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今历史秘闻总集
18447200000029

第29章 近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3)

1838年7月15日,爱默生在剑桥的神学院发表题为《神学院致辞》的著名的演讲,遭到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唯一神教派等势力的抗议和攻击。爱默生的哲学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强调人的价值的积极成分,又吸收了欧洲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思想,发展成为超验主义观点。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这一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神学和外国的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从皮相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他号召发扬民族自尊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的学说。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重大的影响,被霍尔姆斯誉为“我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纽约论坛报》把他的超验主义提升为国家的公共财产,“就像尼亚加拉瀑布一样”。苏格兰散文家卡莱尔(1795—1881)的夫人把爱默生看作远离尘嚣的“天外来客”;卡莱尔本人则说他像天使,有美丽纯净的灵魂。爱默生在欧洲沙龙里为美国的道德辩护说:“美国青年在走上婚床的时候仍是处子之身,新郎如此,新娘也如此。”同样有丰富欧洲经历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爱默生对罪恶的浑然不觉……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之一。”他接着说:“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当良心在寂寞中叹息的时候,便会寻求感官的刺激,就像那些被捕捞上岸的鱼,鼓动自己的鳃。”爱默生自己的话则是:“我也有器官,也享受过愉悦,可是我也有过这种愉悦是陷阱中的诱饵的经验。”爱默生反对文化和知识的精英化,认为美国文化必须做到普及化和民主化。他觉得第一个在农舍中读荷马史诗的美国人对美国的贡献极大。1851年爱默生到匹兹堡演讲,当地公司为了让年轻职员去听,提前让他们下班。爱默生向人们证明知识加道德品行有助于企业的成功。《辛辛那提报》说他演讲时“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读他那本《圣经》”。约翰逊说:“就像雨果对于法国或是托尔斯泰对于俄国,爱默生确立了美国模式。”

爱默生的著作大多为散文格式,重要作品还有《论自跚》、《论超灵》等,收在《论文集》(1841)和《论文集:第二辑》(1844)中。1847年和1867年分别出版两册《诗集》。此外还有《代表人物》(1850)等。

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他认为美的艺术目的在于创造,诗人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国家,他号召美国作家写美国题材、创造出明显的美国风格,对同时代的作家如梭罗、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等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对21世纪的美国作家如德莱塞、弗罗斯等人的影响也很明显。他的诗简洁、精辟、富有高度的哲理性。

超验主义是爱默生在美国发起的第一个本土哲学思潮。“我来到这个世界,在宇宙之间传递我的自我……我永远会把善德之海向人类浇灌。”爱默生在哈佛作的“美国学者”的演讲被誉为美国“知识分子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一生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有五十多年一直在日记里写下他的感想,然后从日记里产生讲演词,从连串的讲演里产生了他的散文集。

1882年4月27日,爱默生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去世。他是被所谓的“爱默生家族的瘟疫”——肺结核夺去的生命。这种疾病先后夺去了他的父亲和两个兄弟的生命,他感染肺结核也有十几年了,这十几年来他一直挣扎在痛苦的殿堂,与死神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安徒生是落难王子吗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有一个著名的雕像《海的女儿》,雕像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它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月夜,海面上浮出一位美丽的人鱼公主,她慢慢地游向海岸。她是那么地向往人世间的生活,渴望能与自己心爱的王子结婚。这位勇敢的公主毅然抛弃了海底能活三百年的生命,服下了海巫婆剧烈的药物。她感到就像有一把利刃劈开了她柔弱的身体,当即昏厥过去。当她苏醒时,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她,她的鱼尾已变成了双腿。更让她惊喜的是,她那英俊的王子就站在她的面前……多么动人的故事啊!作者安徒生以他优美的文字,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安徒生的出身之谜,也同样让人们关注:他是否也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是一位出生高贵的王子呢?

