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载:“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立雕陶莫皋为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新都侯王莽秉政,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昭君出塞和亲,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这说明政治联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是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去安邦息事,实在是有伤国体。有诗说:“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胡尘。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朝云鹤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汉朝当时外戚宦官当权,王昭君出塞“为救苍生离水火,甘教薄命葬烟尘”,这与当时的汉奸李陵、卫律相比较,功罪忠奸、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王昭君为何出塞虽众说纷纭,但她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故事流传至今,谁也不会有不同意见。
来历不明的“阴”美人
之所以称其为“阴”,是因为她怀着特殊的政治目的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不费一兵一卒便铲除了贼首。称其为古代女谍亦不为过。
王昭君、西施、貂蝉和杨贵妃“四大美人”中,要数貂蝉最迷人,因为她竟使英雄豪杰为之神魂颠倒。也数她最不可捉摸,因为人们至今还不清楚她的真面目。比较接近的说法,似有以下四种。
一说她是王允的歌妓。王允,东汉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子师。初为郡吏,灵帝时,任豫州刺史,献帝即位任司徒。王允为了剪除董卓,想用美人计来达到目的。可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因此常常闷闷不乐。歌妓貂蝉为了使王允开心,每每使劲歌舞,但也无济于事。后来,王允对她说明了其中情由,并要求她助一臂之力。貂蝉知情后,表示愿为王允效劳。她按王允连环计的要求,以她的姿色挑起了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最后,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为王允排除异己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事成后,貂蝉在花园里为王允祈祷拜月,时值有一片彩云遮月。王允见之曰:“貂蝉美色使月亮躲到云后面去了。”据此,后人都传说貂蝉有“闭月”之容。
一说她是董卓的婢女。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本为凉州豪强,灵帝时,任并州牧。昭宁兀年(198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曹操与袁绍等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来为吕布所杀。据《后汉书·吕布传》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这段记载,就是平常传说的风仪亭掷戟之事。可见,貂蝉是与吕布情通的董卓婢女。
一说她是吕布之妻。吕布,东汉末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人,字奉先。初从并州刺史丁原,继杀原归董卓,又与王允合谋杀董卓,后任奋威将军,封温侯。最后为曹操所擒杀。吕布之妻,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布见备甚敬之,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从这段记载来看,吕布的妻子是随军生活的。上书又载:“建安(汉献帝年号)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阁外,同声大呼,布不知反将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又载:“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曹操)粮道,布妻谓曰:‘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在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妄身耳,今不须顾妄也’。布得妻言,愁闷不能自决”。这里记述的这位科头袒衣的妇人,应是吕布之妻貂蝉。
还有一说她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据《三国志·关云长传》注引《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布于下邳,云长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云长心不自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宜禄的妻子是很有姿色的。另外,因为关羽原先想娶其为妻的,可是因为曹操“自留之”,因此引起关羽的妒恨。关羽毕竟是个烈性子,他火冒三丈,一刀便把秦宜禄的妻子给杀了。元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就是以此事附会而成。因此,秦宜禄之妻也成了传说中的貂蝉。
四大美人各人都因其有姿色而得宠于一时,但是她们都处在统治者争斗的锋芒上,因此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的死,都不是寿终正寝。貂蝉也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之说。
