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经历过第一场战争之后的日本已经加强了沿海的防御建筑,而日本军队使用的弓箭,其射程和杀伤力跟元朝的已经不相上下。这样一来就对蒙军更不利,本来海上就没有隐蔽的地方,加上日军的远距离武器又取得了进步,所以在相持的阶段,元军伤亡人数与日俱增。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忽必烈是抱着雪耻之心而来,当然不会就此罢休。然而在1281年8月12号这一天,这支庞大的舰队在海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史上著名的弘安之役以日本取胜告终。
可能有人会问,这次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忽必烈再次失败?难道还是因为台风“作怪”?的确,这次又是台风在“作怪”。这次面对台风的袭击,大元军队是做了准备的,台风来临时,他们曾把海船军舰都绑在一起,试图减小台风和海浪对船体的冲击,奈何台风猛烈,最后损失惨重,不得不丢盔弃甲选择撤退。
这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大元王朝两次勇猛地进攻日本,却因台风而以失败告终。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不仅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更让马可·波罗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说他是桥架东西方文化的圣人,是他的游记让世人认识了中国。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可·波罗游记》提出了质疑,那就是,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
马可·波罗于1254年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市的一个商人家庭,他17岁时,父亲带他来到中国,他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西方人。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叔叔由古丝绸之路向东行走,跋涉了三年,经过叙利亚、两河流域和中亚细亚,穿越帕米尔高原,终于在1275年抵达元朝皇帝避暑行宫所在地——上都,拜见了元世祖忽必烈。随后在中国居住了17年,游历了很多地方。1292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1295年返回威尼斯。但不久后,意大利西部城市热那亚发生了海战,威尼斯舰队战败,马可·波罗被俘入狱。在狱中,他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叙述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并由狱友鲁思梯切诺记录成书,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
为什么对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谈到的中国之旅,人们会有很多怀疑呢?其实这点是不难解释的。中国自古,每个朝代都有史官负责编纂记录本朝代发生的较为重大的事情,假设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并在这里居住了17年,那么为什么各种史书中都找不到一点记载?能够证明他在中国生活的只有书中的一些和中国历史时间相符的事件。但众所周知,那个时候的西方国家并不像中国一样封建,他们的视野开阔,想要知道中国在什么时间都发生过哪些大事件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首先,对于他是否真的在中国居住了17年这件事,就有很多人持有怀疑态度。
其次,如果他真的在中国生活、居住了17年,那么依照他惊人的记忆力和细致的观察力,书中应该有很多关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时代烙印。比如说:茶叶、女人缠足、书籍印刷等等这些跟古代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为什么《游记》只字未提呢?可是疑问刚刚产生,就立刻有人持反对意见,并对以上疑惑逐一做出解释。杨志玖教授在《永乐大典·站赤》里发现了一篇十分重要的元代公文,这篇文章里叙述了西亚蒙古伊利汗国的使团准备从泉州下海归国的事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波斯使臣的名字和返回时间与《游记》中马可·波罗所记录的完全一致。虽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但很有可能只是因为马可·波罗在元朝的职位不太高而已。至于《游记》中没有提到茶叶、书籍、印刷等重要元素,则是因为:第一,马可·波罗的口述不可能面面俱到,他没受过高等教育,狱友在监狱中帮其录入,难免会有漏处;第二,没有提及茶叶,很有可能是当时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喝茶,而是喝马奶、葡萄酒和果子露,这也符合常理;第三,马可·波罗很少接触汉族人,不识汉字,所以对这方面比较淡漠,那么不提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也是说得通的。
两种说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那么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明朝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说到:“大约在14世纪末期,中国有一位叫万户的官吏,曾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以买到的最大的火箭,并把自己绑在椅子的前面,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命令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想借火箭推动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天空。”
