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面对敌人,未动一兵一卒,采取扰敌、惑敌、疲敌之计,“不战而屈人之兵”,逼曹操自动退兵30里,真可谓是神机妙算。
多数战争中的谋臣将才,都是将主要的心力放到战场之外,主张以谋略取胜。采用武力威胁与政策攻心术相结合,或施以恩惠,或晓之大义,或说以利害,或以敌制敌,或大张旗鼓,或大军压境,或断其后路,或绝其粮草。
唐代宗年间,叛臣仆固怀恩联合土蕃、回纥、党项、羌等几个少数民族率军30万围攻泾阳。泾阳的守城将领是郭子仪,当时他的手中只有1万精兵,情况万分危急。其中回纥人的态度,关乎战争的胜负大局。郭子仪临危不乱,他认为回纥曾经与唐朝共同平叛“安史之乱”,帮助唐朝收复了两京,两国之间应该是有友谊的,于是决定亲自前去回纥营中劝说他们的首领。郭子仪在回纥人中本来就有一定的威望,再加上郭子仪对回纥的首领晓之以大义,终使回纥首领回心转意,遂命兵将们放下武器,双方以诚相待、和睦如初。
叛臣联军30万,而郭子仪只有1万精兵,倘若两军开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毕竟郭子仪驰骋疆场多年,他深深知道这个时候只有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能解围,这也是唯一的一条出路了。所以他就从唐朝跟回纥之间的情谊人手,彻底分化瓦解了叛臣仆固怀恩的联军,从而得以解围。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实际上丝毫不亚于刀光剑影的军事战争,只不过有时候它表现得比较缓和而已。真正的权谋高手在面对自己的政敌时,往往不是依靠激烈的政治斗争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是在不经意间就可将对手降服。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大将李光弼驻守河阳,叛将史思明驻军河清。两军对峙,相持了很长时间。
史思明一心想截断李光弼的运粮通道,李光弼亲自率领军队前去防备。一天傍晚时分,李光弼想回河阳去,便留给下属雍希颢一千名士兵,负责守卫野水渡粮道。临行之前,他嘱咐雍希颢等诸位将领道:“史思明知道我将要回河阳去,肯定会派李日越等人前来袭击我。你们务必要坚守阵地,但是千万不要跟他们交战。如果他要投降的话,你就同他一起来见我。”
众位将领听了李光弼的这番话,全都暗自发笑,他们觉得李日越是不会如此轻易投降的。
史思明听说李光弼就要出城了,非常兴奋并且很坚决地告诉李日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李光弼善于依靠城池作战,而今却离城而去,便是失去了他最大的优势。你速速率五百铁骑连夜进攻野水渡,如果捉不到李光弼,就别回来见我!”
91-李光弼
扫描三才图会651下右图
李日越领命后便急忙领兵前往野水渡,但是又听一个当地人说李光弼有事已经连夜赶回河阳了。李日越失望极了,想到史思明说的那番斩钉截铁的话,抓不到李光弼就别想活着回去!
他真是越想越感到害怕,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转念一想,与其回去领死,倒不如自己找出一条生路来。于是他就向雍希颢请求投降了,雍希颢便带着他一起去见李光弼,李光弼特别高兴,还对他委以重任。高廷晖见李日越投降了,也跟着他归顺了朝廷。
李光弼非常善于用兵。他对对方的心理十分了解,又借势利用了对方的弱点,最后不费一兵一卒,便将史思明手下的两员大将揽到自己麾下。
基于各种原因,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与别人起争执。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反唇相讥或者大打出手都并非上策。灵活巧妙地说服对方,从而使他心服口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明智之举。
经验要诀:
《孙子兵法》的《谋攻第三》中有句话:“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段话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百战百胜算不上是真正的英雄;不进行任何厮杀而使对方的力量屈服,方才算得上是最高明的。的确,如果能不费一枪一弹而御敌于国门之外,决胜千里,确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奇观。就是从生态环境上说,也是能减少物力消耗、杜绝污染的优化选择,更不用说免除了生灵涂炭。战争,毕竟是太残酷的事情。
超凡的智慧是言行举止的最高准则,它通常能够取代武力的作用而使事情简单化,令人称奇。想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良好的判断力,从而可以看穿对方表面的谨慎与矜持。揣摩他人的心理往往需要极强的判断力,而了解一个人的品德与气质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经验76:巧借外力,善假于物——杨璇造马车
公元180年,零陵郡太守杨璇接到平叛的命令,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把军中能工巧匠召来,要他们按照图纸10日之内,造出50辆特大马车来。工匠们和部将们看着这稀奇古怪的图纸大惑不解。但年近花甲、富有经验、举止有儒将风范的杨璇,却成竹在胸,他让工匠、部将们不必多问,按照图纸做车就是了。
工匠们领命去制造马车,一晃10天过去了,马车已全部造好。
杨璇看到50辆大马车如期制作完成,很高兴,便下命令第二天向叛军发起进攻。在进攻前的后半夜里,杨璇命令把新制作好的50辆大马车都装满石灰末,让所有的军马尾上都系上浸了油的布条。
