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鲍伯在3个数字后画了两条路。一边写着“为什么做不到”,另一边写着“如何能做到”。
他在“为什么做不到”的一边画了个大叉,说:“我们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做不到,因为那样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集思广益,把一些可行的点子写下来。”
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有人提议说:“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特别节目,在全加拿大播放。”
鲍伯说:“这是个好点子。”随手记下。
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电台,恐怕没有办法在全加拿大播放。”
鲍伯反问:“没那么多电台就没有办法了吗?我们不能联合其他电台一同做吗?”
这时候忽然有人提议:“我们可以请广播界赫赫有名的哈维·克尔以及劳埃·罗伯森来承包这个节目啊!”
更多的好点子不断涌现……
结果到周二的时候,他们已经争取到了50个电台播放这个节目。他们真的做到了:通过短短3个小时的节目,在3天内为灾民们募集了300万元捐款。
就这样,一个看似“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绝对可能”的结果。要想完成这个转变,没有别的途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想办法。只要想办法,就没有任何一项任务不能完成,也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才能让我们如愿以偿,把曾经挡在我们面前的所有难题,统统踩在脚下!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成功者想的总是方法,失败者想的总是借口。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失败者的第一反应是“绝不可能”,把它当成不执行的最好理由,拒绝继续努力,最终不得不放弃。
这样的人,只能是懒汉,只能是庸才,永远成不了一个杰出的、优秀的人才。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才能最终将“绝不可能”的疑问,变为“绝对可能”的现实。
不说“我不行”,要说“我一定行”
失败者说:“不行,不行,不行,我哪儿行啊,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是交给别人去做吧,我一没经验,二没能力的。”
成功者说:“我愿意尝试一下,虽然以前没有做过,不过我可以学,我想只要我愿意做,努力做,应该能够做好。”
“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句名言是阿基米德用来解释杠杆原理的,但它不影响我们用来表示我们的自信——“我一定行”。但凡成功者,无不是这种坚定信念的拥护者。一句“我一定行”,形成了一种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会为我们叩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在工作中,每当遇到一个新的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困难时,我们内心往往会产生两种声音:一种是“我一定行”,另外一种是“我不行”。后者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卑心理。出现这种心理,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素质、能力评价过低,比如受文化和智力等因素的限制,反应慢一点,就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因为某些生理缺陷,觉得人人唾弃自己;经不起一点刺激,受到一点批评和指责,就自我轻视,自暴自弃。
有自卑心理的人,做事的时候“前怕狼,后怕虎”,优柔寡断,疑神疑鬼,结果,连那些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也在“我不行”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中被否定了,许多本应取得的成就也因为自卑而与我们无缘了。
行与不行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罢了,事实未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地看待自己,就会感觉自己并没有一厢情愿想象的那么差,或者只不过是受了别人片面性的看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自卑感。只要克服了这种自卑心理,必将是一片晴朗的天空。
几年前,小吴还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那年暑假前夕,一家美国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受邀到她所在的大学做了一场大型讲座。讲座十分出色,让她萌生了诸多的想法。
听完讲座,她还根据感受写了一篇文章。讲座的最后一场结束时,她突然有一个冲动: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那位老总看看。
尽管她学的不是文学专业,也不是新闻传播专业,但她一直梦想着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经常会“爬爬格子”,写一些“豆腐块”的文章。
这个念头一出现,她立刻又犹豫了:“我行吗?不会丢脸吧?”不过转念又一想:“丢脸就丢脸吧,反正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
于是在众人的“围观”之中,她把这篇文章交给了老总。没想到,两天之后,她突然接到了这位老总打来的电话,告诉她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希望她写出更多这样的好文章。
没过几天,她开始实习了。她突然又有了一个想法:去北京实习,将来在那里发展!可是在北京,她没有熟人,唯一认识的就是那位老总,能不能找他帮忙呢?她又一次有了畏惧的念头,那个“我不行”的想法,像蛇一样地抬头了。小吴一咬牙,“厚着脸皮”向那位老总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希望他能够帮忙联系一家新闻出版单位实习。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那位日理万机的老总,对她这种主动精神十分欣赏,很快就帮她联系到了一家著名的报社,并鼓励她发挥特长,勤加用工。不到两个月的实习,她发表了好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报社对她的印象非常好。
实习结束时,报社对她的鉴定和她发表的文章,对她应聘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北京一家出版社很快录用了她。
这种改“我不行”为“我一定行”的坚定信念,让她做得十分出色,很快成为单位的骨干,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行业内有名的年轻编辑。
