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1855000000027

第27章 昏聩无道,忌能失贤——13个关于昏庸败亡的历史教训(4)

萧懿任尚书令,九个弟弟都担任朝廷要职,其弟萧畅任卫尉,掌管城门钥匙。萧懿权势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却极度无能。萧宝卷出入没有节制,有人劝萧懿趁萧宝卷出城游玩时,发动兵变废掉萧宝卷。萧懿犹豫不决。早在此之前,张弘策就已向萧懿全面分析了朝廷内外的形势及利害关系,劝萧懿采取废帝行动,但萧懿却不听从。

受萧宝卷宠幸的茹法珍、王晅之等人惧怕萧懿的权势威望,便禀奏萧宝卷:“萧懿将要用当年废萧昭业的办法来对付您,陛下的存亡就在此刻。”

萧宝卷深信不疑。

徐曜甫知道茹法珍等诬陷萧懿,便为萧懿在长江小岛上准备船只,劝他乘船西奔襄阳。

萧懿又犹豫不决。

时不予人,不久,萧宝卷即赐萧懿毒药,萧懿终被迫自杀。可悲,可叹!

直合将军兼骁骑将军徐世标,向来为萧宝卷所宠幸,掌握朝廷兵权,凡是诛杀之事皆由他执行。徐世标深感萧宝卷昏庸放纵,便私下对其党羽茹法珍、梅虫儿说:“虽说没有哪个朝代的天子不约束人,但我们的君主实在是凶恶太甚!”但却不敢起兵反抗。徐世标把如此评论暴君之言在暴君的耳目茹法珍等面前宣泄,又毫无起事准备,看来他除了奉命杀人之外,也是一个昏惯无能之徒,这次宣泄,必定是自寻死路。

茹法珍等人为了除去争宠者,果然马上将徐世标的话告知萧宝卷,萧宝卷随即派禁卫军将徐世标斩杀。

雍州刺史萧衍得知兄长萧懿被杀,连夜召集几位能人和好友张弘策、吕僧增、长史王茂、别驾柳庆远、功曹吉士瞻等人研究对策。萧衍对大家说:“萧宝卷昏愤暴虐无比,为恶已超过商纣王,我愿与大家一起将他除掉。我集中莉州、雍州部队击鼓东下,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难解建康之危、难救萧宝卷之命!”

西元五○○年,萧衍建立大本营,举义旗集部队,有甲士万余人、战马千余匹、船三千艘。

萧颖胄与夏侯祥向建康文武百官和州郡牧守发布文告,历数萧宝卷和茹法珍、梅虫儿等人的罪恶行为。

萧衍并上表劝南康王萧宝融称帝。

翌年正月,南康王萧宝融开始称相国,任命萧颖胄为左长史,萧衍为征东大将军。

不久,萧衍率兵从襄阳出发。

三月,萧宝融在江陵称帝,是为和帝,宣布废黜萧宝卷,降封为涪陵王。

萧衍沿长江行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达建康,筑墙包围宫城,墙外再挖深沟、竖木栅。

在皇宫中的萧宝卷见此情势忧心忡忡,亲信茹法珍和梅虫儿却对萧宝卷说:“如今大臣都不肯尽心出力,致使围困不能解除,应全部诛杀。”

王珍国和张稷在宫内听到这一消息,生怕大祸临头,即派亲信出城与萧衍联系,并献明镜,以表示自己的一片真心。

萧衍即用一块割断的黄金回报,以表示与他们志同道合。

王珍国与张稷商讨先下手诛杀萧宝卷,并将计划告知后阁舍人钱强。晚上钱强秘密派人打开云龙门,王珍国、张稷带领士兵进入内宫,御刀手丰勇之为内应。此时萧宝卷正在含德殿听笙歌,听到军队进殿之声,急忙从北门跳出,想出后宫,但宫门已被关闭。宦官黄泰平赶上,举刀即砍,正中萧宝卷膝盖,萧宝卷随即跌倒在地,接着又有人上前一步,将萧宝卷斩杀。曾经有众多大臣将领想要诛杀这个暴虐的君王,却因为优柔寡断,粗心大意,防备不严等原因,反倒丢了自家性命。这次在内外夹击下,王珍国和张稷果断、快速行事,结束了他暴虐骄奢的一生。

政变结束后,张稷令文武百官签名上书萧衍,并连同萧宝卷的头一起派国子学博士范云等人送给城外的萧衍。

和帝随即废萧宝卷为东昏侯,以符其名份;封萧衍为相国、梁公。

公元502年3日,和帝为萧衍所迫,下诏禅位给梁公萧衍。南朝的齐代由于暴虐无道的君主萧宝卷而灭亡,梁代开始。

以史为鉴: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为政者,没有一点当机立断的魄力,是没有可能获取成功的。如故事中的萧宝卷,正是他的优柔寡断断送了他的江山。若要成大事,没有一点破例怎么行?不要顾及太多,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只能抱憾终身。

★教训5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仁宗贬贤臣

古人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妄信小人之言,轻则错失贤臣,重则破家败国。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进言毫无顾忌,朝中权贵都嫉恨他。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官员晋级,大多是走吕家门径。范仲淹进谏:“官职授受原则,皇上应该掌握升降快慢顺序,不应由宰相处理。”

