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要想得到一个全面的许攸,我们不得不提到其在官渡之战的表现,这就像一个演员在一部电视剧中的表现一样,也许在剧里有很多场景,但是只要你在最重要的场景好好地表现一回,观众就会记住你而且印象深刻。那么许攸就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官渡对峙。
袁绍方。占尽了取得战争胜利的诸多因素。袁绍方直接参战人数达9余万,而曹方只有3余万,袁绍大将有颜良、文丑坐镇。曹方莫不能动,后来还是借助关羽之力才解决此二人。
这时候,许攸出场了,他一出场便献出了一条令曹操鬼哭狼嚎的计策——偷袭许昌、抢走汉献帝,进而使曹军没有后路加之曹操出征在外粮草接济困难,相持过久必然如鸟兽散尽。这样的千古奇计,袁绍竟然不用。这使得许攸已经彻底地对袁绍丧失了信心。
许攸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贪,他不光自己贪,还纵容家人贪,但是大家都知道袁绍帐下有审配,我不管你是谁,即使你是曹阿瞒我也敢治你的罪,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许攸的家人因贪赃被审配给逮起来了。狗急了都会跳墙,许攸就这样跳到了曹家。
曹操得知许攸投奔自己而来,紧锁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他知道许攸不来则已,既来必有救急之策。他深知许攸是个非常爱面子的人,于是给足了许攸面子,又说了好多感激涕零的话,弄得许攸都很不舒服,但是曹操的马屁没有白拍,许攸问,明公还有多少粮食,曹操:可供一月有余;阿瞒休要瞒我。曹操心里知道这家伙对自己的情况肯定非常了解。就答军中已无粮草。许攸把偷袭许昌之计告诉曹操,曹操听完后差点没吓晕。真是毒计!但是曹操也知道袁绍这个人刚愎自用,老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许攸就献出了同一条计里的附加计烧掉袁军的粮草。曹操大喜,随命人改装成袁军夜袭袁军储粮之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结果数万石粮食在火海中被烧尽,结果彻底击溃了数万袁军,也是经过这一仗,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后许攸多次居功自傲,轻慢曹操,曹操虽然咬牙切齿,但还是没下杀心。
当曹操攻下冀州准备庆祝的时候,许攸过来,口呼曹操的小名,“阿瞒,没有我你能打赢这场战争吗?”曹操看了许攸一眼然后微微一笑,在这里也就埋下了许攸必死的伏笔。
纵观许攸短暂的一生,我们大致可以断定其是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他很可爱,他有着极强的个性,他事主也同时给主公留下把柄,这样也能看出来他其实深谙仕道,但是他恃才放旷,从来不把上司放在眼里,最终导致被杀的厄运。难道他不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此人在才智方面绝对出类拔萃,这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对形势的把握和对各方力量的估计还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对于许攸也许荀彧的评价最为贴切,许攸贪而不智。
●王羲之魂归何处
中国的书法艺术享誉世界,历史上大书法家层出不穷,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前行之路,其中有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人物王羲之,别号王右军。他文武双全,个性鲜明,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他集各家之所长,自创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逸劲健的书法特色,以此有“书圣”之称,而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但是兰亭一会两年之后,王羲之因失意于政治,遂称病辞官,至此杳无音讯,关于王羲之到底终老于什么地方,史学家各持一言,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称病离去后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当时的绍兴因得益于发达的农田水利工程,山清水秀,人物风流,王羲之深深地被这里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后来王羲之又在这里做官数年,因此人们认为王羲之终老于此甚合情理。
从《绍兴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述,说当时王羲之的后人,隋代高僧智永就在绍兴云门山为其先祖扫墓。但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就说,王羲之向往绍兴的风土人情终老于此,本身就是一个猜测,另外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故不能确定绍兴之墓就是其先祖王羲之。
另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的终老之地在诸暨苎萝。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亦有《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湿、王、郗、庚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的好友,既然提到其为王羲之作碑文,又有“会稽志”的证实,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是人们持怀疑态度的是《晋书》中的“王”是否是指王羲之?有待考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嵊县金庭——王羲之的终老之地。随着对王羲之终老之地的考究,赞成这一观点的学者日益增多,因为支持这个观点的史料很多。
《浙江通志·名胜》载:王羲之的好友许询在得知友人隐居金庭后,就搬来和王羲之做邻居,于是王羲之就葬在金陵的孝嘉乡济庆寺。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这里面的“王”、“许”就应该是王羲之和许询。另外还有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从王羲之后人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中有明确的记载,王羲之病逝后,他的子孙因为其喜欢金庭的风土,就把他埋在了后世子孙王鉴的宅第附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庭是当时很多崇尚隐居的人喜欢去的地方,有道家七十二洞天之称。王羲之辞官后在金陵隐居终老也是极合情理的。
有关王羲之终老之地,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语、当我们感叹《兰亭集序》的优美后,有关王羲之的终老之地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骆宾王终归何处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一首《咏鹅》让骆宾王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诗文并茂尤其擅写诗作,留给我们有比如《帝京篇》等名篇,让他名扬天下的就是其起草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氏檄》,就连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后不由得感叹“宰相安得识此人?”