书中提到的万户是生于明朝初年的富家子弟,从小很喜欢木工,并且爱好钻研、技术改良或是发明创造。为了让自己的天赋得到最大发挥,毅然决定弃文从武。在此其间,他自己改造了很多武器,可谓是刀、枪、箭、炮无所不能。正是这些发明让当朝政府在与蒙古势力的交战中屡屡得胜。大将班背是个兵器爱好者,因十分欣赏万户的才能想把他调到兵器局上班,以便专心于武器研发。班背当时的兴趣重点在于火箭技术的改良上,梦想能制造出一飞冲天的“飞鸟”。闲暇的时候,班背就与万户一起讨论兵器制造的事情。正当万户开始觉得有了靠山,想要一展宏图的时候,班背却因为心直口快而得罪了右中郎李广太,不仅被革了职,还被关在拒马河上游的深山中。万户很想营救班背,恰逢这时燕王朱棣正招贤纳士。李广太看准了朱棣这座靠山,竭力巴结,并推荐了精通尖端兵器技术的万户。因为他知道万户和班背的关系,所以多次威逼利诱。万户为了尽早帮好友脱离苦海,就答应了他。可谁知道,拒马河靠近明朝边境,是蒙古骑兵经常遛马的地方。没等万户前去营救,班背已经死在了蒙古人的刀下。遇难前,他让随从把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火箭书》带了出去交到万户手上,希望他完成自己一飞冲天的梦想。
万户从班背那里继承了《火箭书》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钻研。历经多年的研究,逐渐从军中广泛使用的火箭中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一种新式的“飞龙”火箭,这种火箭射程可远达1000米。理想完成了,该是实现梦想的时候了,虽然在6的多年前这一行动毫无疑问就是送死,但是万户还是迈出了那一步。当时没有宇宙飞船,他就用椅子代替,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飞龙”火箭,借助火箭推进的力量,太空似乎不再遥远。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甚至还想到了着陆问题,于是在手里准备了两个大风筝,心想这样就可以平稳地降落。这几乎是当时所能用到、所能想到的最先进的最佳组合了。
试飞那天,万户坐在飞天椅上,镇定地吩咐仆人举起火把。随着阵阵轰响声,火箭喷出股股火舌,“飞龙”火箭把万户推向半空。正当地面观看的人群开始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一声巨响之后,万户连同“飞天椅”一起坠落在万家山,他就这样倒在了自己梦想的征途中。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人类航天事业中伟大的先行者,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众人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将他的名字永远写在了他梦想触及的地方,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做飞行的人”。
无论从万户对科学的执著来看,或是对朋友的友情来看,或是对“火箭”事业的热爱以及他在这方面过人的才华来看,他都无愧于“世界航天第一人”的称号。
●明成祖朱棣生母之谜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他统治的那段时期被后人称之为“永乐盛世”。朱棣生于应天,恰逢战乱,被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变,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太宗”,一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明成祖的生母到底谁,至今仍然还是个谜,这让人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如此。关于他的生母到底是谁,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在古代中国,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则称庶子。正妻被尊称为嫡母,其他的妾则被称之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的差别。依照封建宗法制度,一旦皇帝死了,皇位则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应该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他的庶子不得觊觎。明成祖朱棣自称为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的嫡子了。但是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并不是所谓的马皇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但关系到他的身世,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很久以前,徐作生的文章里就说到朱棣、朱肃的生母是高丽人,姓碽。是高丽国进贡给朱元璋的妃子。生下朱棣未足月就被马皇后折磨而死。因该文章对马皇后的恶意评价及其文章的漏洞,当时并没有人在意。因为,第一,碽妃生下朱棣一月即死,如果照此推断朱棣与朱肃为一胎同胞。但是朱棣生于1360年,而朱肃生于1361年;第二,朱棣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割据江南,尚未称王,元尚统一着北方,刘福通未死,陈友谅、张士诚未灭,那怎么会有高丽国进贡妃子?