貂蝉的结局如何呢?貂蝉作为王允为剪除董卓的连环计中的美人,她正好是政治权势斗争中的一个风云人物,处于这样地位的人,用“危在旦夕”这个词是不会过分的。如果说貂蝉是董卓婢女,且与吕布情通已被董卓发现,那么她也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董卓既能对吕布掷戟,当然也会对侍婢飞刀。因此,貂蝉的性命迟早是难保的。若以吕布之妻作貂蝉推之,她过的是危险的军营生活,最后也是香消玉殒。若以貂蝉是秦宜禄之妻推之,她引起了曹操和关羽不和,被关羽一刀结果了性命,成了屈死的刀下之鬼。
潘金莲其人其事
不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这一女性形象的发掘绝对是一大创举,它为流传数千年的文化大餐添加了一道香辣的“佳肴”。
武松杀嫂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潘金莲是人们憎恶的淫妇形象。她私通西门庆,害死武大郎,最后被武松杀死。她虽然年轻貌美、口齿伶俐,但却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反面人物。历史上是否真有潘金莲其人,也是读者们所关心的。
《水浒传》、《金瓶梅》都写了潘金莲,但两书故事情节和潘金莲的性格却不一样。
佚失的元杂剧《双献头武松大报仇》,可能是最早写武松杀嫂的文艺作品。创作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小说,把潘金莲写成既是私通奸夫害死本夫的淫妇,又是封建剥削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造成武松杀嫂这一悲剧的主要根源是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书中写潘金莲原是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使女,因为不肯依从男主人的调戏而向女主人告状。男主人怀恨在心,把她嫁给一个面目丑陋、身材短矮、头脑可笑的、比她大十几岁的武大郎。这种不相称的强迫结合,当然谈不上婚后的幸福。武大郎在清河县因一般无赖子弟纠缠其妻,不得已只好迁到阳谷县居住。武大郎在阳谷县遇到打虎的兄弟武松,把武松领到家中。潘金莲第一次见到仪表堂堂的小叔子,便产生了爱慕之心。武松是一个正统思想很重的人,潘金莲没有达到目的。武松出差以后,她经不住老奸巨猾的王婆和有钱有势、奸诈刁钻的西门庆的引诱,落入了他们的圈套,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武松出差回来,弄清了事实真相后,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为兄报仇。
写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把潘金莲写成了一个残忍、刻薄、嫉妒、说谎、毒辣的淫妇。她毒死武大郎嫁给西门庆,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经常毒打丫环秋菊,甚至连她亲生父母,也常遭到她责骂。西门庆第六房妻子李瓶儿生了儿子,潘金莲非常嫉妒,用猫吓死了小孩,从而使李瓶儿本人也因思念儿子而死去。武松没有杀死西门庆,而是误杀李外传被刺配孟州。西门庆纵欲身亡后,潘金莲在王婆家暂住待嫁,被遇赦而回的武松杀死。武大郎、潘金莲原住阳谷,以后迁居清河,西门庆是清河恶霸。《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比《水浒传》里的潘金莲更坏,虽然在西门府中,也曾遭到西门庆的打骂,她也是一个由丫头而变成为恶霸西门庆的帮凶。
在评话、戏剧舞台上,潘金莲的形象与小说相比也有许多不同。明人沈《义侠记》传奇中的潘金莲,基本上是根据《水浒传》小说改编的。一方面写她初嫁武大郎时是无可奈何的,但对自己的丈夫还有一定的感情。说什么:“夫虽丑,义非轻,一夜夫妻百日恩。”另一方面却写潘金莲作丫头时,即私通家主,被主母发现,强迫她嫁了武大。京剧《挑帘裁衣》、《武松杀嫂》等,也都是根据《水浒传》和《义侠记》而改编的。扬州评话、杭州评话、山东快书等曲艺都有潘金莲私通西门庆、武松杀嫂为兄报仇等曲目,主要情节虽也是根据《水浒传》小说改编的,但也敷演了许多详细情节,劝潘金莲增加了许多丑恶、毒辣性格的描写。例如武大捉奸,是潘金莲挑逗西门庆打伤武大;写潘金莲给武大灌了毒药以后,用被子把武大裹起来,自己上去坐着,不大一会儿就把武大憋死了。
五四运动以后,在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思潮影响下,欧阳予倩于1926年创作了五幕话剧《潘金莲》。剧中写潘金莲是一个敢于反抗张大户淫威的聪明伶俐的美丽丫环,被逼与武大郎成婚。她由于横遭摧残,才产生了变态心理,为西门庆引诱,才谋杀了丈夫。她是值得同情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道德观念迫害下的受害者。剧中认为武松是一个封建道德观念很重的人。剧中潘金莲有一句说白:“我想夫妻不相配,拆开了再配过,又有什么要紧!”这是代表作者思想的台词。
自从荒诞川剧《潘金莲》演出以来,大家对潘金莲的议论又多了起来,历史上有无潘金莲其人,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曾有人指出:从各种文艺作品的不同描写看,她是由作家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是根据《南史·齐废帝东昏侯本纪》所记的地名、人名而虚构的人名。
也有人指出,潘金莲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她是山东阳谷人。阳谷潘氏自认是潘金莲母系后裔。清初王世祯《香祖笔记》说:“阳谷西北有冢,俗称西门冢。有大族潘、吴二氏,自言是西门嫡室吴氏、妾潘氏之族。一日社会,登台演剧,吴之族使演《水浒记》,潘之族谓辱其姑,聚众大哄,互控于县令。”根据这个记载,历史上可能真有潘金莲其人。
也有人说,所谓潘金莲,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真人真事,而后又在传说中加以渲染,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才成了各种文学作品所取材描写的典型。
花蕊夫人
能诗擅词的川中奇女于是皇帝老儿百般追逐的猎物,翻开史册,冠以同样名号的美娘子竟多达数人,其中真相究竟如何?
