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1855000000038

第38章 祸自口出,灾从天降——11个关于言行不检的历史教训(2)

为了使这出戏更逼真,周瑜还安排了一个情节:清晨时,有人入帐叫醒周瑜,偷偷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故意急忙止住他,看了看蒋干。蒋干此时正“熟睡”呢。周瑜和来人轻声走出帐外,蒋干只听到一句:“现在还不能下手……”声音就越来越低,听不到了。此时的蒋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他又不敢乱动。不久周瑜回来了,蒋干等周瑜睡熟后偷偷爬起来,摸出军营,寻着小船,飞一般地驰过长江向曹操汇报“军机”去了。

周瑜的反间计进行得很成功。蒋干在关键时刻来江东,自己又和周瑜是同窗,所以劝降的意图太明显了,这就是行事不密。周瑜知道曹军中只有蔡、张二人精通水战,正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这两个人呢。蒋干复命,说什么“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曹操正要发怒,但蒋干却说:“虽不能说服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于是屏退左右,拿出书信,将所听闻之事说给曹操听。曹操大怒,叫来蔡瑁、张允,让他们出兵。两人实话说道:“水军尚未练熟,不可轻进。”正在气头上的曹操立刻命人斩了蔡瑁、张允。曹操不傻,很快就醒悟过来, 知道自己上了当,但为时已晚,只好另换了两个水军都督。当然,尽管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损失了两员水师大将, 但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损失带来的后果,没有对水师采取适时有效的措施。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以史为鉴:

赤壁之战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这场战争,一代枭雄曹操竞败在了黄口孺子周瑜之手,而“群英会蒋干中计”又是曹操走向失败的重要前提。可见,使用计谋一定要严密,否则极易反受其害。

★教训81:拂人面子丢性命——狂傲的关羽

在茫茫人海中,如果我们不想被孤立,那么就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不要求你喜欢所有的人,但要懂得互相给台阶,大家留面子。

为人处世应和和气气,有损别人面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损别人面子的话,一定不要说。这样,以保全别人面子为交换条件,当请别人给你办事时,别人才不至于拒绝。不给人面子带来的后果有时是很严重的。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57-关云长败走麦城

(扫描图像三国志204关云长败走麦城)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过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用婚姻关系来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以史为鉴:

不嫁就不嫁嘛,又为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挂得住?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教训82:一句戏言,引来杀身之祸——皇帝被捂死

古人有训:“言多必失。”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口兵诫》说:“我诫于口,唯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尚书·说命》记载:言从口出,一旦不合乎礼仪,就会招致羞辱。同样,《诗经》中也有“有欺不可为”的警句。可见,人们对言多语失是何等的慎诫。

在我国历史上,其结局最荒唐的就是东晋武帝司马曜,竟因酒后的一句戏言被爱妃的婢女将他闷死。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是东晋时期的第九个皇帝。他是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孝武帝4岁时,被封为会稽王。11岁时被立为太子。同年晋简文帝逝,他继位。司马曜年纪虽小,但他对生死却不看重,面对父亲的死,他的表现十分淡定。大臣们问他为什么不哭,他的答案令人十分震惊:“人到最悲痛的时候才哭,照我看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第二年,司马曜便改年号为宁康,一开始由太后摄政。到了14岁时开始亲政,又改年号为太元。当年他改革收税的方法,放弃以田地多少来收税的方法,改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税。到了公元383年,前秦进攻东晋,试图将其一举灭掉,然而在淝水之战中晋军却大获全胜。

淝水之战捷报传来,东晋国内一片欢腾,军民歌舞升平。也许是东晋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大快人心之事了,所以东晋人民也有了空前的凝聚力。如果此时司马曜能趁机抓住机会的话,也许自己就成了东晋王朝的中兴之主。然而,司马曜非常漠然,就像他在父亲的棺前没有一滴眼泪一样,面对大好的机会他无动于衷。不仅如此,司马曜又让另一个权臣司马道子开始干预朝政,使得东晋王朝刚燃起的那一点点希望,又悉数尽灭。

谢安去世后,司马道子如愿以偿地掌握了军政大权,但是司马道子渐渐显露出了其政治野心,也开始让司马曜真正感受到朝政的不安,于是两兄弟之间开始有了矛盾。司马曜对其弟的行为很是厌恶,但念及手足情深,也没有处治他。只好任用了一批有名望的亲信大臣,委以重任,以便遏制司马道子的力量。但是,司马道子并不是一个就此罢休的人,他立刻招纳了王国宝、王绪等人为心腹。就这样,在朝廷中形成了结党营私的两股力量。

