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8年,孟德斯鸠花了三年时间,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漫游使他对各国的政治法律、国家制度、民情风俗进行了深入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他的《罗马盛衰原因论》问世,他在书中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轰动了欧洲学术界,给他带来很高的声誉。但是,真正使孟德斯鸠成为举世闻名的资产阶级卓越思想家的,还是他在1748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论法的精神》。这部书一推出就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发了二十二版。在这部著作中,他不仅尖锐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天主教和神学,更加重要的是,他在这部著作中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理论。尤其是在这部书中他提出的“三权分立”的学说,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他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一著作后来被译成各种文字,最早的中译本是1913年由严复翻译的,当时的书名叫《法意》。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承认“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保养者”。不过他不许上帝干预自然界的事务,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他的世界观充满着矛盾。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755年,他在旅途中染病去世。
康德的性格之谜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柯尼斯堡,直到l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他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四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十五年。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三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惟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由于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而上学体系,由于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探讨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由于提出了以“二律背反”为核心的消极辩证法,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不仅对19世纪西方美学意义重大,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走向、嬗变亦有着深刻的影响。康德之前的西方美学有两个阵营,或坚信美是美感的根源,或强调美感决定美。康德借助于先验综合方法提出了审美判断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将对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的主体能力,实现了人本主义位移。而这一美学思想的重大变化又直接影响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
同时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受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20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
康德还从人的自由和审美判断力出发对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艺术定位于人的自由和对审美能力的确认。可以说,第一个使艺术成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方向和研究领域的人是康德。这一做法在影响了黑格尔、马克思之后,又几乎影响了整个20世纪西方美学。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l804年2月12日康德因肺炎病逝享年80岁。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行而上学原理》。
科黛为何刺杀马拉
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内珍藏有一幅巨大的名为《马拉之死》的油画,这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在1763年画的,画面再现了马拉当年被刺的场景:浸泡在浴缸里的马拉露出上身,歪斜着头,脸上流露出一种悔恨和痛苦的表情,鲜血正从他胸口流淌出来,染红了雪白的浴巾,他右臂无力地垂在浴缸外,手中还拿着那张凶手递给他的请求补助的申请书,上面清晰地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洛蒂·科尔兑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光线投射在马拉苍白的脸部和身躯上,犹如一尊石雕像富有纪念碑性。在浴缸边的地上,遗留着一把凶手用来刺杀马拉的匕首。在浴缸旁边放置了一个木箱,上面置有一瓶墨水、一支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便条,那便条上的字迹依稀可辨:“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马拉的工作木台立面上,画家精心安排了一行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犹如石碑上的铭文。