面对如此一个“大人物”,别说毛遂自荐了,恐怕连张嘴和他说句话,有些人都会双腿打颤。但是小吴没有这样,她抱着“不试试怎么知道结果”的想法,战胜了心底的胆怯,结果不仅过了自己那一关,更是获得了老总的肯定,为以后的事业道路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初她被“我不行”的自卑念头束缚住的话,恐怕她的编辑梦,这辈子是无法实现了。同样,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从自己的字典里删除“我不行”这个词,每时每刻都要觉得“我行,我行,我一定行”,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由于别人否定了我们,而是自己否定了自己。“我不行”是一种负向的自我暗示,是懦弱、不自信的表现,总用这种信息暗示自己,不知不觉地就会塑造出一种“我肯定不行”的形象。“我一定行”是一种正向的自我暗示,是充满自信的表现,总是用这种信息来刺激自己,就会塑造出一种“我能行”的形象。
“我一定行”是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我不行”则是失败者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失去了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
勇敢的人常说:“我一定行!”懦弱的人爱说:“我不行!”哥伦布说:“世界是勇敢者的。”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信心十足,要告诉自己“我一定行”。只有从心理上确认自己能行,自己给自己鼓劲,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标,才不会因为一点点的困难而退缩,才能充满信心地完成任务,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不说“没有办法”,要说“我正在想办法”
失败者说:“我决定放弃了,因为对这件事情,我一筹莫展。”
成功者说:“最近的工作难度确实大了不少,有些会花掉我不少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做到完美无缺。但是我想如果我改进工作方法,多找一些窍门,应该还是能够应付得来。”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观念,那就是“没有办法”,比如“确实是没办法”,“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观念。一旦这个词从我们的大脑中跳出来,一旦我们习惯说“这个没有办法”,“那个也没可能”的时候,你的思维就已经被这种消极的思维束缚起来了,不管做什么,你都不会再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只能坐以待毙。这也就注定你势必在竞争的大潮中被击败,被那些从来不说“没有办法”,只专注于找方法的人淘汰掉。
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未必,大多数情况是我们根本没有去好好地动脑筋想办法,只是遇到了困难就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心理学专家米杉说:“一般而言,人们谈论他们的外部境况,那些对他们来说是问题的事情或人……无论是怎样的烦恼或痛苦,那里一定存在着受害者的意识。”当我们说“没有办法”的时候,潜台词是:“我不应该对目前的状况负责,这些痛苦和麻烦不是我造成的,因此我也无力改变。”
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意识”——就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认为自己不需承担责任,不应该,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说,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存在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可能。就像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地,但可以选择对出生的态度一样,我们无法选择是否会发生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问题。
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开幕,每个国民都为此盛事欢欣鼓舞,这也为中国赢得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机会。但是,在1984年以前,却没有几个国家那么愿意申办奥运会。为什么呢?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办奥运会是赔钱的。
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成了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次奥运会,美国政府不但没亏钱,反而赢利了2.5亿美元,可以说是创下了一个历史的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个商人,名叫尤伯罗斯。
尤伯罗斯对奥运会和企业、社会的关系做了通盘的考虑,想出了很多让奥运会赚钱的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方法就是将奥运会实况电视转播权进行拍卖,这可以说开了历史先河。从此,电视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被打破。
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已经是天文数字的最高拍卖价——1.52亿美元,不过这个数字被尤伯罗斯否定了,他认为这个数字太保守了。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仅仅电视转播权一项就为他筹集了2亿多美元资金。
随后,主办人尤伯罗斯又通过发行25种纪念币和2000张赞助券,集资近1亿美元。
以往的奥运会万里长跑接力,都是由知名人士担任,但尤伯罗斯却一改这种做法,表示谁都可以跑,只要身体够棒,另外出钱就可,他规定每公里按3000美元收费。这也是一个“破天荒”的想法,超出人们预料的是,消息一公布,报名的人蜂拥而至,结果1.5万公里的路,收到了4500万美元。
虽然这届奥运会被人批评为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但总的说来,尤伯罗斯的尝试绝对称得上是一次成功之举,因为这次奥运会给尤伯罗斯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回首成功,他非常感慨地说:“世上的任何事情,只要你去想办法就会有突破点,就一定会有解决的方法。”
在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里,办奥运会,就等于“赔本赚吆喝”,是“没有办法”赚钱的,然而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只是被自己的自我设限框住了。
再举个例子,有一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叫“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几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至理名言,太阳真的“没有办法”从西边出来吗?未必。如果我们生活在金星上的话,太阳就会西升东落,因为金星是逆向自转的。
事情就是这样,脑子里总是想着“没有办法”,做起来真的就一筹莫展,一事无成。而主动想办法,就一定会想出好方法来!
