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1855000000025

第25章 昏聩无道,忌能失贤——13个关于昏庸败亡的历史教训(2)

受董贤宠爱甚深的属吏朱谢则自我贬黜,离开大司马府,买来棺材为董贤夫妇收尸安葬。

王莽怀疑董贤诈死,于是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挖冢取出棺材查验,王莽照准。

王莽又奏报说董贤父子骄奢淫逸,纵恣僭越,请求将他们的财物没收归公,凡是因董贤的关系而做官的,一律罢免;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及其家属放逐合浦,母亲返回故乡钜鹿郡。一时长安城中百姓喧哗,有些人假装去董氏府第哀哭,实际是想盗窃财物。官府拍卖董氏家财,共计竟高达四十三亿钱。

以史为鉴:

汉哀帝昏庸,董贤白痴,两人的结果都好不到哪去。不学无术一直是成功的大忌,没有真才实学,即使你爬上高位,也是会觉得高处不胜寒,最终摔得很惨。所以要成大事,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能得过且过,只有半肚子墨水就在那里大摇大摆,对成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教训49:被女人玩弄于股掌——昏聩的唐中宗

唐高宗李治于公元683年12月病死,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位,是为中宗。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 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他重用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固急以为不可。李显大怒:“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房州14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为太子。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中宗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皇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用。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封上官婉儿为昭容。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上官婉儿同武三思关系暧昧,韦后又十分信用儿女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武三思和韦后的关系十分暧昧。两人玩“双陆”游戏,唐中宗还兴致勃勃的帮人家数筹码。张柬之等大臣眼见又要重演武则天的旧事,力劝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韦后反诬告张柬之等人谋图不轨,怂勇中宗明升暗降,将张柬之等人册封为王,调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将他们刺杀。

安乐公主依仗中宗宠爱,骄纵放肆,买卖官爵,权倾朝野。

韦皇后因为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所生,对其甚为厌恶,武三思则更嫉恨太子。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亦经常欺侮太子,甚至呼太子为奴。武崇训多次教安乐公主请求皇帝废除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以便日后继承皇位。

太子对武三思作恶多端、滥杀无辜,已忍无可忍,极为愤恨,与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晔、沙咤忠义等人,假借皇帝命令调来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杀入武家,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亲党十余人。

太子李重俊和左羽林大将军,因兵力不足,部署不周,匆忙行事,对中宗没有防备,结果被援兵所杀,但他铲除了奸贼,赢得了正义,亦堪流芳万世。

太子死后,韦皇后乘机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有勾结,将其贬出京城,独揽了大权。韦后肆无忌惮地大卖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办。

有个时期,安乐公主自己写好了诏书,掩住正文拿去让李显盖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盖上。有一年的元宵节,中宗在韦皇后的怂勇下,带着公主和宫女数千人,全都换上平民的服装出宫逛灯市,赶热闹。到夜深回宫,一查点,数千宫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声张出去有损体面,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中宗在皇宫内召见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员抛球和拔河,供他和韦后欣赏。朝臣多数是文官,不好嬉戏,直弄得他们个个丑态百出,尤其是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大臣,体力不支,拔河时随着长绳扑倒在地,一时站不起来,手脚乱爬。中宗和韦后见了,还都开怀大笑。李重俊死后,太子之位出现空缺,安乐公主就伺机而动,想像祖母武则天一样君临天下,当女皇帝。每次见到中宗都要中宗册封她为皇太女,中宗认为不妥,所以不准。于是安乐公主怀恨在心,全然不顾多年的父女之情,终日和韦后策划如何解决中宗,夺取皇位。公元710年5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以史为鉴:

俗语有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是不想“事必躬亲,累死自己”,显然需要得力的助手,需要贤士辅佐。而这些,李显根本就做不到。他的一生是极其悲惨可怜的,先是有一个五千年来不世出的强悍母亲,后有一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淫[禁止]乱妻子,更有一个把自己视为皇位绊脚石的绝情女儿。母亲、妻子、女儿,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在他这里却成了冷血、恶毒、凶残的代名词。看来在封建社会的宫廷斗争中,是毫无亲情可言的。

★教训50:误用奸臣,破家败国——李从珂自焚

李从珂于公元934年2月领兵讨伐闵帝,兵临京都,四月,太后下令废闵帝为鄂王,立潞王李从珂为皇帝,庙号末帝。

石敬瑭与潞王李从珂名望很高,颇受人们拥护,但彼此心中不服,素不友好。末帝即位,石敬瑭不得已入朝祝贺。

李从珂怀疑石敬瑭对自己即位不服,可能有谋反之心,想将石敬瑭留在京城加以钳制。

石敬瑭得知此事,明宗安葬完毕后,不敢提出要回藩镇去。这时,石敬瑭因久病刚愈。末帝见石敬瑭瘦骨嶙峋,也就不再在意,并说:“石郎与我不但亲密,而且从年轻时起就在一起共患难;如今我为天子,不依靠石郎依靠谁?”于是委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

