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850200000007

第7章 君王篇——最是无情帝王家(6)

虽然这些仅为传说,但即使下笔谨严的学者,在提到世宗死时,也会提及这些传闻。但有人认为这种行刺之说纯属谣言,并举出例证。一、吕案发生后,其家人皆受罚,无漏网之鱼。二、四娘根本不可能混进宫。吕氏的孙辈在宁古土基成为奴隶,犯大罪的人犯多是这样下场。所以四娘不可能混入宫内。三、圆明园内戒备森严,设护军营,一个女子根本不可能飞檐走壁,穿过昼夜的巡逻和森严的戒备,轻易地就进入寝宫,刺杀皇帝。因而,雍正遇刺身亡的说法便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于是就有了第三种说法,认为雍正是服丹药中毒而亡。这是从宫中档案等资料中推出的结论。雍正生前崇佛信道,迷信鬼神,“所交多剑客力士”,在宫中也曾蓄养了一些僧道异能之士,甚至与他们结交为兄弟。雍正从雍正四年开始服用道士炼制的既济丹,雍正八年得大病后,又命道士为他炼制丹药疗疾,及至雍正十三年八月,他传旨在圆明园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炼煮。照这种情况看,很有可能是由于丹药中有毒成分在体内长期积聚,或者是那二百斤牛舌头黑铅,终于使雍正帝中毒死去。

而这些都是可以找到佐证的。首先,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登基后忽然下谕旨将炼丹道士驱逐出宫。让人疑惑的就在这里,新君刚登基,尚有众多事务待理,为什么急于驱逐数名道士呢?乾隆还说其父视僧道如俳优,未听一言,未服一药,这显然在为父亲辩解。如果雍正不信道,不服药,宫里的道士和丹药是如何而有?他又说这几个道士早就该受驱逐,但为何世宗容忍他们在宫中?乾隆如果为的是崇正道、黜异端,就应该加以排斥,然而他却沽沽自喜地称:“朕崇敬佛法……仰蒙皇考嘉奖,许以当金法会中契超无上者,朕为第一。”而且,还善待超盛、元日二僧让他们来京瞻仰梓宫。

其次,乾隆在同日另下谕旨谕告诫内监、宫女不许妄行传说国事,“恐皇太后闻之心烦”,“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这些让人明显可以看出来此事必与世宗横死有关,否则为何皇太后所见外间闲话会心烦?

雍正帝的死因因各种流传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难辨真假。悬案尚未解开,看来,雍正的死还会继续引起人们探讨的兴趣。

●同治帝死因之谜

同治皇帝,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与咸丰六年所生。同治六岁时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亲政,但却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对于同治的死因,朝野上下说法各异,至今仍然是个谜。

有的说同治是死于天花。翁同龢是同治授读师傅,曾多次奉两宫太后之命前往探视。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了亲眼目睹的同治帝的病情:“十一月初二日,人至内务府大臣处,……见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脉按言:天花三日……”又记:“初八日,伏见天颜,……花极稠密,目光微露。”就在同治帝病逝当月,慈安太后之女也因患天花而死于宫中,说明当时宫内确是流行天花病毒,同治帝不幸感染,不治身亡。近来,学者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查阅了自同治发病以来,召御医李德立、庄守和人宫请脉的脉案、处方及服药记录,肯定同治帝是死于天花无疑。

然而这些记载只是宫廷里的片面记载,而民间的大多传闻却说同治帝是死于梅毒。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据记载,同治帝十分敬爱端庄娴静的阿鲁特氏皇后,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因为皇后文静、不爱热闹,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则面壁而坐。慈禧本来对皇后就不满意,这样就更加不喜欢她了。皇后多次受责怪,依旧我行我素,慈禧便觉皇后故意不给她面子。而皇后对同治帝则是笑脸相迎,慈禧更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加之慈禧特别喜欢侍郎凤秀的女儿,强迫同治宠爱她,想册立其为皇后。可是凤秀的女儿人虽漂亮,举止却特别轻佻,因此同治帝不喜欢。在生母慈禧的干预下,婚姻不幸福的同治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同治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找隐蔽的小妓院、暗娼等处。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的这种行为,屡次劝谏却毫无成效。

同治染上梅毒后,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慈禧却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畏惧慈禧,于是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皇帝龙颜大怒,问道:“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龢日记》中记载说:“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同治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他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上文的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各有各的道理,让人难以辨别是非真假,遂成清宫又一疑案。

●孙中山为何要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国外归来,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谁也没有料到,1912年4月1日,任临时大总统才3个月的孙中山却被解除了职务,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