李宁品牌有句广告词叫做“一切皆有可能”,我们说事情都是可以选择的,永远都不要说“没有办法”,而要说“我正在想办法”。我们需要把注意力从外部转向内部,自我反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事情找上自己?为什么对你来说“没有办法”那么容易说出口?为什么你从不积极地想办法?你到底害怕失去什么……
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绝对不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还可以说不是不可能,“我正在想办法”,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当你不再说“没有办法”时,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权,就重新由你掌握了,那么你就为你自己的生命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你就不再是问题与责任的“受害者”,而是事业成功的创造者。
不说“这个很难”,要说“我一定尽力”
失败者说:“这太难了,简直‘难于上青天’啊,我是做不来的。”
成功者说:“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按时完成,不过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如果最后还是没有做成,我也无怨无悔。”
如果你20多岁,你认为从北京坐D字头的车去石家庄算不算一件难事?肯定不算,甚至可以说是小事一桩。
但如果你已经60岁高龄,让你从北京步行去石家庄,你能办得到吗?估计你不只会说“这个很难,我做不到”,还会说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简直是在胡说八道。但就是这样看似天大的难事,竟然被一位美国老太太做到了。
1960年,有位63岁的美国老太太——菲利皮亚夫人,从纽约市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步行到达了目的地——位于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当时,老太太的壮举轰动了整个美国,人们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感到不可思议。
很多人都想知道她是怎么完成这一壮举的。在迈阿密市,有位记者采访了她,问她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总是挂在嘴边的“这个很难”,只是我们给自己找的一个托辞。我们之所以总是说事情很难,做不来,往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如果我们把“这个很难”抛在一边,脑子里想的只是如何做成这件事情,把全部的潜力都发挥出来,再难办的事情也有解决掉的可能。
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永远不要先想有多难,而要做了再说,先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尽力了?如果我们总是能够竭尽全力地做事,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么对我们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天大的难题。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失败和遗憾,完全是不努力、不尽力的结果。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被誉为“把美国带到轮子上的人”,他曾经制造了著名的V8型汽车。当时他明确指出要造一个内附8个汽缸的引擎,并指示手下的工程师们马上着手设计。但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工程师们交流的时候,其中一个工程师却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说:“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敢打赌,如果谁能设计出来,我宁愿放弃一年的薪水。”福特笑着答应了他的赌约。
几个月过去了,事情毫无进展,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结果,连其他的工程师都觉得应该放弃了。不过福特仍然坚信自己的设想:虽然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车,但我想只要多搜集一些信息,并把它们的长处广泛地加以分析和改进,是完全可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就在这时,有一位工程师突发灵感,竟然找到了解决办法。福特终于成功制造出了V8型发动机。
那个工程师对福特说:“我愿意履行自己的赌约,放弃一年的薪水。”
福特严肃地说:“不用了,你可以领走你的薪水,因为你并不适合在福特公司工作了。”
为何工程师们认为“这个很难”的问题,最后还是在福特的“逼迫”之下解决了呢?关键的一点,就是先把“难”这个字放在一边,而只想着自己是否完全尽力了,是否想尽了一切办法,是否穷尽了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