权威的传记作家们都确切无疑地告诉我们:安徒生1805年4月2日出生在丹麦富恩岛上欧登塞城中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里。他的父亲是个鞋匠,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着,他的母亲是一位迷信的洗衣妇。11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安徒生从此到处漂泊,做过各种行业的学徒。由于童年贫穷的生活,安徒生梦想成为一位演员,因为那些平凡的人,一到戏台上就变成了威严的国王、娇艳的王后、英俊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14岁时,安徒生到哥本哈根谋生,在丹麦皇家剧院当临时演员。因为失声,安徒生献身艺术的梦想破灭了,他开始改写剧本,但剧本多次被退回。幸得剧院一名导演同情,资助他读完中学、大学,然后开始从事创作,一步步向文学高峰跋涉。他先后写出了《维森堡大盗》、《阿英索尔》等剧本,《阿马格岛漫游记》等浪漫主义幻想游记和《卡尔里克·克里斯蒂安二世》等历史小说。1835年,安徒生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在他的童话里,他为那些穷苦的孩子创造了一个美好、幸福和快乐的乐园。以后每年圣诞节他都出版一本童话,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安徒生整整写了近四十年,共发表了一百六十多篇作品。安徒生的作品,是丹麦人的财富,也是全世界人的财富。

权威的看法并非无懈可击。1975年布斯铎写的《安徒生传记》,对传统说法提出了怀疑,认为安徒生提供的个人资料隐瞒了自己的身世真相。1990年数百位丹麦人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大学举行听证会,探讨这位童话大师的身世。一位名叫延斯·约根森的历史学家写了《安徒生——个真正的童话》一书,书中提出安徒生并非生于欧登塞,而是布洛霍姆市的古堡,母亲是当时尚属王储的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情妇。安徒生出生后,王室把他隐藏在欧登塞的一位鞋匠家中,也就是安徒生父亲的家中。安徒生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王室暗中的照顾,所以虽然出身低微,后来却打入了王族的圈子,出入于皇家剧院。安徒生提供的个人资料中声称的吃苦之说,纯粹是为掩人耳目而编造出来的。丹麦的另一位作家皮特·赫固还提出了另一份资料加以旁证,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芙1848年曾给安徒生写信,信中提到过安徒生也发现自己是一位“王子”。有些学者也从安徒生作品的内容为这种看法寻找依据。据说,安徒生童话的大部分是根据他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创作的。《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等故事,一向被认为取材于安徒生的一些亲身经历。在《安徒生故事集》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正是安徒生自身经历的写照。故事是这样的:一名鞋匠与一个洗衣工相恋,生下一个貌丑的儿子,却不能自己抚养,丑儿孤苦伶仃,幸获天使的照顾,长大后发了财,成为名流。结局时丑儿的身世大白,原来他是国王的私生子。安徒生自称是鞋匠的儿子,这个故事中有他太多的影子,难怪有人怀疑他是“落难民间的王子”。

为了搞清安徒生的出身之谜,丹麦政界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曾被允许查阅大量的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其中包括这位国王的信件和日记。经过查阅发现,这位国王虽然是一位风流人物,他确实和一般平民妇女偷情过,但还算得上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因为档案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国王发现自己的偷情有了后代后,他会给情妇写信,并寄钱给她们,直至孩子长大成人。国王还为其中的一个私生乎安排了工作,让他掌管王室的狩猎活动。但在全部档案中,没有找到安徒生和他母亲的任何资料。

所以,安徒生的身世仍然是一个谜,他是否就是生活中的“丑小鸭”,而最终成为二个令人羡慕的“白天鹅”呢?

为什么说狄更斯是“天才演员”

