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65

第65章 鲁迅 弃医从文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鲁迅出生的时候,祖父还在朝廷做官,所以家境还不错。但是在他十三岁时,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父亲又长期患病,最终病故。家庭的变故让鲁迅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是家中长子,所以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担。

为了改变命运,1898年,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水师学堂上学,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因为在南京路矿学堂成绩优异,鲁迅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他抱着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健康状况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医。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眼里,中国人都是“低能儿”,不管鲁迅怎么刻苦学习,他们还是看不起他。鲁迅的解剖学成绩非常好,考试的时候他得了九十多的高分,但是一些人却怀疑是担任解剖课教师的藤野严九郎把考题事先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鲁迅彻底改变了最初的理想。有一次,在上课前教室里放映了一组幻灯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的事。鲁迅看见当那个做侦探的中国人被砍头的时候,另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虽然这些人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尽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还一边讥笑中国人就是“东亚病夫”。

日本同学的讥笑和这些中国人的麻木深深地刺伤了鲁迅,他清醒地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能改变中国人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文艺杂志,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生涯。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得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种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留日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909年,鲁迅离开日本回到祖国。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微阅读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创作的杂文,深刻分析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