马拉(1743~1793)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曾经在英国生活过十年,后回到法国,是一位科学家和著名大夫。由于当时法国的集权专制,马拉积极投身到政治活动中。1789年马拉参加了震撼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在此之前直到死,马拉一直不断发表文章、小册子宣扬革命,先后发表了《奴隶制的枷锁》、《献给祖国》、《献给祖国(续)》等。1789年8月马拉创办了《爱国者导报》,1789年9月马拉创办了举世闻名的《人民之友》,这份报纸几乎每天一期,有时甚至一天两期。《人民之友》为底层的民众说话,但是由于它的非理性,也将底层民众的破坏欲煽动起来。马拉鼓吹不断革命,“不停顿地反对社会敌人”,号召人民起义反对新的权贵,这种言论在百姓中迅速传播,成为10月5日巴黎群众再次起义的号角,马拉因此于1790年1月被搜捕而不得不逃亡英国。
1790年5月马拉返回法国,重新创办发行《人民之友》,继续抨击新政权,并利用手中的媒体阵营先后将自由战士拉法耶特、法王路易十六、皇后安托瓦内特送上断头台。1790年以后,马拉开始抛弃自己原先标榜的自由平等理念而倡导专制、独裁,并且倡导革命恐怖。
1793年4月,马拉被选为雅各宾俱乐部主席,紧接着,马拉立刻下令指示各地雅各宾俱乐部请愿撤换试图拯救路易十六的国民公会代表,要求逮捕国民公会里的革命敌人及所有嫌疑分子。吉伦特派于是指控马拉阴谋颠覆国民公会,马拉因此被审判。但是,由于法官和陪审员都是雅各宾派成员,形式化地询问了马拉几句就将他无罪释放,马拉安然无恙。1793年6月2日,马拉伙同雅各宾派其他领袖煽动群众最终推翻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取得了政权。
然而,危险也悄悄地靠近了马拉。1793年7月13日,一个名叫夏洛蒂·科黛的24岁的姑娘,在上午大约11∶30分来到马拉寓所,当时马拉正泡在浴缸里。马拉为了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一位妇女将科黛挡在了门外,称马拉染病不能接待访客。于是科黛给马拉写了一张简短而使他感兴趣的便条,声言她带来了镇压潜逃的吉伦特派成员的计划。
下午7点,科黛再次来到马拉的寓所,以另一张便条请求面见马拉。马拉将她请进屋。科黛坐在离浴盆不远的一张椅子上,并递给马拉一份提供了阴谋反对雅各宾派的冈城居民名单。“很好”,马拉说,“几天之内,我就会将他们全部送上断头台。”这时,科黛突然拍出一把尖刀,刺进马拉的胸部。马拉沉进水中,血从伤口中涌出。当马拉叫喊时,他妻子闯进来,拿起一把椅子向凶手砸去。一名邻居听到喊叫声穿过街道跑进来,试图为马拉止血。然而,几分钟之后马拉便死了。
刺杀发生后,六名警察立即在马拉的公寓里对科黛进行了审问。科黛对杀人一事并不否认。并声称她从冈城来到这里的推一目的便是杀死让·保罗·马拉,她是独自行动的。无论是群众还是革命法庭的法官们都确信科黛背后必定有其他人参与了这次暗杀行动。雅各宾派的乔治·考东坚持认为:“毫无疑问,这个披着女人外衣的恶魔是冈城所有谋反者的一个使者”。但是,科黛只承认曾读过吉伦特派的报纸。“你就是从这些报纸上得知马拉是一个破坏分子的吗?”审判长雅克斯·蒙塔内问道。“是的,我知道他正在使法国走上邪路。我杀了一个人,但拯救了千万个人。在革命之前我就是一名共和主义者,我从未动摇过。”科黛答道。
法庭迅速对科黛作出裁决,她被判处死刑,并于1793年7月17日处死。科黛死后,雅各宾派暴政变本加厉,但是就在一年以后的7月28日,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政权也被推翻。
对于马拉之死,各方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马拉鼓吹不断革命,鼓吹流血,鼓吹可以肆意残杀贵族以及他认为可以杀的人,不必经过什么程序,他“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在《人民之友》中写道:“本来,砍掉五六百颗头颅就可以保证你们的安宁、自由和幸福。但是,一种虚假的人道主义束缚了你们的双手,阻挡你们挥出拳头,而这将要用你们成百万个兄弟的生命作为代价。只要你们的敌人取得一瞬间的胜利,你们的血就会流成河。为了防止血流成河,我坚持要流几滴血。”他甚至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出,为了人类的幸福,什么时候应该每天砍掉五万颗人头,什么时俟应该每天砍掉二十七万颗人头!这时候,他的理性迷失了,他的思维陷入了混乱,他不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事物。
自从l793年4月24日,马拉被宣判无罪以后,他就开始伙同丹东和罗伯斯比尔着手清洗反对派,推翻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成立了公安委员会,由马拉任主席,开始了血腥的恐怖统治时期,吉伦特派成员不是被逮捕砍头就是逃亡,据不完全统计,在雅各宾暴政期间,大约有四五万人被送上断头台,大部分是贵族。断头台不够用时就用水淹、火烧、枪毙、集体炮轰等刑法,这样被处死的人大约有四十万!在如此血腥的恐怖统治中,尽管有群众的广场效应的恶果,但是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的决策的确是关键性原因。马拉等人已经成为一个血腥的集体犯罪集团,也使他的死成为必然。雅各宾的迅速被推翻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大卫与《马拉之死》之谜
18~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革命风云弥漫的时代。在当时的美术界,像大卫这样既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又留下了不朽作品的,恐怕是不多的。《马拉之死》集中表现了革命者的大卫和艺术家的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