1870年3月1日,在英国的圣詹姆士厅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朗诵者是英国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师——千狄更斯,这是他的一次告别朗诵。狄更斯选定了自己的作品《奥利佛·退斯特》中“塞克斯杀南茜”的一段。狄更斯煞费苦心,完全像演员一样全力以赴地准备着,努力达到最逼真的艺术效果。当时剧场的气氛是那么骇人,那么凄惨。当朗诵到杀人场面时,狄更斯用了可怕的“颤音”并配以种种动作。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不但把听众吓呆了,就连他自己的脉搏也从每分钟72下剧增到112下,朗诵后他几乎半身不遂了。那次告别朗诵是以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结束的:“离开这华丽的灯光,现在我将永远地消失了……”。三个月后,以上这句令人心碎的台词重复出现在狄更斯的讣告上。1870年6月9日,狄更斯,这位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因病魔缠身,医治无效而溘然长逝。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诞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从小就很会演戏,能随口讲故事,而且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滑稽小调唱得特别好听。父亲对儿子的这一才能也颇为自豪,常常在家中或在附近的小酒店里,把他高高举起,放在椅子或桌子上,当众表演。1833年,狄更斯开始以“博兹”的笔名给报纸杂志撰写短篇小说和小品文,这些文章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被编成一本集子,取名为《博兹特写集》。书中描写了伦敦及其郊区“每天生活和每天碰到的人”,作者是在笔端饱蘸了个人感情,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反映英国社会生活的。不久,狄更斯又写成了第一本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一幅幅滑稽而惊险的画面,牵动了国内外成千上万读者的心弦,承认了这位未来大作家的文名。当时,读者对《匹克威克外传》的兴趣几乎成了全民性的热潮。1837年,狄更斯又完成了他第一部杰出的社会小说——《奥利佛·退斯特》,这是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一部作品。它曾被改编为电影,取名《雾都孤儿》,在我国上映过。从1843年至1848年间,狄更斯每年都为圣诞节写若干个故事,这些故事后来被编为《圣诞故事集》。狄更斯在《圣诞故事集》中宣扬仁爱、慷慨的基督精神,一切恶人在教堂钟声和圣诞节欢乐气氛的感召下,弃恶从善;一切穷人在圣诞节那天,一家人团聚在火炉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他们不再像平时那样忍饥挨冻。《圣诞故事集》曾在当时英国下层人民中引起过极大的反响。1870年,伦敦一个水果商的小女孩在听到狄更斯逝世的消息时,不禁伤心地叫了起来:“狄更斯先生死了吗?那么圣诞老公公也死了!”这无疑是对小说家的善良心地和传奇般名声的最高赞赏。

狄更斯的作品很多,上面列举的仅是其中几个,而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狄更斯生活中的另一面——位“天才演员”。上面已经介绍过,狄更斯生来具有演员的天赋,他在初踏上社会时,就曾首先想要当一名专业演员,可惜未能如愿。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的这种兴趣始终不曾衰退,他常常应邀参加各种家庭间或公开的演出活动。然而,狄更斯对此并不满足。可以说,舞台的空气和书斋的气氛一样,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狄更斯在与妻子分居的最后十二年里,平均每二至三年就要去外省甚至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作一次巡回演出。狄更斯是一个敏感和高傲的人,比谁都明白一个著作家和一个演员在他那个社会里都意味着什么。可是究竟是什么动力促使他去从事这项辛劳而又似乎卑贱的工作呢?除了他一向对戏剧的强烈偏爱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英国的一个狄更斯研究者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狄更斯)和他的读者的恋爱是他一生中最最有趣味的恋爱”。确实,当狄更斯站在铺着红丝绒的讲台旁,面对情绪激昂的无数观众,亲耳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波涛汹涌般的欢呼声,亲眼看见他们在自己的支配下或战栗或哭泣时,他就宽慰地觉得那是一种幽闭在书斋里的著作家所永远无法得到的享受。

几年里,狄更斯总共演出了约四百七十一场次,蜚声英、美各地,大获成功。朗诵演出不仅证明了狄更斯的演员天赋,而且也充分显示出他的小说艺术的重要特点,即易于上口和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但是长时期的朗诵旅行对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来说毕竟太不适宜了。一连几个月白天赶路或准备,晚上打起精神上台演出,紧张而劳累消耗了小说家的大量精力。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了。晚上朗诵结束后,由于过度兴奋往往不能入眠,他就每夜服安眠药,而过量的药物又使他第二天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以致晚上朗诵时间到了,他又不得不借助兴奋剂来支撑自己。长此以往,他终于得了久治不愈韵神经失调症。在写作《远大前程》时,他的面神经剧痛就时时折磨着他,以后左脚开始跛瘸。他的过早去世,都与他兴奋、疲惫的剧场生活有关。

狄更斯,这个被称为英国文学中的第二个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他不仅在作品中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使这些人物深入人心。也只有他,才会在英国、美国的戏剧舞台上,刮起一阵强大的“狄更斯旋风”。

米勒为何被称作“乡下佬”

19世纪初期,在法国巴黎近郊巴比松村,汇集了一大批法国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如杜米埃、库尔贝、罗丹等,风景优美的枫丹白露森林,一往无际的大平原,深深地吸引了这些厌恶城市生活的艺术家,他们来到这儿写生作画,有的人还长期定居下来。这些艺术家们被称为“巴比松画派”,法国现实主义的绘画也由此而诞生了。米勒就是这一时期法国绘画艺术中独一无二的伟大画家,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在巴比松辛勤耕耘的农民,他的画笔流泻着对这些泥土上的英雄的称赞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