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今历史秘闻总集
18447200000019

第19章 古代历史名人事迹追踪(19)

在法国的法布博物馆内,有一座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伏尔泰的陶土像,作者是法国雕塑家乌东,创作于1778~1780年,陶土像的伏尔泰身穿古代宽敞的长袍,身躯前倾,面带嘲讽的微笑。宽松的长袍几乎遮盖了年逾八十的伏尔泰的孱弱身躯,其流畅概括的衣纹显示出稳重的造型感,使人物产生一种庄严高尚的气质,俨然是一位古代先哲。这位思想家虽年事已高,但颜容仍然焕发着锐气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别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现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内心的无穷奥秘。

伏尔泰(l694~1778)原名佛兰苏阿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又是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表现出超人的聪明才智。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可他却从小就喜爱文学,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无职业的文人。

启蒙运动兴起以后,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

1717年,伏尔泰因为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十一个月。1718年,他发表了悲剧《奥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由此一举成名,从此用伏尔泰笔名。后来,伏尔泰因得罪一个贵族而被放逐出法国,动身去英国。在英国期间,他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著作。

1729年,伏尔泰回到法国,创作了历史剧《布鲁杜斯》和悲剧《采儿》,获得成功。同时,他还经营商业,获利不小,使自己过着非常优裕的生活。1734年,伏尔泰出版了《英国通讯集》,以书信体裁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宗教、科学和哲学,对法国的宗教教派斗争进行了抨击,并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观点。这本书遭到当局的禁止,被当众焚毁。此后,伏尔泰在洛兰省边境一个幽静的城堡中住了十四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从各个方面攻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伏尔泰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沽名钓誉,纷纷同他交往,如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即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法国还于1746年让他进入法兰西学士院。但是,后来他发现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内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是真正赞同他的观点,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

1760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纳定居下来,并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余年。在这一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论著,发表了哲学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伏尔泰虽远离巴黎,却仍然关心法国社会现实,他晚年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抨击教会和专制统治,它们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欧洲各地流传,推动了进步的思想运动。当时欧洲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艺术家、演员慕名拜访伏尔泰,另外还有人给伏尔泰写信求教,伏尔泰都热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费尔奈庄园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积极为无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是发生在1762年的闻名欧洲的卡拉事件。当时,法国社会中天主教教会的权力极大,天主教僧侣被列为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教会经常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马上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新教的父亲杀死了。法院于是把卡拉全家逮捕,进行严刑拷打,将卡拉判处死刑。处死的这一天,刽子手们先用铁棒打断了卡拉的双臂、肋骨和双腿,然后把他挂在马车后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还点上一把火,把尸体烧成灰烬。伏尔泰听说这件事之后,异常愤怒,他亲自调查事件真象,把这件冤案的调查报告寄给欧洲许多国家,全欧洲都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痛斥法国士鲁斯的地方法院。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伏尔泰的坚决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摧毁了教会的威信,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铺平了道路。由于伏尔泰的威信越来越高,封建统治者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

1778年2月,路易十五驾崩,84岁高龄的伏尔泰重返阔别了二十八年的巴黎,当时巴黎全城轰动,人们纷纷拥上街头表示欢迎。巴黎剧院首演他新写的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它举行了加桂冠仪式。这一年5月底,他在佛尔纳逝世。伏尔泰一直多病,经常长年累月地躺在床上。伏尔泰死后,先是葬于香槟省一个小礼拜堂内。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回巴黎伟人公墓隆重安葬。当时在他的柩车上写有“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的句子。普鲁士国王正在宴请伏尔泰。

伏尔泰在他八十四年的人生中创作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思想家卢梭的忧郁之谜

法国的派台奥墓地,埋葬着两个伟大的人物——卢梭和伏尔泰。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的是他自撰的碑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和真理的人。”卢梭一生崇尚自然,追求真理,他的墓碑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可就是这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生却备受忧郁症的折磨,他的追求和奋斗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

卢梭生于1712年,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他的理论著作《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民约论》等,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很大的影响。他在《爱弥儿》一书中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对人类教育理论的形成功不可没。在《爱弥儿》中,卢梭指出:孩子天生是善良的,但社会的虚伪,破坏了他们的天性。他要求做父母的要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并使他们养成能与生活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同时他还认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和体育、智育同时并进。这些主张,就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卢梭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新哀洛绮丝》和《忏悔录》,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被怀疑症折磨的思想家卢梭。

正是由于卢梭提出的许多新思想问题,使他的名声大震,同时也使他遭到了一场又一场的迫害。当时的巴黎高等法院曾判决烧毁他的书籍,又下令逮捕他。为此他不得不抛下妻子,到欧洲各国去流浪。他先到德国,后来又接受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到了英国。卢梭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这种不幸和放逐中度过的。由于长期受迫害,精神上的不安,卢梭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有时发作起来,竟然到了精神错乱的地步。

卢梭在滞留伦敦期间,就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忧郁症折磨。有一天,正在旅馆休息的卢梭怀疑有人要逮捕他,他决定要赶快逃跑,但当时卢梭手中没有足够的钱付清旅馆的费用,他便用一个很昂贵的银勺子结了账,把行李交给旅馆保管,只身逃到海边去了。在逃跑的过程中,卢梭弄不清方向,还以为自己已经落入敌人的陷阱。绝望了的他只得爬上了一个小山岗,用法语滔滔不绝地说起话来。由于他的声音很大,举止又很怪异,一下子围拢了许多好奇的人,人们完全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指手画脚地议论起来,而卢梭却以为人们被他的话语所感动,情绪更加激动,声音更大了,就像一位站在山岗上的演讲者。事情过后,卢梭也常常为自己的失态感到后悔,但当病情发作时,他一点都不能克制自己。不久,卢梭回到了法国,他的怀疑症还是时不时地折磨他,他怀疑周围的一切。一闻到玫瑰花的香味,他就感到那是人们企图杀害他的毒药。到他那里去的咖啡商人、理发师、旅馆老板,他统统认为是对他不怀好意的人。甚至他想用皮鞋油的时候,也会突然之间发现鞋油的颜色变了,吓得扔掉鞋油,惟恐鞋油也会伤害着他。卢梭有一只宠物狗,那只狗几乎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后来卢梭对这条狗也不相信了,他说他在抚摸狗时,会感到狗对他的态度。