整装完毕后,战场上刮起了大风。杨璇命令拉着石灰粉的马车走在部队前,让士兵顺风朝着敌阵拼命撒石灰。石灰粉在阵前蔽天盖日。处在下风阵地的叛军被卷着石灰粉的大风吹得睁不开眼,更看不清对方的虚买。
杨璇命士兵们点燃了马尾上的布条,一匹匹“火马“晾恐万状,拼命向敌阵飞奔,一下子冲散了敌阵,践踏死伤无数叛军。汉军又组织弓箭手连连放箭。在这出奇制胜的连连攻击下,叛军连招架之力都没有,刹时溃不成军。
这时杨璇又命军士擂鼓呐喊,大造声势,叛军不知杨璇有多少人马。在一片灰雾火阵中,被杀得尸横遍野,其首领也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东汉的杨璇用石灰、“火马”巧破敌军的故事。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必用这样的方式打仗,但是他善假于物的本领对干当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经验要诀: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却可以借助干别的事物助长自己的实力。比如借汽车提高行走的速度,比如借望远镜扩大视力的范围。学会利用手中所有的工具,一定会令我们如虎添翼。
★经验77:擅用立威之术——曾国藩治军
清末时,曾国藩统兵打仗,他认为将帅的威仪十分重要,因为军中的威信就是靠它而建立的。曾国藩立威信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威仪,曾国藩十分注重自己统帅的形象,平时衣冠整齐,举止严肃,威严而不刚暴,庄重而又不死板,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正气,又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如此下属无不从内心仰服;二是军令,威仪多用来对待自觉的士兵,而军令则用以约束散漫的兵勇。两者相得益彰,是治军的重要内容。
古时候,以威治军是训练军士勇敢作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了树立军威,曾国藩效仿穰苴,在湘军建军之初,为培植严肃的军纪,曾国藩忍痛杀了违背军令的将领金松龄,在自己人的头上,毅然动了第一刀。此事在湘军中引起极其强烈的震动,也为早期湘军军纪的维护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曾国藩攻克南京后奉旨来裁军时,各军头领均强烈反对,曾国藩将各种阻挡裁军的因素一一作了分析,认为各军提出的无银子补足欠饷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因素在于各级将官情绪上的抵触,是他们本身不愿意撤。撤了,他们既失去了权柄,也失去了继续发财的机会。曾国藩仔细分析后认为,对于这批头脑简单的武夫,道理讲得再多都是空的,起作用的只能是严肃军令。
他认为不杀个把高级将领,裁军便会推行不下去,他要临机取决,最后他决定杀驻守在庐州府、至今尚未来禀报的正字营统领韦俊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曾国藩的这一绝招果然有用。从那天开始,吉字营、老湘营、果字营、霆字营以及长江水师、淮扬水师、宁国水师、太湖水师的将官们,都不敢公开反对裁军了,各军营开始制定分批裁撤的具体部署。最终顺利实施了整个裁军计划。立威之术确实立竿见影。
经验要诀:
俗话说:“有权则威”,做领导的人应怎样才能有威呢?一般来说,严肃产生威风。人一当官,不苟言笑,满脸的肃杀之气,动不动吹胡子瞪眼睛,骂人训斥人,人们就害怕他。这种领导,一上任烧三把火就容易有威。如果这种办法还镇不下来,那就要付诸行动了。这就是“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威风就上来了。
杀人以树威的方法,在古代曾被人们反复使用。像诸葛亮杀马谡,曹操杀杨修,都是为了杀人以树立自己的威风。用这种方法对付那些听不进劝告的下属,可以从根本上打掉他们的威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历代统治阶级及领导人的管理方法中,杀一儆百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它的作用远远胜于其他的统治方法,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推崇。诸如,杀仆警主、杀鸡儆猴等。
从领导学的角度看,从严治下有时也要从小事抓起,当然不是抓人的小辫子,而是要从抓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上唤起干部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不论我们是哪一级的领导,都可以用来一试。
★经验78:刚柔兼备,宽严并施——合格的领导者
明朝初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戚继光从浙江只身被调到蓟门一带任总兵官。他看到达里的军队纪律松驰,士卒的性情又过于倔强,如果骤然用军法约束他们,恐怕会适得其反。但是,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没有严格的纪律,战斗力就不强,也就不能称其为军队,这该怎么办呢?戚继光不愧是一位善于治军的名将,针对这种情况,他马上上书请求从浙江一带派来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用来倡导勇敢和守纪律的精神。