吕夷简对此很不高兴:“范仲淹的说法不切实际,是迂阔空谈。” 范仲淹又说:“汉成帝过于信任张禹,不怀疑母舅王家的野心,因而招致王莽篡位,臣担心当今朝廷也有像张禹那样破坏皇室家法的人,不可不及早识破其真面目。”

仁宗为维护自己“尊严”,竟免去范仲淹天章阁待制等职,贬往饶州。

侍御史韩缜,巴结吕夷简,奏请仁宗将范仲淹所结“朋党”的名单,在朝廷张榜公布。

由此,扩大打击面,发起整治“朋党”之风,士大夫都不敢送行,唯有李弦和集贤校理王质不畏权势,为范仲淹饯行,王质并单独留下数日与范仲淹促膝谈心。

有人以此讽刺王质,上质说:“仲淹是一位贤人,我能与他结为朋党,深感荣聿。”

范仲淹被贬以后,朝廷言路被堵,谏官、御史等有独特才能和见解的人都再不敢进话。

47-宋仁宗

48-范仲淹

(扫描三才图会679下右图)

尹沫上疏仁宗说:“臣与范仲淹相互信任,无话不谈,我们的关系是师也是友。自范仲淹被眨以后,朝中不少人说我是由他所引荐,如今范仲淹既然以朋党论罪,臣无疑也是朋党,理应连坐,为此臣请求与范仲淹一同降黜,以明朝廷法度。”

宰相吕夷简极为生气,贬黜尹洙。

欧阳修致信右司谏高若讷说:“范仲淹忠直刚正,博古通今,在朝大臣无人能与其相比。您身为谏官,对范仲淹无辜被贬,不进行申辩,还有什么脸面出人朝中?当今皇仁与宰相只凭违抗自己意旨而不顾国家兴衰、百姓死活,便罢逐贤臣,您身为言官却不敢加以申辩主持公正,何渎职之甚!”

仁宗又下令贬黜欧阳修。

光禄寺主簿苏舜钦,一身正气,他上疏仁宗说:

“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阿。这两位大臣不是不知道只要几年闭口不言国事,就能稳得九卿甚至宰相之职位,只因为他们不愿意辜负陛下之托才直言无忌。可今天他们却遭中伤,被贬出朝廷,致使大臣们闭口不言、阿谀逢迎,对皇上、对国家有何益处?希望陛下下令,多纳忠言,如此才可以保持国家安宁。

以史为鉴:

古时晋侯问叔向:“什么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叔向回答说:“大臣但取俸禄而不极力劝谏,小臣怕有罪而不敢说话,造成下情不能上达,这就是国家最大的忧患。”仁宗不懂得妄信奸佞的忧患,偏信小人,错杀贤臣,才造成了国家的破败,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事业。

★教训57:忠正之将被活剐——袁崇焕冤死

古代许多忠正之将,明明是一个好人,结果却成了刀下之鬼,甚至落得满门操斩的下场,其可悲之处,除了做好人的方式不对,更悲惨的当是没有遇上明君。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一天,北京菜市口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他们要争相看看这个被他们骂作“大汉奸”的人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被处死的。有人还怀着一个希望,那就是能买到这个大汉奸身上的一块肉吃,就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黄子孙,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还能治疗自己的胆小病,产生降妖伏魔的力量。这个“大汉奸”终于被从囚车里推了出来,他被判的是凌迟处死的刑罚。所谓“凌迟”,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后的一刀才将犯人杀死,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刽子手就要以自身来抵罪。刽子手先从剥皮开始,而不能伤及血管,否则一下子就死了。从他身上剥下来皮肉,民众争相哄抬价格,一钱银子才能买到一片,他们吃一口骂一声“汉奸”,到了第三天,“大汉奸”才被最后杀死,其内脏也被众百姓一哄抢光。

这个被千刀万剐的“大汉奸”,就是明末著名的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了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公元L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述职,他在和朋友们谈论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很中肯的意见,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于是升他为兵部职务司主事,办理防务事宜。

49-袁崇焕

明代就像宋代一样,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权力大了要造反,因此派文官指挥战役,再加上多方的牵制,所以往往失败。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贞大败而归。一时间,朝廷惊慌失措,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焕悄悄地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山海关考察军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了山海关外的形势,并说:“只要有兵马粮饷,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这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朝廷还是升任袁崇焕为兵备佥事。

袁崇焕到山海关后,起初做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下属,在关内办事。当时王在晋专意防守山海关。袁崇焕认为,为了保住山海关,应当将防线北移,在宁远筑城驻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难以防守,但他们不知道,若以山海关为国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墙为国界一样,外围失去了屏障,山海关一旦被重兵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如在宁远筑城,则可建立一片战场,取得一片巩固的根据地。在这片广阔的战场上阻击乃至消灭满清军队,比依长城而守,实在牢靠得多。

大学士孙承宗没有轻易发表意见,他亲往关外视察,支持袁崇焕的意见。不久,朝廷派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做了辽东主帅,他令袁崇焕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