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古墓之谜总集
18448400000024

第24章 古墓尸体之谜(2)

这具棺木自埋葬从未打开过,里面有70余件衣服和装饰品,包括死者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生活用品,如梳子、鞋、缝纫用具、假发等。棺材里还发现了几封信,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韩国文字手写稿。棺材上还帖有“PapyeongYun家之棺”的标签。一封信上写着Sookbin(当时李姓国王的一个情妇)的名字,最特别的是,这封信的一页上记下了死者去世的年月:“1566年12月(阴历十月)”。

这一发现将改变对早期李朝文化和埋葬习俗的传统看法,并且能够提供了解人类尸体自然木乃伊化过程的关键性信息。这是在木乃伊干尸被列为韩国学术研究的一个专门课题后的第二次重大发现。2001年发现了一具350年前的干尸,檀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研究。

韩国大学博物馆最近出版了一年来对这具女干尸研究的两卷论文集,包括考古学研究、医学研究、地理学研究和传统丧葬习俗研究等几方面的研究论文。

韩国大学博物馆馆长在上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作为第一次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研究的课题,对这具干尸的研究将大大提高我们对早期李朝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的认识。”

这具干尸最吸引人的秘密是,她在43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自然腐烂且保存相当完好。尽管现在就要求研究给出合理的答案是太早了,负责干尸解剖的韩国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病理学者

KimHanSyeom博土还是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说,干尸能够保持如此完好,是死者死时的气候条件和早期李朝的埋葬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12月寒冷的气候和死者厚厚的装裹,在死后的三个月里有效的组织了细菌的入侵。双层结构的棺木,并且涂有一层石灰泥,完全阻止了氧气的进入。死者的衣物产生的一种酸性物质使棺材内厌氧细菌的含量增加。正是这些使尸体不会腐烂并且保持完好。我们在死者心脏部位发现了厌氧细菌的孢子,这为解释尸体自然木乃伊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他说,酸性的土壤,变化无常的气候,尤其是没有用人工方法保存干尸的传统,使韩国不是一个木乃伊干尸的多发现区。

在对16世纪服饰和丧葬习俗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包括特殊的埋葬方法和棺木的制造组装方法。尽管如此,另外一些问题还远远没有答案。棺材里的女人到底是谁?根据对尸体的医学检查,她大概25岁,在偶然的一次回娘家时,死于难产。根据她写给Sookbin的信,她可能是王后哥哥的一个孙女。但是,她死后并未迁回到丈夫那里安葬,可能证明了它的另外一种身份,她有可能是她父亲的情妇生的女儿。辽代契丹贵族DNA鉴定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主人的遗骸已被运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对其进行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和颅像复原等方面的研究。这将是中国首次对辽代契丹贵族进行古DNA鉴定。

吐尔基山辽墓是一座大型辽代契丹贵族石室墓,2003年3月1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发现。该墓保存完好,出土了彩绘漆棺一具,棺内墓主人尸骨保存较好并覆盖着8层丝织品。此外,墓葬内和棺椁中还发现了大量金器、银器、铜器、玻璃器二玉器、漆器等精美随葬品。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吐尔基山考古队队长塔拉介绍,根据遗骸的骨骼形态,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的主人是一位女性,身高156米,年龄在20岁左右。遗骸出土时,辫子保留完整,且头部戴有金箍,这在已发掘的辽代墓葬中是比较少见的。

但遗憾的是,考古人员并没有在墓中发现墓志,所以墓主人的身份还不能确定。而此次研究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系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和古DNA鉴定,进一步获得有关该遗骸的年龄、性别、人种等方面的准确信息。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介绍说,此前中国已经获得的辽代契丹贵族的人类学资料只有一份,即耶律羽之家族墓地的人骨,目前也收藏于该中心实验室并正在进行研究。而此次发现的吐尔基山辽墓,从随葬品和服饰上来看,明显是一座辽代契丹贵族的墓葬,而且墓主人的地位级别较高。对这样一位墓主人进行古DNA及人种成份等方面的鉴定,将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的历史提供许多重要信息。

地处长春市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专门从事古人类DNA研究的专业实验室。中心工作人员说,这次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许多有关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遗骸的参考信息,为复原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颅像复原效果也会更接近真实。

朱泓说,这个辽代贵族墓主人的体质人类学的性别和年龄鉴定、生前容貌的复原,将在两个月内完成。但古DNA的提取能否成功尚无把握,因为这具古尸的骨骼颜色较黑,除了头骨以外,四肢保存情况并不好,对于研究人员提取DNA来说有相当的难度。

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有助于阐明人类起源、演化、群体间以及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考古学综合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俄国沙皇家族的尸体之谜

1918年7月,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在血雨腥风中结束了它的统治。300个春秋随风而逝。

