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出逃为僧,流落民间”。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经想过要自杀,但是在亲信的劝说之下,从地道逃出了皇宫,从此削发为僧,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在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住进西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其实朱棣登位后,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有人说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明成祖暗中察访建文帝下落的一种表现。而且明成祖还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借机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册,对当时所有的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搜寻,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二十余年。民间流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云贵地区,而且辗转到了南洋地区,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呢?这答案或许早已随着滚滚年轮,和曾经辉煌无比的王朝一起被埋入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明万历皇帝为何三十年不理朝政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可是万历皇帝刚主持朝政才十四年居然开始不上朝,从此之后的三十年里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作为一个帝王,上朝理政是分内之事,可是为什么万历皇帝三十年不理朝政呢?有人说是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也有人说他是染上鸦片烟瘾。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万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才不出宫门,不理朝政的。
万历皇帝16岁的时候,太后、大臣们便给他选择王氏和刘氏作为皇后和昭妃,然而叛逆的万历根本不喜欢这样强加的婚姻,更不喜欢皇后和昭妃,于是对这两个妻子十分冷淡。
万历20岁时,偶然临幸一王姓宫女,后得长子朱常洛。在当时,正宫皇后没有生出嫡长子的情况下,按惯例朱常洛应该立为太子。可是后来,万历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红颜知已,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郑氏本是一个宫女,因容貌秀美,机智聪明得皇帝的喜爱,很快被封为贵妃。两人相互封为知己,朝夕相伴,简直一刻也不能分离。四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爱屋及乌,对刚出生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宠爱,直接将郑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此同时想将朱常洵立为太子。
万历这一想法遭到群臣的反对,大家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宗法礼制的,为了社稷,坚持要立皇长子为太子。群臣的反对令万历招架不迭,只好极力镇压。于是把户科给事姜应麟等强烈反对的大臣都贬了官、问了罪。后来慈圣太后知道了便对其进行质问。于是万历就将册立太子的事推迟,采取“拖”的方法。
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他的全体朝臣相对抗,谁也压服不了谁。这让万历大伤脑筋,也大为恼火。后来万历采取不上朝的方法,同他的大臣们消极对抗。幸而官僚体制还起作用,就是没有皇帝,内阁及部府仍然照常工作。有事陈奏上去,皇帝不批,就等于默认,便照章办理。谁再说立太子的事,他就“留中”,让疏文自动作废,外间就无法知道真相了。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怕自己一旦殡天,朝纲大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于是不得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结束了。
其实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讲,万历不上朝的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了压抑,万历就是用消极的方式来对抗。但是有两点万历仍然值得肯定,其一万历皇帝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漫骂皇帝贵妃而杀掉一人,是相当宽仁的。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国家大小事情都是万历处理的,大的比如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明、日的壬辰战争一直在万历指导下进行。
●崇祯帝死亡之谜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朱由检仓皇出逃,在煤山(今景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亡。这或许是大多数人在历史教科书上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崇祯皇帝真是缢死于煤山吗?关于崇祯的死,历来众说纷纭,疑团不少,但也未取得一致意见。
有人认为崇祯自缢于巾帽局。《甲申传信录》卷一载:“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这一记载很符合崇祯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走上自戕之路的心理变化过程。崇祯刚愎自用,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投降,也不会轻易去死。于是在京城旦夕可破的情况下,他取太监衣帽化妆后,企图逃跑,却因守门士兵不知他是皇帝而被阻拦。逃跑不成,崇祯在太监的陪同下来到了巾帽局。李自成攻城之后,崇祯看大势已去,这才自缢而死。
有人认为他自缢于今北海白塔山。《明孝北略》卷二十记载道:“手携王承恩,入内苑,人皆莫知,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万岁山,金人名琼花岛,元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今名。”显然,这是认为崇祯自缢于今北海的白塔山。
还有人认为崇祯自缢于西山。《明亡述略》中记载:“丁未,内城陷,帝崩于西山。”从史料上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崇祯是自缢于煤山的,但是到底是吊死在海棠树下,松树下,槐树下,还是亭子里,目前还不好下定论。
有人指出祟祯死于煤山槐树上是不确实的。李自成率军进入奉天门、占据皇宫后,首要之事就是要找崇祯。然而农民军在“大搜宫中不得”之后,乃悬重赏、申严诛:“献先帝者万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三日之后才得到崇祯的遗体。景山本是皇室内苑,倘若崇祯就死在景山山坡如此明显的地方,总不至于让农民军大张旗鼓地搜了三天才发现吧。
红学专家俞平伯则认为,祟祯死在管园人居住的小屋里的椽子下。崇祯“爬上煤山查看了外国来的大炮。他又给李自成写了血书,要求他不要压迫老百姓,不要再用那些不忠的官僚,然后就在管园人住的小屋里的椽子上吊自缢了。”
《明季北略》记载,崇祯是自缢在海棠树上。当时皇城内,海棠在巾帽局附近的回龙观最盛。“回龙观多海棠,旁有六角亭,每花发时,上临幸焉”,可见明代皇帝对这一带很熟悉,崇祯逃至此自缢也较为可信。
所以至此,认为崇祯皇帝吊死与煤山是较为合理可信的,但是具体自缢于何处,目前尚无定论,只能有待于史学工作者今后更严密的研究了。
●明朝因崇祯辜负一干“忠臣良将”而灭亡吗
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无路可逃,自缢而亡,屹立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一个帝王、一大票“忠臣良将”,忙活了半天结果还是亡了,可到底是怎么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崇祯无能刚愎自用把大明朝给折腾完了,也有人说是天道亡明、大明气数已尽。总之,在多数人看来是崇祯辜负了一干“忠臣良将”,将明朝给灭亡了。然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崇祯真的辜负一干“忠臣良将”吗?