当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昭然于世时,人们就开始反思:孙中山为什么当时会把民国的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呢?历史学家曾对此作过解释,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不可否认,这绝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有其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南京政府的腰杆不硬、革命阵营内部矛盾激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使临时政府财政极其困难,无法长久支持战争所需,更无法支撑政权建设,被迫与袁世凯妥协。辛亥革命刚开始取得胜利,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现象。地主阶级反动势力以及反对派的力量非常强大,虚伪狡猾、拥有实权的袁世凯成了反动势力的核心力量,他们在革命阵营内部进行破坏。而资产阶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十分软弱无力,它的核心力量——同盟会政治理论幼稚,组织松散庞杂,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缺乏深刻的本质认识,同广大下层劳动群众的严重脱离。而孙中山的“让位”就是在这样的阶级力量对比下酿成的。

其次,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他获取政权的一个重要砝码。袁世凯和以往的封建官僚不一样,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的时候,就塑造了“锐意革新”、“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于是赢得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当清帝被逼退位后,他的个人声望更是达到顶峰。再加上袁世凯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军队,掌握着军政大权,使得当时社会各阶层,包括资产阶级的各阶层,普遍产生了“非袁不可”的心理。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大力支持。清政府的统治,在武昌起义的炮火声中土崩瓦解。帝国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权益,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一方面,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逼迫革命党人妥协;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当政,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们积极策划南北和谈,提出所谓“非正式照会”,逼迫南方向袁世凯妥协。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

第四,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中注重“承诺”,有“一诺千金”之说。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在全国人民面前,宣誓维护共和,便会尽力维护共和制度,否则将受到舆论和道义上的谴责,对袁世凯的个人诚信产生了幻想。于是革命党人将大总统让与袁世凯,却没料到袁世凯会复辟帝制。

最后,有人认为还有孙中山个人原因。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政治抱负,没有政治野心,权力意识比较淡薄。在他看来,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无论孙中山当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后来的结果却让他后悔不已。

因此,孙中山与袁世凯实行的妥协并非偶然,而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大憾事,但人们也认识到:胜利不会一蹴而就,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也必将充满坎坷和泥泞。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需要人们进行前赴后继的努力才能成功。

●袁世凯猝死之谜

1916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魂归西天。

袁世凯的死虽然是千夫所指,但人们也不免产生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窃国大盗的猝死。对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

当时的讣告说袁世凯是病死的,但通常民间流传是气死的。然这些说法大都没有十分确实的依据,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病死之说”主要有两种分歧,一种认为袁世凯是患尿毒症而亡。《袁氏盗国记》中有详细说明,“五月二十七日,经中医刘竺笙、萧龙友百方诊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初四病势加剧,即请驻京法国公使馆博士卜西京氏诊视病况,乃知为尿毒症,再加神经衰弱病入膏育,殆无转机之望。”《袁世凯全传》也称袁世凯所患病“相传为尿毒症,因中西药杂进,以致不起”。由于在医疗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两人相持不下,终贻误时机,导致袁世凯不治身亡。

另一病死之说则认为袁世凯患病后不肯服药而死。当年袁世凯在彰德修养时,有术士给他算命,称“袁不得过五十八岁”。袁问:“有何禳解否?”曰:“此事甚难,非得龙袍加身不可。”袁世凯听后没说什么,赐酒给术士,术士出门后就死了,大家都猜测是袁世凯害死了术士灭口,从此后,袁世凯便有了称帝之心。1915年称帝后却事事不顺,众叛亲离,积忧成疾,昏迷之中,总看见术士来索命。有人服侍他吃药,他总是不吃,因为药汤很像当年他给术士喝的毒药,他周围亲近的人都知道原因,但都不敢和大家说,最后改用针灸治疗,但也没能保住他的性命。

“气死之说”则认为袁世凯因帝制失败、众叛亲离而气愤致死。有人说:“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亡将变、人心怨怼、体面无存,袁氏心非木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死之真相也。”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四川督军陈宦背袁,宣布“代表川人和项城告绝。自今日始,四川省和袁氏个人断绝关系”,此事对袁世凯打击甚大。但袁世凯本人却始终没有向后人交代他为何人所气而难以治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咽气前,袁世凯只是喃喃叫道:“他害了我!”他是谁?有人说是老部下冯国璋、段祺瑞,他们希望继续任总统所以对帝制存有暖昧;或者是陈宦等始从终弃,对他倒打一耙;也有说是“太子”袁克定,也有说是杨度等“筹安会”成员。但这句话所指到底是谁,语焉不详,其用意和含义更是令人费解,也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