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94

第94章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东晋·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宦家庭,九岁时,父亲因病过世了,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去投靠外祖父孟嘉。孟嘉是当代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极大,以至陶渊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也给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年轻时的陶渊明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志向,走上了仕途。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上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405年,出任彭泽县令。

彭泽是个小县,物产丰富,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陶渊明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那里离家不远,县令的收入也足以维持家里生活。同时,凭他的才能,治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信心十足的。

当时朝廷实行的税收制度是“口税制”,就是每个成年男丁都要收租米五石。不少家庭为了少上租,想方设法隐匿人口,这就导致政府税收减少。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陶渊明先从当地最蛮横的大地主何泰入手。何泰家有良田数百顷,成年奴仆几百人。但因为何泰的弟弟何隆是浔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记在籍男丁二十名,与实际情况悬殊。

这一天,陶渊明突然带领衙役走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的管家拿出花名册,逐一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两百余名。他的这一举动震动了全县,几乎没有人再敢隐匿人口了。查清人口以后,陶渊明发出告示宣布从次年开始,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百姓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因为这次清查户口,陶渊明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但也得罪了浔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恶气,便设计利用督邮刘云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官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刘云本来就是个凶狠贪婪的人,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视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他都是满载而归。刘云受何隆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发出公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想要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及。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刘云驾到,立即出来迎接,不料刘云却怒气冲冲,借题发挥,呵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们这些人却衣冠不整,形态懒散。目前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你们不思国恩,为民造福,反而白天聚会喝酒,不理政事,朝廷要你们这些贪官污吏有什么用?”说完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刘云走后,陶渊明有点摸不着头脑,就问身边的人:“督邮今天发怒,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事?”一个幕僚回答说:“督邮一向都很贪婪,照卑职看来,他不过是借题发挥,索要贿赂罢了。”陶渊明听后愤然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索要贿赂,他是找错人了。”

这天晚上,陶渊明回想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和自己进入官场的这十几年,太多的尔虞我诈,要想清清白白做一个好官实在是太难了,又进而联想到多年以来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于是他下定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决心。他收拾好行李,将大印放在公堂的案桌上,带着家人走出了县衙。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虽然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大济于苍生”的志向,但却成为数千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微阅读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田园生活。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