当然,有了自己重用的人才,这个嗜酒成性的司马曜又一次完全将朝政搁在了一边,成天与最宠爱的张贵人饮酒作乐。

公元396年的一天,司马曜跟平日一样,与自己最为宠爱的妃子张贵人饮酒取乐。他狂饮不止,并硬要张贵人再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难以再饮,极力辞谢。他面露愠色,开玩笑地说:“你今天如敢违抗君命,拒不陪饮,我可要定你的罪!”张贵人一时火起,恃宠起身顶撞说:“妾偏偏不饮,看陛下定我什么罪!”司马曜醉眼蒙咙,起身冷笑一声说:“你用不着嘴硬。你已经年近三十,应该废黜了。我有的是年轻貌美的佳人,难道少了你一人就不成?”说到这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头满身都是。当晚,张贵人思来想去,一直想着司马曜的这句话。她想到:司马曜的前两个宠妃都因失宠而被打人冷宫,自己失宠是不是也要在冷宫里度过余生?她越想越感到害怕,越想越心不甘。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和决心,张贵人让侍女拿来一条厚厚的被子,将司马曜紧紧地蒙在了下面。几个侍女重重地压在上面,任凭司马曜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司马曜竟活活被憋死了。

当时,太子司马德宗年弱,专权的司马道子对这件事的发生,根本没有调查的意思,就以张贵人所说的皇帝于睡梦中“魇崩”做为了结论。所以,这件大逆之事,竟不了了之。只可怜,那一年司马曜才35岁。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是三五之门,祸害由此而生。一个不善辞令、口不择言、语言表达上把关不严的人,他所处的环境往往会混乱不堪。对此,古人早就有过先见之明,对后人也有过警示。三国时,杨修善于卖弄小聪明,凡事都愿意开口点破,使得本来就疑心很重的曹操十分反感。最后,终于因道破“鸡肋”的意义,招来杀身之祸。其实,曹操的意思,别人未必不懂。杨修只道是自己聪明,说话不看场合,图误了身家性命。

以史为鉴:

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再崇尚“沉默是金”的信条,但在某些场合还是以少言为佳。需要牢记的是:白玉破损了,还可以通过磨砺不修复;可一个人的言语失当,就没有办法云补救了。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注意说话的艺术。只图一时之快,不注意言语的轻重对错,任性而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教训83:失语于人,殃及己身——父子招祸

欧洲有一著名格言说:“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人们都不喜欢那些常爱自吹自擂的人,你当然不愿人家也是这样看待你。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谈吐行动之间,处处给自己留下一个自由旋转的余地。

在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命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终于打了个胜仗,全军凯旋。对此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于是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不但没升职,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朝廷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于是把他从中州刺史的现任职位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他知道这都是因为他没有管住自己的舌头,所以才落了个今日的下场。于是,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但是,他终究没有记住父亲临死的教诲,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总认为自己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过了不久,他一直认为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于是,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这些话便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由于他以往的功绩,没过多久,便被放了出来。但他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这时,由于贺若弼素来言语不慎,所以在言语间也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于是都开始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马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频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频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敢攻击别人了。隋文帝又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实在叫人慨叹和惋惜。所以,我们有时一定要学会忍住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说话盛气凌人的人。虽然这些人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非要做出什么坏事或过头的事,但是他们的气势却往往让人无法忍受,因此这些人也常常会由于言语过激或过满而招致始料不及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伤害。到最后,只能留下一生的悔恨。为此,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记住:何时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太过激,而应多用一些缓和的、留有余地的词语。

以史为鉴: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者有了一些特殊的优势,也千万不要傲气十足,牛气冲天。自以为高人一等,处处唱高调,时时摆身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感受,这样迟早会因失语于人而殃及己身。

★教训84:人人都有“旧伤疤”——“为尊者讳”

人人都有隐私,谁也不想叫别人揭破。但一些人却以此为好,甚至在面对有“旧伤疤”的上司的时候,也这样,其结果就想而知了。为人切记“闲谈莫说人非”,做事尽量顾及他人感受,特别对于自己的上司,应心存一个“敬”字,要知道“为尊者讳”的道理,学会替上司保密。

在历史上,有不少封建君主出自平民,甚至无赖,当他们夺取权力后,他们的出身往往也成了一块心病。于是手下的狗腿子便趁机溜须献媚,或制造帝王是“神人”的神话,出生之时就是神仙投胎、自神转化而来,证明君权神授,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子;或从古代的圣君、帝王血统中寻根,以证明君主血统的高贵。

比如,唐朝天子姓李,于是有人追根溯源说李氏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的后裔,以至于唐朝初年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大盛。刘备本是一个一文不名的贩夫,发迹后竟也和汉朝宗室攀亲,莫名其妙地成了“刘皇叔”。其实,这个冒牌货充其量也只是祖上姓刘而已。曹操的父亲本是一名宦官的养子,按理说本无可资炫耀的家族史,但等到曹丕称帝后,好事者便得出曹氏原是古代某宗室贵胄后裔的荒唐结论。

可是,虽然如此,还是仍有这么一些不识相的。

唐朝初年,有个多事的和尚当着唐太宗的面就不知趣地奢谈唐室宗族乃是陇西李氏,非但与李耳毫无瓜葛,甚至连纯种的汉人也算不上。并且,和尚言之凿凿,唐太宗无可辩驳,盛怒之下竟以杀头相要挟,逼迫和尚改变观点。其实,唐太宗心里很明白,和尚说的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不该当众揭短。如此揭短,皇帝作为一国之君,颜面何在?

权贵显宦喜欢涂脂抹粉,自然有人大拍其马。但若有人不知趣,揭其老底,轻则丢官,重则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