡胤仍然对赵普很器重,但是已经官至宰相的赵普深知自己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心中忐忑不安,所以在每天下朝之后就闭门读书。时间一长,大家都发现:赵普果然比从前更不一般了!处理政务和从前打仗的时候一样得心应手,想必一定读了不少的书籍。好奇的人前去打探后却没有发现什么藏书。倒是宰相的家人透露说,其实他读来读去只一部《论语》还没有读完呢!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而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里。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

本书就是以《论语》为底本,运用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去观察、学习孔子留给我们的“为己之学”,共同探讨做人与成事之道。所以,无论是从“大我”还是从“小我”的角度来看,她都是一本难得的可读之书。相信一定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