末帝对石敬瑭的疑心已起,当然石敬瑭对末帝的甜言蜜语,也并不相信,回到藩镇后,便私下贿赂曹太后身边的人,监视末帝的一举一动,宫中大小事情,石敬瑭了如指掌。但在客人面前,自称体弱多病,不能胜任统帅职务,言下之意,希望朝廷不要怀疑他。

外边众多的谣传,使得石敬瑭心神十分不宁,于是想亲自试试末帝的真正想法,便多次上书说自己身体衰弱有病,请求解除兵权,调往其它藩镇。末帝与执政大臣商量之后,决定同意昕请,调他去郓州任天平节度使。末帝又与薛文遇商量此事,薛文遇说:此事要由皇上自己下决心。依我之见,河东石敬瑭调他也反,不调他也反,只是时间的早晚,不如先发制人将他除掉。”

末帝听其所言,甚为高兴:“卿的一席话开阔了我的思想,无论能否成功,我都要坚决实行。”于是,亲手拟定任免名单,任命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任命马军都指挥使、河阳节度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

石敬瑭心中恐惧,与将佐谋但幕僚们却各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行敬瑭决心反叛,保全自身。

他上奏章说:“皇上是养子,不应继承皂位。”

末帝见奏后大怒,立即下令剥夺石敬瑭的官职和爵位。

石敬瑭派使去契丹求援,请求以父亲的礼仪侍奉契丹皇帝,约定事成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奏章送到契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甚喜,答应出兵援助。

耶律德光统率五万骑兵,石敬瑭派刘知远出兵助战。

末帝十分恐惧,命令各路军队分别在各处布防,征募士兵。这一做法对打仗并无益处,只使民间受到更大的骚扰。

公元936年11月,石敬瑭与耶律德光带兵向南进发。后唐军队人心离散,有的投降,有的守营不出。

后唐末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登上玄武楼自焚。

以史为鉴:

误用奸臣,小人当道,大都是我国古代帝王败国之因。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老实忠厚,而实际却是暗藏野心。防君子易,而防小人难。中国一句古话说得不无道理,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成大事者大都有善辨贤士之能,唯有仁者才能爱仁,山便贤士才能成大事。

★教训51:弃贤专己,不得人心——燕惠王的狭隘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哀” 得人心则安 失人心则危。

乐毅受到燕昭王表彰后不久,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惠王在当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田单得知情况,就散布谣言说:“齐愍王已死,齐国之所以只剩下两座城邑末被攻下,是冈为乐毅与新王有隔阂,害怕被杀害故不敢归燕。他以伐齐为名,实际上是想拖延而自立为王。

燕惠王听到这些谣传,便将乐毅召回燕国。乐毅知道惠王对自己不满,即投奔赵国。燕军将土因此极为愤恨燕惠王,军心动乱。

田单又对外宣传说:“我最害怕的是燕军把俘获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排列城下示众,那样即墨可就守不住了。”

骑劫得报后,果然下令照此办理。城中齐人见降燕齐兵都惨遭割鼻之刑,非常愤怒,守城意志更加坚定。

44-乐毅

(扫描人物历代名将上集8济上劳军)

田单之计得到成功,又对外宣传说:“即墨人最怕燕军挖掉我们的祖坟,如果那样,我们还有什幺心思守城?”

骑劫听了,就命燕军将城外齐人坟冢全部挖开,并焚烧尸骨。即墨军民望见燕军挖坟之举,全部痛哭流涕,激愤的情绪高涨百倍。

田单见士卒已可出战,就亲自与士兵共筑城防,并倾尽家产犒赏将士,然后将全部精锐军士都埋伏起来,且派出使者到燕军中去约定投降日期。

田单又收集民间黄金一镒,让即墨城中的一些富豪出城送给燕军将领。燕军大喜,满口答应,斗志更加松懈。

田单从城中收集了壮牛上千头,在牛身上披上绛色绸衣,画上五彩龙纹,牛角捆扎锋利的刀片,又将浸了油脂的芦苇捆在牛尾上,事先在城墙上凿好数十个洞口。待到夜半时分,将牛尾上的芦苇点燃,让牛从洞口冲出,派五千壮士紧随火牛之后。牛尾被芦苇烧得灼热,群牛狂怒惊惶,直奔燕军军营。燕军见状大惊,但见牛身上全是龙纹,头上利刃所触之处,燕车尽死。这时即墨城中齐军呐喊而出,声震天地。燕军惊惶万状,四处败逃。

45-田单

(扫描人物历代名将上集7火牛破阵)

齐人杀死骑劫,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燕归齐。田单乘胜追击。燕军几日之内全线崩溃。齐国七十余座城邑全部收复。

以史为鉴:

