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辅导员宝典
18443200000003

第3章 亲近少先队队员(2)

辅导员要对所在中队或学校中的特殊队员学习的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队员在辅导员的熏陶下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高尚的情操、闪光的智慧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他们领悟到身边的队员、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他们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教师的情感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3. 关注队员成长的烦恼。儿童的身心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周岁)、婴儿期(1周岁至3周岁)、幼儿期(又称学前期,3至6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从6、7岁至11、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从11、12岁至14、15岁)、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从14、15岁至17、18岁)。

少先队员的年龄从6岁到14岁,涵盖了从学龄初期到学龄中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的过程表明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从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则标志着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人认为,三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在教育工作中,一定不要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搞高低年级“一刀切”。

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言与行、认识与行为脱节的情况是普遍的,这也体现出少年儿童成长的烦恼。辅导员如果采用简单的教育方法,如抽象地讲道理或埋怨、惩罚的办法,常常是无济于事的。而应正确了解队员的内心情况,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地引导队员个性品质的发展。特别要注意逐步培养儿童的好习惯,习惯是在生活的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对于学生已经养成的坏习惯,也不轻易说“无可救药”等泄气话,而是要鼓励他们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代替它。

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客观矛盾所引起的思想感情上的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一个后进队员进步了,说明在他的头脑里先进的思想感情逐步战胜了落后的思想意识。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反复是非常正常的。有经验的辅导员,常常细心观察和分析少先队员思想感情上的内部矛盾,分析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矛盾转化的有利条件,启发少先队员自觉地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促进思想感情上的矛盾转化,引导少年儿童不断进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教育中要热情、诚恳、耐心,始终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

1. 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2.“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倾听孩子声音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倾听少先队员的心声?

爱心真情的浇灌 青春无悔的选择

文/ 李莎

作为一名小学大队辅导员,我负责全校的少先队工作。在学校,辅导员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有起色,我一方面找来《少先队基础理论》《少先队工作方法论》等教育刊物仔细阅读,并主动参加各种辅导员培训,如饥似渴地学习少先队教育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广泛结交优秀辅导员,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狠抓常规工作、主题教育活动这两条主线,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虽说工作又苦又累,但它却让我享受到更多的喜悦与骄傲。

一、爱心与真情的浇灌

自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我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辅导员的工作当中去,心中始终牢记一个信念:用我的真心去关爱学生,用我的真爱去温暖学生,用我的真诚去感动学生。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辅导员要像显微镜一样,敏锐地观察,缜密地分析,从队员细微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轨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我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以辅导员特有的敏锐和细致,针对孩子们点点滴滴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质,用行动去感化孩子们。

二、为人师表做孩子的表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少先队辅导员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因此,我很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榜样,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就要先做到。例如:我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迟到,我就要求自己每天尽早到校。为了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除了开展有关队会活动之外,我只要见到纸屑就随手捡起。学生劳动时我跟着一起劳动,体会在劳动中的快乐。用我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影响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其次,我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向周围的优秀老师学习,注意从他们的言行中吸取成长养料。我注意平常一言一行,并经常和中队辅导员交流,从而改正不足发挥优势,在少先队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言行来提高引领队员成长。

三﹑不断学习,实践探索

作为一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我进入角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活动。只有开展丰富多彩,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才能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我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设计、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辅导员工作中,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学习少先队工作新研究理论,探索少先队工作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新路子,为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

四、用心育桃李,无悔献青春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更热爱少先队工作。既然选择做教师,选择了做一名普通辅导员,那就应该自觉奉献。几年来,我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组织信任、同志们尊重和全体队员爱戴,奉献在岗位,无悔献青春。

总之,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担负着塑造少年儿童灵魂的重任,寄托着家庭和社会的厚望,承载着美好而光明的梦想。身为一名辅导员,我自豪;献身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我无怨无悔。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勤学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节 成为少先队员的榜样

一、少年儿童与辅导员交往的心理特点

少年儿童与教师交往的主要心理特征是高度信赖各科教师。学生进入小学,加入少先队以后,便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生活和学习。从此,孩子就把对父母、对幼儿园老师的信任、依赖关系转移到了教师身上。