花蕊夫人,这个在历史上芳香四溢的名字和她的诗词作品,曾使一些人为之倾倒。但是,历史上到底有几个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究竟生活在哪个时代?她又有哪些遭际?这些问题令人扑朔迷离,模糊不清,至今仍然是个谜。有的以为历史上有两位花蕊夫人,一位是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姓徐,号“小徐妃”,另号“慧妃”,后遭后唐庄宗所害。另一位花蕊夫人则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姓费,青城人,工诗,曾仿王建赋宫词百首,蜀亡入宋,有的则以为《花蕊夫人宫词》,是五代前蜀时的花蕊夫人所作,后蜀的花蕊夫人,一说姓徐,一说姓费。有的则说连同蜀主孟昶被宋太祖一起被俘人汴京的花蕊夫人姓徐,或者是姓费。据以上说法,历史上至少有两位花蕊夫人了。而清代诗人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中,又出现了一位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既不是前蜀主王建之妃,亦非后蜀孟昶之妃,而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她于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后为晋王所杀。这就是说,纵观历史,先后出现了三位花蕊夫人。而且作宫词百首者,又到底是出于哪位花蕊夫人之手呢?一说是前蜀的花蕊夫人所作,一说是后蜀的花蕊夫人所作,未知孰是。
依较多的说法看来,历史上的花蕊夫人,只有一位,那就是五代时后蜀之主孟昶的妃子。明初学者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一书中说:“蜀主孟昶纳徐匡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以其色。或以为姓费氏,则误矣。”此说似乎比较可靠。首先是自五代时的前蜀,经后蜀孟昶到宋太祖开国,历经已是50多年;如果说花蕊夫人15岁入宫为前蜀主王建之妃,那么,宋太祖在俘虏她时,她已是70左右的老妪了。宋太祖又图什么呢?而后蜀主孟昶到宋太祖开国,仅距20余年,那花蕊夫人虽说徐娘已半老,大约风韵犹存的吧。再说,前蜀主王建,乃系屠夫和贩私盐出身,人称狡猾枭雄,唐末时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升为禁军八都头之一。唐亡后不受梁命,才人蜀称王。由此可见,王建纯属一介武夫,根本属不上文才之流。据说他的夫人周氏,不但才貌平常,而且悍妒之甚。他后来虽然娶了大小徐妃那对妹妹花,(人称江东“大小二乔”)但她们只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弄得民生凋敝,民怨沸腾,别无其他,只不过徒有其貌而已。所以从君主王建到大小二妃,并无一字儿诗文留世。虽说前蜀时曾出现过像韦庄、杜光庭、李殉等一批著名诗、词作家,这跟王建和他的妃子并无必然的联系。
自古蜀地素称富庶,孟昶据险于一隅之地,得以10年无事,五谷丰登,斗米三钱,成都仕女,不辨五谷,孟昶偃武修文,留连声色,赌酒吟诗,居安忘危,淫逸无度。他当初最宠的妃子张太华,在畅游名胜青城山时,突遭雷击身亡,孟昶于悲痛之中,将张太华葬于一观前的白杨树下,从此抑郁不乐。后来,有人竟在埋葬张太华的青城山一带,找来了一个绝色娇娃。起初,孟昶曾仔细地端详过她,说这女子“花容月貌,仿佛太华,而且秀外慧中”。经了解,她还擅长文墨,试以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故而不久就册封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原因是她酷爱牡丹、芙蓉。盂昶竟下谕在城墙上遍植芙蓉,以讨她之欢心。故而成都又号“锦城”。这年的夏天,天气酷热,于酒酣兴至之际,孟昶带着花蕊夫人来到摩诃池上洗浴;这孟昶看着花蕊夫人那裸露的身躯,越看越爱,乃作词《洞仙歌》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其情可谓笃矣。至宋师伐蜀,昶军败降,孟昶被宋太祖所俘,封秦国公后第七天而亡。而宋太祖亦知花蕊夫人善诗、词,于是召她即兴赋诗。花蕊夫人怀着对孟昶的刻骨怀念和别离之悲的沉痛情感,在宋太祖面前,口占一绝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听了,非但不恼怒,而且击节称赏,连声赞道:“卿真可谓是锦心绣口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这位花蕊夫人的门第出身,但已看出其具有较深的文化素养,不但她的即兴七绝流传不朽,可知宫词百首也是写于她手(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十六)。况周颐在《蕙风词话》里说她才调冠时,非寻常女子!花蕊夫人被俘在押解的途中。曾将即兴而作的《采桑子》词,出于驿壁:“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为年。马上时时闻杜鹃。”还未来得及写出下阕,就匆匆被押解上路了。入宋后,据说是被宋太宗赵光义射死于御园。
天下第一清官与两座坟
为官清正的包青天为何遗下了两座高大雄伟的坟冢?在外表风光的背后是否有何难言之隐?威名远播的包老爷似乎有意留下若干线索,等待后来者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