直到1710年以后,一直流浪中的卢梭才在巴黎的波特利哀街定居下来,送走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八年。在那最后几年里,当局对执行逮捕他的命令有所缓和,卢梭才享受了少有的安静,他的怀疑症也有所好转。1778年7月1日早晨,卢梭因急病死去。卢梭居住的这条街以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人们对这位一生充满精神折磨的思想家的最好纪念。

莫里哀死因之谜

1673年2月17日,法国巴黎皇家大剧院。剧场内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正在上演的新戏《没病找病》紧紧抓着观众的心。在换幕之间,一个女人拉着正在后台换装的男主角恳求说:“求您别演了。你叫我怎么办?”男主角回答道:“团里有五十个人靠演戏挣钱生活。如果我不演了,那么叫这些可怜的人怎么办?我会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而自责。”说完他就上场了。他艰难地坚持演完了第四幕戏,角色塑造得十分成功,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观众的掌声中,他突然咯血倒下了。穿着阿尔贡的戏装被抬回位于黎塞留街的住所。四个小时后他停止了呼吸。这位抱病登台的演员就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喜剧大师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也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戏剧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

1622年1月15日莫里哀出生于巴黎富商让·波克兰家,原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35年,莫里哀进入贵族子弟学校读书,15岁时取得他父亲职位的继承权,但是他从小酷爱戏剧,受无神论和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立志以戏剧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1643年他宣布放弃世袭权利,成立盛名剧团,1644年为自己取艺名莫里哀在巴黎演出。由于经营不善,剧团负债累累,莫里哀因而被控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另一剧团,离开巴黎,过了十二年的流浪艺人的生活,虽历经坎坷,却加深了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磨练了他戏剧艺术的才华,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最后凯旋式地返回巴黎。以后,莫里哀就一直在巴黎创作。

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笑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

在他的早期作品里,他主要以贵族阶级为讽刺对象,比较注重对于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的探讨,并且有着鲜明的倾向。这与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分不开。l664年以后是莫里哀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一期间,他陆续写出了著名喜剧《达尔杜弗》(又译《伪君子》)、《吝啬鬼》、《堂璜》等,辛辣地讽刺了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和阴险,以至于招致教会反动势力的猛烈攻击。在晚年他又写了《司卡潘的诡计》等作品。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日渐蓬勃、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的新作《没病找病》,在巴黎皇家大剧院上演,他亲自饰演剧中主角。巴黎人争相购票,希望一睹为快。此时的莫里哀已经51岁了,而且是抱病演出。在演到第四场的时候,文章开头的一幕出现了。莫里哀死后,教会拍手称快,由于他们百般阻挠,莫里哀的葬礼十分冷清。

后人对于莫里哀的死因十分的关注,进行了许多探讨。不少人认为,莫里哀的猝死是因为得了一种怪病,但这怪病到底是什么病则一直没有定论。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莫里哀是累死的。莫里哀一生坎坷,在1671年冬天,因为积劳成疾感染了肺病,并且因为病情严重而病倒了好几个月。1672年2月,在他的健康情况刚刚有所好转的时候,他又接二连三地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老朋友、与他在戏剧事业上长期合作的玛德隆·贝扎尔去世;他的爱子也不幸夭折,这些噩耗使莫里哀悲痛不已,加重了他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他继续坚持写戏、演出,最终倒在舞台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莫里哀不是死于单纯的肺病,他的死因是多方面的。他身兼数职,肩负着整个剧团的重任,长期的创作、紧张的排演和疲劳的巡回演出,激烈的竞争、艰辛的生活、痛苦的流浪、家庭生活的不幸,错综复杂的政治角逐,特别是因为在1672年冬他与他的老朋友、音乐家吕理发生争执,致使国王对他的宠信日减,并被国王路易十四免去了文艺总管的职务,这一切使晚年的莫里哀不胜重负,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再加上肺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一个很难治愈的疾病,最终导致他在中年死亡。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对莫里哀的死有一段记述:“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演出第九场《没病找病》时,在舞台上昏倒,被人抬回家中即与世长辞。”书中对莫里哀的死因未加说明,而是有意回避了。这更增添了莫里哀死因的神秘性。

莫里哀一生写了三十七部喜剧,其中大部分是讽刺喜剧,如《伪君子》、《吝啬鬼》、《贵人迷》等等,都以讽刺小人物的形式嘲笑大人物,猛烈地抨击了贵族和教会反动势力。他的作品是法兰西喜剧院创办三百来年上演次数最多的剧目。据载,从1680年法兰西喜剧院创立到1978年,该院共上演莫里哀的剧作两万九千六百六十四场,名列第二与第三的分别是拉辛与高乃依,共演出过八千六百六十九和七千零十九场。

莫里哀曾经为了演出而主动放弃了法兰西学士院“四十名不朽者之一”的荣誉,在他去世后,法兰西学士院特意为他在学士院大厅里立了一尊石像,底座上刻着这样的题词:“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而大文豪伏尔泰则尊称他为“描绘法兰西的画家”。

牛顿晚年为何会得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