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黄泥街
1853700000037

第37章

他一脸酒气地走进大路书店。他就是要把这一脸酒气展示给黄老板和他的同学李新看。徐红瞪着他,“哎呀,你胆子蛮大啊,竟敢呷酒?”

“哎,呷了一点。”他说。

黄老板照例不在,黄老板对股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基本上将书店的生意交给李新了。李新在,坐在堆满了书的桌前喝茶,脚下一个石英取暖器。李新见他红着两只眼睛,晓得他在哪里呷了酒,说:“你现在玩得愈来愈傲了。”这是长沙话,意思是混得愈来愈好了。

徐红瞧着丈夫,在她眼里,这个在农村长大的男人既有很多优点,又有不少毛病。比如他能吃苦,又比如他做事认真。但缺点也同样明显,他很懒,起床被子也不叠,也不讲究个人卫生。一欢袜子可以穿一个星期,直到把袜子穿得臭烘烘的。还比如,她不叫他洗澡,冬天里他可以一个月不洗澡,这就是懒。“你跟哪个呷酒去了?”她问他。

“一个朋友。”他回答她。

有人进来买书,徐红忙着应付顾客。张逊将牛皮纸卷宗袋摆到李新面前,将四张封面一一拿出来给李新看,边说:“Z出版社有一套新书,名家生活絮语,四本,两个月之后就可以出来,你要多少套?”

“一万套。”李新说。

在一九九三年,黄泥街还是全国最大的书市,当时武汉的书市还没形成气候,西安和北京的书市也只是刚起步,根本就不能与长沙黄泥街相比。你把书发到黄泥街,就等于把书发给了全国的二渠道。在九十年代初,基本上全国做书生意的书商都要往长沙黄泥街跑,如果他没来过黄泥街,那就不是书商,而只是摆地摊子卖书的小个体户。黄泥街当时在全国书商界的影响和地位就有这么大,就是新疆和内蒙古的书商也万里迢迢地来黄泥街进书,更不要说湖南周边的省份了。那时候黄泥街在全国书商界就有那么牛皮。

“你只要一万套?”张逊觑着他,怄老同学一句,“你胆子怎么变得这么小了?”

“你那是生活絮语,又不是小说。”李新一脸内行地回答。

“这套书是我编的。”张逊望着李新。

李新叭口烟,又把目光落在封面上看着。“这套封面设计得怎么样?”张逊问李新。

“太新潮了。”李新随口说,盯一眼张逊。

张逊感到李新的目光就像一把雪亮的刀子在他眼前一晃,这就是李新,喜欢用审视的目光着人。李新说他小时候的志愿是当特务,好深入虎穴,为党和人民立下赫赫功勋。那时候他觉得李新是痴人说梦,就仿佛女人说自己想变成男人,现在他觉得这小子还真的可以当特务。“你编的?”李新说。

“这本书我想赚钱。”张逊瞟一眼老同学,“我们社里搞编辑承包,保本之外,利润四六开,我得四,社里得六。”

协议书上是编辑得七,上交社财会科三。张逊没对老同学讲真话。他以农民的心理记住了一条准则:不说自己生活好。现在的人别的本事差劲,眼红的本事都很大,看不得别人好已成了一种通病,人人都或重或轻地传染了这种病。古人曰:防人之心不可无。张逊又一脸悲观的形容说:“还要你老兄帮弟兄一把。不然我会亏得连裤子都没穿。”

“那我就多销五千套,如果好走,我再要也不迟。”李新说。

“我给你五五折,你还跟我多销点,怎么样?”

所有的出版社给二渠道都是六五折或六八折,二渠道再以七折或七五折往下发。五五折一般是不好走的书,或是早几年出的现在还积压在仓库里的书,新书都在六折以上。张逊提出五五折,李新就又用那种眼光扫了张逊一眼。“那就两万套。”他对张逊说。

张逊很高兴,他今天一下就敲定了五万套,三万套是以五折给邓老板,两万套以五五折给李新。这套书稳赚了,他想。

街上人搞搞的,汽车把一个个十字路口都霸占了,焦急地等着绿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项资源都在减少,但人和汽车却在成倍地增加。长沙的街上,平均一分钟有几百辆车从你眼前驶过。这个世界最终要被人吃掉,最后变成人吃人,因为没东西可吃了。

晚上,徐红回来了。他把徐红搂在怀里,爱抚个不停。他觉得如果他有运气的话,是徐红给他带来了运气。他怎么看都觉得徐红是命好相,天庭饱满,眉宇间凝注着财气。一张脸也不是贫寒妇人的脸,而是贵妇人的脸蛋,姣好而美丽。“你才是我最爱的女人。”他说。

她很感动,春心就摇撼起来。“搞吧?”她喜欢用搞字,她觉得这个字有硬度。

他把她搂到身上,一翻身将她压在身下。他脱去了她的衣服,扔在一旁。接着他伏到她身上,努力地干着,干得大汗淋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