有人说他的生母就是上面所说的碽妃,是高丽人。但有的人则认为他的生母是妃子翁氏,也有人说二者很有关联,因为“碽”高丽音为“wen”,以讹传讹,于是朱棣便有了个翁氏生母。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朱棣根本不是朱家血脉,而是元遗后代。在蒙古《黄金史纲》中有说到大都城破时,元顺帝的妃子弘吉刺氏已经怀孕三个月,因为没有来得及逃出,就躲在一个大瓮中避难。后来被明军搜出后为朱元璋纳为妃子,于是被为翁(瓮)氏。弘吉刺氏当时心想:“如果是七个月后产子,则必然会被朱元璋当作野种杀害。如果是分娩在十个月后则会被朱元璋当作他自己的亲儿子来抚养。”于是她就向天祈祷再添三月孕期。果然是怀孕十三个月以后才分娩,产下一子,那便是朱棣。当时朱元璋做梦梦到东西二龙相斗,西龙被东龙所打败。解梦的巫师就告诉他这代表他的两个儿子会争夺皇位。西龙是汉后的子孙,而东龙则是翁妃的子孙。朱元璋听了以后认为翁妃来自蒙古,本是自己的敌人,让她的儿子继承大统不好,于是就把朱棣贬去镇守边疆。
然而《明史》上的说法,朱棣是朱元璋的正妻马氏所生,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因为在明初年间朱家皇室取蒙古人为妃有很多。例如朱元璋就曾经给自己的儿子秦王朱樉娶扩廓铁木尔的女儿为妻。可能由于朱棣的母亲早死,遂后马氏代为抚养成人。至于这个蒙古皇妃是不是以前真的是属于顺帝则大可存疑。不过,怀孕十三个月而生出皇帝,这并不是蒙古人的专利。如果朱棣真的是蒙古人,那么也就是说,历史上曾经统治中国差不多300年的明朝皇帝,其实从第三个皇帝起就开始已经是姓弘吉剌的蒙古人了。
尽管至今我们仍然不知道朱棣的生母是谁,但他不是马皇后亲生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且消灭了许多证据,但是破绽还是存在的。而且它就存在于史书里。明史《黄子澄传》中有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事实,那便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永乐实录》中也记载了他们两个是同母兄弟,但问题在于,他们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这一谜题还有待细细考证推敲。
●明代“壬寅宫变”之谜
自古以来,防备森严的地方不是监狱,而是皇宫。皇帝为防人行刺,日日夜夜命人巡逻守卫,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嫔们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
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谁也不能知道。这种设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强了。然而,谁又能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呢?
就是这群宫女,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历史上的“壬寅宫变”。“壬寅宫变”发生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当时史料曾有如下记载: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十几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熜熟睡时把他勒死。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朱厚熜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宫女张金莲见势不好,连忙跑出去报告方皇后。前来解救的方皇后也被姚淑皋打了一拳。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芙蓉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芙蓉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熜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一直昏迷着,好久才醒来。
事后,司礼监对她们进行了多次的严刑拷打、逼供,但供招均与杨金英相同。最终司礼监得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
从司礼监的题本中可知,朱厚骢后来下了道圣旨:“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你们既已打问明白,不分首从,都依律凌迟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收入国库。陈芙蓉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刑部等衙门领了皇命,就赶紧去执行了。有个回奏记录了后来的回执情况:“臣等奉了圣旨,随即会同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陈寅等,捆绑案犯赴市曹,依律将其一一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并将黄花绳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然后继续捉拿各犯亲属,到时均依法处决。”圣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曹氏、王氏是谁呢?据考证,她们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据这道圣旨得出结论,是曹氏、王氏指使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
然而有人则认为不然,认为如果主谋是曹氏和王氏,那么史料上应该记载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的情况,而在以上所述的行刑过程当中,却从未见到过对曹氏和王氏的处置的描述,因此主谋是谁尚不能断定。
“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是明末历史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但事实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因此此事又成为一桩宫闱之谜。
●究竟是谁制造了“梃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