朝廷批推了这一建议,给他派来了三千名“戚家军”老兵。戚继光命令他们在野外列队,正赶上下大雨,雨水打在这些老兵脸上,淋得争不开眼,浑身上下也都全部湿透,可没有一个人去擦脸上的雨水,也没有一个人动弹一下,仿佛忘掉了外面的一切……老兵们的这一举动使得原来那些纪律不甚严明的士兵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认识到一支攻无不克的军队首先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于是在后来的表现中,这些士兵各个严格要求自己,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这些倭寇一听到戚家军的名字就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汉武帝的妹妹老年得子,封为昭平君。自然对儿子是非常疼爱,骄生惯养,任其所为。后来她病重的时候,惟恐自己死后昭平君闯祸,所以用金千斤、钱千万替昭平君预赎死罪,就是以后昭平君犯了死罪可以豁免。汉武帝当时答应了她。不久隆虑公主病故了。昭平君知道母亲已经为自己预赎了死罪,更加骄纵,无法无天。一次酒后,竟杀死了无辜的大臣。昭平君罪大恶极,按罪当斩。武帝左右的人都替昭平君求情。武帝说:“我妹妹老年才有这么一个儿子,而且临终还托付给我,我也不忍心杀他。但是先帝制订了法令就是要惩恶扬善,我若不杀他,则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百姓啊。”最终判处了昭平君死刑。
执法必严,严必有度。适度的严才能达到严的效果;过犹不及,严就失去了意义。
三国时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刑法非常重。当时魏国的官吏宋金等人从合肥叛逃吴国,按照魏国法制就应假期治罪斩首。曹操还嫌处罚太轻,要加重刑罚,于是主审官就奏请将其母亲、妻子和两个做官的弟弟全部斩首。这时尚书郎高柔上书说:“土卒逃亡,确实可恨;但我也听说其中颇有后悔之人。我认为现在应宽待逃亡者的妻子,这样,一可以使敌人对逃亡者不信任,二可以诱其还心。像以前那样处理,本来就觉得太严了,若再加重刑罚,使现在军中士卒看到,一人逃亡,诛及全家的后果,今后怕都要逃走了。刑罚过重非但不能制止逃亡,反而会促使更多的人逃亡。”曹操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就照着他的话去办,结果从那以后逃亡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且还真有一些叛逃者又偷偷地跑了回来,重新加入曹军。
罚不失爱,严中有情,这是管理者惩戒部下时一条很好的处理原则,虽然表现上看来严肃的法规被破坏了,但是从长久来看,罚不失爱,抓住了下属的心,这样更能有效地维护法律规章的严肃性,被管理者们也会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
宋朝大将曹彬在驻守徐州时,手下有个官吏违反了纪律,按军法应打军棍。但曹彬却没有马上执行处罚,过了年后才旧事重提,如数打了他。有人间曹彬为什么这样做,曹彬说:“我当时听说他刚娶了媳妇,如果在那时打他,媳妇的公婆可能会认为儿子被打是由于媳妇带来的不吉利,因而整天打骂她,使她难以生活下去,这样也会影响这个官吏的情绪。所以,我才推迟执行。这样军法也没有因此受到损害。”在场的人听了无不心服。后来这件事传到那个官吏那里,他也深受感动,不但不对受罚一事耿耿于怀,而且以后工作更加卖力,再也没有犯过军纪。一股巨大的凝聚力,激发员工们积极进取的力量。
经验要诀:
宽和严、德和刑之间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含。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出发,在处理两难问题时,就可以找到一条合适的度——做到严中有情,宽中有猛;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兼顾二者,既维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上司要赢得下属的心悦诚服,一定要宽严并施。所谓宽,则不外乎亲切的话语及优厚的待遇,尤其是话语。要记住下属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时,如果亲切地呼唤出下属的名字再加上一个微笑,这名下属当天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会感到,上司是记得我的,我得好好干!对待下属,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忧虑,他们的起居饮食都要考虑周全。
所谓严,就是必须有命令与批评。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终客客气气,为维护自己平和谦虚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然拿出做上司的威严来,让下属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司的威严还在对下属布置工作,交代任务上。一方面要敢于放手让下属去做,不要自己包打天下;一方面在交代任务时,要明确要求,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布置了以后,还必须检验下属完成的情况。
宽严并施,才能驾驭好下属,发挥他们的才能。
对于部下,应用慈母的手紧握钟馗的利剑。平日里关怀备至,错误时严加惩诫,宽严并施,如此才能成功统御。
★经验79:“以迂为直”的谋略——诸葛亮拒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