1. 对辅导员教师的依赖性强。在小学阶段,师生关系是一种依从关系,小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很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孩子们往往认为“老师说的什么都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崇拜老师、信任老师,对老师的话绝对服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也逐渐减少。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出现了自主倾向,所以对老师的依附有所减弱。但在整个小学时期,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是中学和大学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少年儿童的行为逻辑是“感情、信任和友谊”。在幼儿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但到了学龄期,教师、同伴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这个时候,其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更多地受师长和同伴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和行为逻辑,对孩子们进行正面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小学阶段,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小学生和老师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在请人雕塑一座少女石像时,对这座石像一见钟情,于是天天守候在石像旁,最后,这座少女石雕像深受感动,变成了活人,并与他结为伉俪。现在,教育界把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行为产生明显影响的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功课就愿意去学,成绩也好;对不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不愿学习,成绩就差。小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渗透到他所教的学科中去,因此师生关系会对小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同样的道理,辅导员对队员的期望越高,关系越密切,队员对辅导员的信赖度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有项调查表明:某小学一个班的学生都喜欢他们的语文老师,师生关系极好,结果这位老师在该班任教后的一学期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提高了9.1分。

2. 师生关系比较简单。小学的师生关系是从属式的,老师说了算,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比较简单,小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单纯,小学生事事依赖老师。

可小学生接近老师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喜欢的老师就接近,对于厌恶的老师便疏远。这种特殊的心理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进步,甚至会影响到小学生人格的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和乐观外向等优良的人格特征;相反,紧张冷漠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小学生形成焦虑、偏执和缺乏自信心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少先队辅导员只有在了解师生关系的特点和类型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3. 教育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的师生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亲密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小学生尊重和信任老师;师生间相互理解,情感融洽、和谐;在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师生都能密切合作;学生能主动和老师交往。

(2)紧张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小学生畏惧、不喜欢老师;师生间疏远,有对立情绪;在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师生不配合,学生表面服从,但内心反抗;小学生和教师的交往少,容易发生冲突。

(3)冷漠型: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小学生既不害怕老师也不喜欢老师;师生间的情感冷漠;在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师生不合作,也不对抗,各行其是;和教师的交往较少,矛盾也较少。由此可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教育学生比消极地教育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一个学生受到教师较高的评价,那么他的成绩会明显高于那些被教师过低评价的学生。因为当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教师对学生提问和关照越多,这就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加倍努力学习,自然会提高学习成绩。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尤其对后进生更应满腔热忱,积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4. 心理发展呈动态变化。低年级的学生有“我”的意识,但表现得不够明显,更谈不上强烈,而且自我评价笼统,不能一分为二。他们看别人清楚,看自己模糊,喜欢告状,喜欢模仿老师和有威信的小伙伴的言行。到了高年级,小学生具有了一种较为强烈的被承认的欲望,这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明朗起来。这时,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强,他们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已经消除和减弱。在言行中,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要求别人把自己当成成人看待。他们有独立的见解,不再盲目参加集体活动,而是从对同伴的盲从和模仿逐渐走向了创造和探索。

当前,由于各种价值观念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排斥和融合,在这个背景下,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实效出现令人堪忧的状况。

镜头一:早上升旗仪式,学校特意组织了“为希望工程捐款”的献爱心活

动,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每个中队都派代表将全中队的捐款投入箱中。这时,

两个队员低声交谈:“该不是学校建新校区没钱了吧,哼,要用我们的钱!”

镜头二:六年级少先队员即将毕业,一本本精美的纪念册记录着同学们的美好回忆,但是,在这些纪念册里,除了常见的祝福语之外,一些同学竟然写下“早生贵子”这样的留言。

小学生们脑中涌现出许多与他们年龄看起来不和谐的冲突与碰撞,小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使“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显得十分重要。21世纪少先队教育要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情感,教会学生自主自律,教会学生学会判断、选择,勇于承担责任。因此,针对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的少先队员,在教育方式上,要多采用辨析明理,分析对比、价值澄清等方式。

二、做队员心中的品德模范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引申过来可以说:爱少先队员是辅导员分内的事情,但关键是如何教育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多研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钻研教育的方法,多与少先队员沟通。但更为重要的是做好他们的榜样,要求队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队员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行为,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健康成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要正人,先要正己。辅导员切记自己对队员的无声的感染作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少年儿童树立其眼中的、心中的、身边触手可及的模范典型。

三、做队员心中的工作模范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那辅导员的任务就是工作。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辅导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其实是相通的。要想给少先队员好的影响,辅导员对待工作就应该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而不能草率了事,敷衍塞责。这不仅对辅导员本身的工作有利,给予队员的也是一种好的影响,辅导员也才有教育孩子的资本与底气。

四、做队员心中的学习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