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逊把孔老二编的八十多万字的名家散文选整理成四本书,分别为《外国名家生活絮语》、《中国名家生活絮语》、《现代作家生活絮语》和《当代作家生活絮语》,二十万字或二十二万字一本。他把它们装订成四本,重新编了页码,写了书名,拎着走进了黎社长办公室。黎社长那天正坐在桌前看局里下达的文件,见他的爱将拎着一捆书稿进来,就摘下老花眼镜,笑眯眯地瞧着下属。
张逊是社里惟一同他签协议的编辑,他心里有点感激张逊,不是张逊,他就下不了台。“小张,”他笑着说,“我想你该有什么大动作了吧?”
黎社长说话完全是一种爱昵的语气,张逊笑笑,把书稿放到黎社长的桌上,自己坐到一张木沙发上。“我准备出这四本书。”他对黎社长说。
按协议规定,社里只审稿和出书号,出书的资金由编辑自筹,社里不承担任何费用。黎社长翻了翻张逊编好的书稿,“你一下子搞一套书,”他看着张逊,“你找书商合作没有?”他只是看了眼书稿就明白,这动辄就是十来万的事情。
“这事情你堂堂社长就别操心了。”张逊说。
“这个书号我批,”黎社长说,关心地瞅着张逊。他不希望他的爱将贴本,“小张,你赔了本,社里是不管的哦,你考虑清楚吗?”
“我有把握。”张逊说。
Z出版社也出过类似的书,在几年前,虽然不是散文,却是名家的中短篇小说精选集,也是出了一套。但销得并不理想,仅仅只是保本。这套书现在还有一些积压在仓库里,好在这类书虽不是畅销书,却是长销书,新华书店时不时打个电话来要一点。黎社长担心张逊出的这套书也会是社里这套书的下场。黎社长递一支红塔山烟给张逊,啪地按燃强力28代打火机,屈尊为下属点烟。“小张,社里那套《名家中短篇小说精选》你有没有?”
“我仔细研究了这套书,”张逊吸一口烟,望着黎社长,“这套书三本,是一九八七年出的。在一九九七年,这套书还是合要求的,但现在看这套书,纸张、封面设计都太差劲了。我一直很留意黄泥街,我发现黄泥街书市上,越是偏高档的书走得越好。我那天在湘海书社调查,看见一个广东来的书商,书的内容都不看,见到高档的书就这本订三千册,那套两千册。现在是一九九三年,生活水平已提高了两个档次,书不再是拿在手中看了,还是装饰品,装点着客厅和书房,以前的住房是两室一厅,没书房。现在都是三室两厅、四室两厅。在广州、深圳,还有五室三厅和六室三厅的公寓。这些人买书有两种心理,一种是自己也看书,比如下海的知识分子;另一种是装点门面,自己不看书,但书房里要有书。我准备针对这两种买书的人做文章,把这套书做高档些,让这些中产阶级看了想买。”
“你说得还是有道理,”黎社长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前期投入会更多。”
张逊笑笑说:“回报率也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