公元683年,这时候的骆宾王在其老家浙江的临海县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官,这一年冬天,长期病态的高宗扶鸾而去,遗诏立太子李显为皇帝,因为高宗在位的时候,武氏已代替高宗掌握朝政达几十年,权力的充斥使她无法放弃这至高的权柄,她废长立幼,以便自己独掌大权。为了巩固皇权,她下令排除异己并大肆诛杀唐室勋臣,并设立间谋机构,当时人人以告密自卫。整个帝国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这时的骆宾王亲眼目睹了武氏集团犯下的种种恶行,心中愤懑不已,于是他就联合当时仍握有兵权的徐敬业准备起事伐武,就诞生了《为徐敬业讨武曌叫檄》这样义正词严,气势恢宏的檄文,并确立了“拥戴李显,匡扶唐室”的政治主张,起义军开始形势很好,后因徐敬业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被武则天派兵围剿。
公元684年,这场历时仅3个月的起义就在扬州城下宣告失败。
当天晚上骆宾王、徐敬业等准备连夜坐船逃往高丽,由于徐敬业的部下叛变,徐敬业被杀,但是骆宾王的去向却不为人所知。
说法一:诛杀。
《资治通鉴》明确地记载了起义军失败后徐敬业、骆宾王被叛军诛杀的场景;《旧唐书》也肯定了诛杀骆宾王的事实。
说法二:逃跑。
《新唐书》却记载了是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跑。
在武则天死后,李显即位,为了表扬骆宾王为大唐江山作出的牺牲,他下令郄云卿在全国各地搜集有关骆宾王的诗作,并要求对其兵败后的下落做出严密的调查,在兵败后他接触了哪些人,还有遍访骆宾王的好友,起初郑云卿认为骆宾王可能已被叛军诛杀,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得到的线索越来越多,他便提出了逃跑这个说法。
说法三:出家。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碰到一个老和尚替他对了两联妙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据说此人就是骆宾王。但是后有人去找再也没有找见。
2005年,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播出专题片《骆宾王》。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骆宾王研究专家骆祥发向媒体公布了自己多年研究骆宾王下落的结果,他说骆宾王兵败被诛杀的论证值得怀疑,因为官方的史册完全出现两种不同记载,这本身就值得商酌。他也提到在他家的宗谱上面也有关于骆宾王逃出后隐身在江苏南通一带的芦苇荡,辗转一段时间后,客死南通、埋骨黄泥口的记载,终年70岁左右。
●是谁杀死了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李白临终之作《临终歌》。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回顾和总结,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远大抱负未能实现的惋惜,也流露出了作者一生没有知音,孤独寂寞的境遇。
关于李白的死因,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搜集各种说法,经梳理之后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年老体衰,饮酒过度所致。李白一生唯有酒与其常伴,是酒让他孤寂的心灵得以抚慰,李白因酒而洒脱,酒因李白而芬芳醇香。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足见酒对于李白是何等的重要。有史为证:《旧唐书·李白传》中记载,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称。
第二种说法:因病去世。晚唐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郭沫若在其《李白与杜甫》中称,李白从夜郎释放回来,曾游览金陵,肯定往来于宣城和历阳之间。
当时李光弼镇压叛军,李白欲从军报国,可惜行至金陵便旧病复发只能返回,第二年死于李阳冰处,逝前作《临终歌》。