最近一些学者们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明朝灭亡固然有天灾瘟疫和崇祯多疑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那些所谓的“忠臣良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祟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中,可以说是非常的勤政。他励精图治,希望重振朝纲,中兴大明。可是他却生不逢时,万历、天启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到崇祯时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快要攻入京城时,那些所谓的“忠臣良将”在做什么?大顺军占领北京时,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而其他的官员则是争先恐后地前往大顺政权政府报名请求录用,真所谓“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国子监生陈方策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文人如此,军官又是如何?大顺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占领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除了在宁武和保定两地稍遇抵抗以外(其实在保定城里“代帝亲征”的大学士李建泰也是主张投降的),到处是一派望风归附的景象。明朝辽东军队和官员奉命撤入关内勤王,由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带领于三月十三日全部进关,驻扎于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当他们得知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明朝廷已经覆亡时,就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归附了大顺政权。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奉李自成之命与明朝投降总兵马科领军西行收取四川。至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已全部收入大顺政权的编制中,地方除辽东外均为大顺政权所接管。
看到这样的文臣武将,我们又怎能说明朝灭亡是因崇祯辜负一干“忠臣良将”所造成的?可怜的崇祯呀,在自缢之前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身边竟然没有一个臣子。崇祯死前曾斥责士大夫:“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就连起义造反的李自成也曾说过崇祯“君非甚暗”,只是“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至此看来,明朝的灭亡,崇祯或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的那些“忠臣良将”就可以不承担“亡国之臣”的责任吗?
●努尔哈赤靠什么从后金部落脱颖而出
一代英杰努尔哈赤是明末建州女真族的首领。他凭借十三副祖传铠甲闯天下,马上征战四十余年,于1616年建立后金,即汗位。努尔哈赤是如何统一建州女真各部落,脱颖而出建立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本出生于建州女真一个贵族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也是明朝封的建州左卫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那年,母亲死去,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当地小伙伴在一起,在莽莽林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然后将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卖掉,挣钱过活。努尔哈赤就是在这里接触到了许多汉人,并且学会了汉文,他还特别喜欢《三国演义》、《水浒》等类型的小说。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总是互相攻杀,因此明朝驻军将领也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努尔哈赤二十五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而阿台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的妹妹。于是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去古勒寨探望孙女,不巧正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害。
年幼的努尔哈赤悲痛不已,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说:“杀我祖父、父亲的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交给我,我也就甘心了。”然而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体交还他,却不肯交出尼堪外兰。由于念及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军,于是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分发给他手下兵士,向土伦城进攻。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尼堪外兰不是他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攻克了土伦城,继续追击,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尼堪外兰东奔西窜,最后逃到了鄂勒珲(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
自从努尔哈赤消灭了尼堪外兰之后,就声名大噪。又过了几年,努尔哈赤就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兵三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说九部联军来攻,事先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精兵;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安安稳稳睡起觉来。他的妻子看了很着急,把他推醒,问他:“九部兵来攻打,你怎么睡起觉来,难道你真的给吓糊涂了?”努尔哈赤笑着说:“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着。”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告诉将士们:“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两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
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先派出一百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看到这情景也吓昏过去。这一来,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统一女真之后,努尔哈赤将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加强了战斗力。八旗子弟在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乃至后来建立大清朝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八旗制度作为大清的一种军事制度固定下来,并长期存在。
●顺治帝出家之谜
历史上喜爱佛教、宜扬佛教的皇帝很多,可是真正愿意丢开皇帝不做而返身皈依佛门的恐怕就凤毛麟角了。而清代顺治皇帝就是传说中真正皈依佛门之人。这件事究竟有几分真实可信的地方?
据民间传说,顺治是因为受到精神打击,看破红尘,遂抛去帝位,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在顺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个妻妾,差不多是每年一个,但是最讨他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在顺治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虽然两人不曾有过任何誓言,但是,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的确能感天地、泣鬼神。
顺治出于对董鄂氏的偏爱,打算将皇位传给董鄂氏之子,可不幸此儿出生数月就夭折了。董鄂氏大受打击,同时加上皇太后雪上加霜的折磨,所以于顺治十七年八月,抑郁而死,顺治痛不欲生。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没过多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给董鄂妃加封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