骑劫缺乏智谋,不懂得“怀恶而讨,虽死不服;得人心则安,失人心则危”的道理。兵败如山倒,最终落得个丢家丧国的下场。故乱世之中,为人主者,当礼贤下士体恤兵卒,爱护百姓,方能成大事。前车之鉴惨痛,但愿你能从中吸取教训。

★教训52:不辨信佞,杀害忠良——昏庸的元帝

信臣是国家的宝贝,奸臣是国家的活乱。亲信远佞是国之君主的应有美德。

西汉末年汉元帝年间,萧望之与周堪都因对皇帝有师恩而受到重用,皇帝多次设宴与之讨论治国大事。

萧望之推荐通晓经术、有德行的刘更生担任“给事中”的官职,与金敞一起在元帝身边辅佐。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和金敞四人同心协力,劝导元帝纠正弊端,革新政治。

担任仆射一职的石显长期掌握机要,熟悉法律。元帝身体多病,认为石显管事时间长,身为宦官,精心专一,可以信任,就将政事交其主管,其尊贵宠幸,权倾朝廷,百官皆对他敬畏至极。

石显为人灵活,善于逢迎拍马。但内心诡计多端。又同车骑将军史高内外勾结,坚持陈规陋习,与萧望之等人相对抗。

萧望之等人既苦于外戚的骄纵,又痛恨石显和弘恭的擅权,因而向元帝建议说:

“中书是朝政的根本,应该任用通达、正派之士。应该解除宦官的官职,以符合古代‘君主不近刑余(宦官)之人’的训诫。”

从此,石显等人更加忌恨萧望之。

郑朋和华龙想攀附萧望之和周堪,萧、周拒绝接纳,郑、华即对萧、周怀恨在心。

石显、弘恭于是乘机指使郑朋和华龙二人控告萧望之等人密谋罢免车骑将军史高、疏远辞退许氏和史氏。

元帝令弘恭调查。

萧望之回答:“权贵外戚大多奢侈淫乱,疏远他们是要维护国家。”

弘恭、石显见此计不成,指使史高对元帝说:“陛下刚即位,未及感化天下,却先施恩德于老师。九卿、大夫既然已下狱,就应该将他们免职。”

于是元帝下令:萧望之曾为我师,昔日犯下罪过,收回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另周堪、刘更生免官为民。

有关部门在石显等人控制下奏报元帝:“萧望之所犯之罪并非有人谗言陷害,而他却教子上书,引用‘无辜’的词句,实在不恭,请求将其逮捕。”

萧望之仰天长叹:“我曾经官居将相之列已年过六十。竟会在此耳顺之年被投入牢狱,!”于是服毒自杀。

贾捐之与杨兴是好友,贾捐之经常说石显的坏话,因此得不到官职。杨兴则因得到元帝宠幸,杨兴遂对贾捐之说:“眼下你要升迁,暂且只能迎合石显的意愿,才能成功。”

贾捐之就与杨兴在元帝面前吹捧石显,称赞他的美德。

谁知贾、杨二人竟反遭石显陷害。石显得知贾捐之奏荐杨兴,便乘机向元帝报告:“杨兴、贾捐之心怀伪诈,互相推荐赞誉,企图谋取重要官职,实是大逆不道。”

元帝令石显处理此案,贾捐之被斩首示众,杨兴被剃发钳颈,罚作苦役。

汉元帝即位初期,尚能虚心听取贡禹节约治国的建议,以后则越来越昏庸,在石显等奸臣谗言之下,杀害许多忠良。在位十五年,于公元前三三年去世,汉成帝继位,石显失去了昏庸的靠山,坏事作尽,惶恐不安,随即丧失了中书权力,被调任为长信中太仆。于是丞相、御史上奏汉成帝,逐条指控石显的罪恶,结果连同他的党羽牢梁、陈顺等都被免官,石显与妻子被逐回原郡,忧惧气忿,不思饮食,死于途中。凡是因与石显勾结而得官职者,全被罢免。

以史为鉴:

总结历史教训,奸佞专权,残害忠良,国家混乱,惨遭报应,乃是独裁专政体制下,不可避免的必然规律。但是,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停止,他总是滚滚向前行驶着。后人会从历史的车辙中,见到前人的功过。与成大事者,需由此明查的本领。

★教训53:残暴之徒,最终败亡——宋废帝无道

国君应当以仁德待民。古往今来,残暴之君无不落得惨痛下场。

宋废帝刘子业即位,时年十六岁,以傲慢懈怠、毫无悲戚之色,在其父死后接受玉玺缓带登帝位。

废帝凶恶残暴,无所约束,常常自作主张胡作非为。戴法兴屡屡从中加以限制,告诫他:“您如此乱来,是想步以前被废黜帝位的营阳王后尘!”

废帝因而对戴法兴怀恨在心。

废帝宠爱宦官华愿儿,赏赐财物无数,戴法兴则经常加以扣减,华愿儿因此怨恨戴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