1917年3月,王朝的统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迟迟不肯退位,而是把政权交给了以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保皇派在革命中奉行温和政策,与激进的俄国红军是对立的两派,他们仍旧拥护君主立宪制。保皇派对前沙皇和他的家人虽然有所顾忌,却也礼遇有加。当时罗曼诺夫皇室成员被囿居于圣彼得堡的豪宅,虽然失去自由,日子过得倒像二月革命爆发前那样悠然自得。豪宅之外,人事沧桑、风云巨变;豪宅之内,一家人整日读书、散步、打网球、喝茶。8月的一天,一伙愤怒的暴徒闯入豪门,打破了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一家人被押往西伯利亚的小城图布尔斯克。

1917年11月,苏共掌握了政权,罗曼诺夫家族的生活随之急转直下。皇室的消遣没有了,保皇派无力顾及他们。1918年5月的一天,他们又被转移到叶卡特琳堡。7月18日清晨,万物刚刚苏醒,死神却降临了。

多年之后,当时的一名警卫帕维尔·梅德韦杰夫向苏共调查员回忆了那天的情景:早晨,一家人被叫醒后传唤到住所的地下室。首先进去的是尼古拉,他抱着正在生病的13岁的小儿子阿利克谢。接着进去的是沙皇的妻子亚历山德拉,后面跟着她的四个女儿,22岁的奥莉佳,21岁的塔蒂亚纳,19岁的玛丽亚,还有17岁的阿纳斯塔西亚,最后是家庭医生、厨师、女仆和随从。为首的军官雅科夫·尤罗夫斯基命令11名犯人靠墙站着。他们看起来就像一幅全家肖像画。军官一声令下,行刑队进了屋。他告诉他们死局已定,乌拉尔执行委员会已下令处决他们。话音刚落,他就向沙皇开了枪,沙皇当场毙命。

行刑队每个士兵负责一个犯人。无奈房间狭窄,士兵们无法各就其位。第一次射击没有打死一个人。女人们的紧身胸衣里藏着钻石项链,子弹很难射中致命部位。一时之间,屋内子弹横飞,没有一颗射中目标。最后,士兵用刺刀和枪托结果了他们的性命。

士兵掩埋尸体时场面十分混乱,只把尸体扔进附近的一个矿井便匆匆了事。第二天,他们想再找一个更为隐秘的地方,不巧运载尸体的卡车陷进泥里。士兵们索性把尸体埋在卡车停住的地方。

有传言说,当时的一名警卫起了侧隐之心,帮助一名皇族成员逃脱了魔掌。许多人都声称自己是那个幸免遇难的皇室成员。有些人的假面具很快就被拆穿了,有些人却得到了幸存的皇亲和与皇室交往甚密者的认同。

既然不能找到罗曼诺夫家族成员的尸体,就不能肯定他们已经全部遇害。罗曼诺夫家族的故事也不能就此搁笔。

在众多的冒充者中,有一位十分引人注目。尽管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字,但是她在她的支持者心目中永远是“阿纳斯塔西亚”。

这位女子第一次吸引众人的目光是在1920年2月。几个月之前,她企图跳入柏林的兰德维尔运河,在被救起之后,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是罗曼诺夫家族的小女儿,在叶卡特琳堡的地下室里被一名波兰士兵救起。那时她已不省人事。在这名士兵的帮助下,她乘马车越过俄国边境到了罗马尼亚,她想到在柏林的姑姑普鲁士王妃依雷内那里寻求帮助。王妃不相信她的身份,她万念俱灰,于是想投河自尽。

很多被放逐的俄国人收容了她。他们觉得从河里救起的这名女子与据说已死去的阿纳斯塔西亚长相极为相像。甚至尼古拉的表弟安德烈大公和阿纳斯塔西亚的表姐克色尼亚公主都这样认为。在纽约,她更是社交界的宠儿。她化名安娜·安德尔森,许多有钱的社交名人都争相宴请她,想一睹这位“女大公”的芳容。

但是大多数皇族成员并不承认这位安德尔森小姐。1928年10月,罗曼诺夫家族的其他成员和亚历山德拉的三位亲戚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称“现在住在纽约的那名女子不是阿纳斯塔西亚公主”。阿纳斯塔西亚的祖母、寡居的皇后不相信安德尔森的离奇故事,拒绝与她见面,甚至不想听到她的名字。

1938年,安德尔森想采取法律手段取回在罗曼诺夫家族遗产中自己应有的一份。无奈的是,对她不利的证据太多:不仅皇亲不认她,而且1927年一位叫多丽思·温格尔贝的女人认出安德尔森就是弗兰齐丝卡·尚茨克斯卡,在波兰一家工厂做工,1920年之前,她们两人一直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