第三种说法:“捞月而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言:“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次称李白因酒醉捞月而死的说法。这个说法符合诗人浪漫主义的性格。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直接而彻底的证据,但是李白的死与其参与李璘谋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因此而被流放夜郎,后遇赦释放不久便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从正史《旧唐书》中关于李白死因的记载符合当时的情况。李白政治上的失意,他追逐一生的东西都化为泡影,他与好友泛舟于洞庭湖上,感叹岁月的失去和人生的不得志。何以解忧,唯有饮酒。另外,李白从军讨伐安史叛军在正史中并没有提到,所以不足为信。另外捞月而死更是一个民间传说,因为李白不是死在当涂而是宣城。李白一生视为知己和偶像的南朝诗人谢眺曾在宣城为官,李白遇赦后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宣城。因此李白最后待的地方应该是宣城,这才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探求历史的真相未必只诉求于正史或者文字,仅以此欲得真理,想必也会产生偏颇,但是我们可以纵观李白一生的经历,在其流放归来后,他精神的寄托是什么?他对自己一生的思考又是什么?从《临终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对生命的感叹和对自己不得志的感慨,试想当时的李白还会天真地去捞月吗?况且溺死之说在李白流放夜郎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所以李白捞月而死实为传说,不足为信。
●道士陈抟与赵匡胤真的赌过华山吗
相传,陈抟老祖五步定得华山。
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所载:“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日:‘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陈抟才华横溢,但是多次参加科考都没能成功,于是立志永不再考。陈抟曾游历武当,在此地有着“一睡三年不醒”的传奇,之后移居华山。相传陈传还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李琪和吕洞宾有着比较亲近的交往。
据说唐五代时,在赵匡胤还没有得势之前,他还是军队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兵。但是这位小卒在军中却有着一技之长,那就是下棋。赵匡胤棋艺了得,军中已经别无对手,他夸夸自傲,对所有人都不正眼相看。某日赵匡胤随军队经过陕西华山,听说这里有一名道士棋艺高超,无人能及。赵匡胤听后心有不服,于是上山找到陈抟老祖,想要一决高低。
听闻早在赵匡胤儿时,陈抟老祖就见过他,并且一眼认定他有着帝王之相。此次赵匡胤上山找他赛棋似乎也在陈抟的意料之中。
二人共开三盘。第一盘赵胜,得意之下要求再下一局。怎料却败在了第二盘棋上,赵匡胤不服气,要求再开第三局为定局。陈抟老祖说再来可以,但是有条件,做赌。赵匡胤当即答曰:“以华山为赌!”陈抟就等着赵匡胤这句话出口,于是二人下了最后一盘棋,赵输。“宋太祖三局输华山”之说,由此而来。
赵匡胤信口开河终于输了华山,陈抟老祖从此以华山为居,终日呼呼大睡。每当醒来一次都要问旁人现在是谁当皇帝,假如答案不是赵匡胤,陈抟便继续倒下就睡。直到有一日陈抟睡起问罢,才知赵匡胤才坐天子之位。这时的华山已经是陈抟老道的了,此后便有“自古华山不纳粮”之说。
相传在陈抟与宋太祖下棋的那个小亭台曾经也是秦昭王与神仙下棋的地方,后汉卫叔长卿也经常在这里下棋。
陈抟老祖一生成就卓越,有诸种名篇著述,还绘制了“太极图”,但是陈抟与赵匡胤的一段传奇却并无史料记载,并没有二人相往来的记载。想必此一段也只是民间传说而已,越传越神奇,之所谓神乎其神。
●花蕊夫人香魂飘落之谜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的女诗人,擅长宫词。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苏轼
又有,“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
“花蕊夫人”天资聪颖,风华绝代。尤以她的诗作清新婉转,留给后人许多佳作。
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不谙朝政,专爱遍访世间美女,偶见花蕊夫人,视为珍宝,赐贵妃位,封号花蕊夫人。整日沉迷后宫的蜀主安知天下大势风云变幻,公元964年,赵匡胤发兵攻至后蜀城下,蜀军无一人能战,都跟随孟昶投降。国破家亡,花蕊夫人也随即被宋兵押解至开封。
有诗为证: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写了一半她已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