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经理实用全书
18565800000061

第61章 定价策略与价格管理(6)

(3)分区定价策略。此策略介于前两种策略之间,企业把销售市场划分为远近不同的区域,各区域因运距差异而实行不同的价格,同区域内实行统一价格。分区定价类似于邮政包裹、长途电话的收费。对企业来讲,可以较为简便地协调不同地理位置用户的运费负担问题,但对处于分界线两侧的顾客而言,还会存在一定的矛盾。

(4)基点定价策略。企业在产品销售的地理范围内选择某些城市作为定价基点,然后按照出厂价加上基点城市到顾客所在地的运费来定价。在这种情况下,运杂费用等是以各基点城市为界由买卖双方分担的。该策略适用于体积大、费占成本比重较高、销售范围广、需求弹性小的产品。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灵活性,选定许多个基点城市,按照顾客最近的基点计算运费。

(5)津贴运费定价。该策略又称为减免运费定价,指由企业承担部分或全部运输费用的定价策略。有些企业因为急于和某些地区做生意,负担全部或部分实际运费。这些卖主认为,如果生意扩大,其平均成本就会降低,因此足以抵偿这些费用开支。此种定价方法有利于企业加深市场渗透。当市场竞争激烈,或企业急于打开新的市场时常采取这种做法。

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定价策略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采取价格和营销策略是不同的。

1.导入期定价

导入期开始于新产品首次在市场上普通销售之时。新产品进入导入期以前,需要经历开发、研制、试销等过程。

当新产品投入市场,进入导入期,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

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成本高,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不但得不到利润,反而可能亏损。

导入期产品的市场特点是:产品销量少,促销费用高,制造成本高,销售利润常常很低甚至为负值。

在导入期,企业有以下两种定价策略:

第一种是撇脂定价法。新产品上市之初,将价格定得较高,在短期内获取厚利,尽快收回投资。就像从牛奶中撇去所含的奶油一样,取其精华,称之为“撇脂定价”法。这种方法较适合需求弹性较小的细分市场,特别是对于有专利保护的新产品的定价。

(1)快速撇脂策略。这种策略采用高价格、高促销费用,以求迅速扩大销售量,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采取这种策略必须有一定的市场环境,如大多数潜在消费者还不了解这种新产品,已经了解这种新产品的人急于求购,并且愿意按价购买;企业面临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应该迅速使消费者建立对自己产品的偏好。

(2)缓慢撇脂策略。以高价格、低促消费用的形式进行经营,以求得到更多的利润。这种策略可以在市场面比较小,市场上大多数的消费者已熟悉该新产品,购买者愿意出高价,潜在竞争威胁不大的市场环境下使用。

撇脂定价法适合需求弹性较小的细分市场,新产品上市,顾客对其无理性认识,利用较高价格可以提高身价,适应顾客求新心理,有助于开拓市场;这样做企业的主动性大,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价格可分阶段逐步下降,有利于吸引新的购买者;由于价格较高,限制需求量过于迅速增加,使其与生产能力相适应。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扩大市场,并会很快招徕竞争者,会迫使价格下降,好景不长。

第二种是渗透定价法。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时,价格定的尽可能低一些,其目的是获得最高销售量和最大市场占有率。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显著特色的产品。

(1)快速渗透策略。实行低价格、高促销费用的策略,迅速打入市场,取得尽可能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容量很大,消费者对这种产品不熟悉,但对价格非常敏感、潜在竞争激烈、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情况下适合采用快速渗透策略。

(2)缓慢渗透策略。这种策略是以低价格、低促销费用来推出新产品。这种策略适用于市场容量很大、消费者熟悉这种产品但对价格反应敏感,并且存在潜在竞争者的市场环境。

对于企业来说,采取撇脂定价法还是渗透定价法,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竞争、供给、市场潜力、价格弹性、产品特性,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

2.成长期定价

新产品经过市场介绍期以后,消费者对该产品已经熟悉,消费习惯业已形成,销售量迅速增长,这种新产品就进入了成长期。进入成长期以后,老顾客重复购买,并且带来了新的顾客,销售量剧增,企业利润迅速增长,在这一阶段利润达到最大。

随着销售量的增大,企业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产品成本逐步降低,新的竞争者会投入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新的产品特性开始出现,产品市场开始细分,分销渠道增加。企业为维持市场继续成长,需要保持或稍微增加促销费用,但由于销量增加,平均促销费用有所下降。

在产品的成长阶段,价格制定应视导入期采用的是撇脂定价法还是渗透定价法而定。在适当的时机,可以采取降价策略,以激发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和采取购买行动。

3.成熟期定价

产品经过成长期的一段时间以后,销售量的增长会缓慢下来,利润开始缓慢下降,这表明产品已开始走向成熟期。进入成熟期以后,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逐步达到最高峰,然后缓慢下降;该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同类产品不断出现。对成熟的产品,只能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使成熟期延长,或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循环。此时企业首要工作是降低价格。大量小型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从而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垄断局面。

长虹电视机厂1984年生产电视机不过7.6万台。1989年,长虹第一次降价,便将全国电视机生产厂家杀伤一大半!近300家电视机生产厂仅余100多家。1994年,长虹电视机厂规模扩大到308万台,销售收入80亿元,当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

1996年,长虹又一次首先发难,拉开了又一轮价格战序幕。当时,长虹就已达到国际公认的“规模经济”标准,跻身于国际彩电生产大型企业的行列。1996年,中国的电视机生产已达到2000万台,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彩电生产大国。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残酷。这次降价的结果使中国市场的电视机品牌从100多个锐减到30多个。

到了2000年,当人们走进各大商场时,满目都是名牌产品。有谁还担心会买到假冒的电视机呢?通过一浪高过一浪的价格战。倪润峰成功地把“四川长虹”的市场占有率,从不到10%,提高到了超过中国彩电市场的半壁河山。

4.衰退期定价

在成熟期,产品的销售量从缓慢增加直到缓慢下降,如果销售量的下降速度开始加剧,利润水平很低,在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认为这种产品已进入市场生命周期的衰退期。衰退期的主要特点是:产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企业从这种产品中获得的利润很低甚至为零;大量的竞争企业退出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发生转变等。面对处于衰退期的产品,企业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决定采取什么策略、在什么时间退出市场。通常有以下几种策略可供选择:

(1)继续策略。继续沿用过去的策略,仍按原来的细分市场、使用相同的分销渠道、定价及促销方式,直到这种产品完全退出市场为止。

(2)集中策略。把企业能力和资源集中在最有利的细分市场和销售渠道上,从中获取利润。这样有利于缩短产品退出市场的时间,同时又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3)收缩策略。大幅度降低促销水平,尽量减少销售和推销费用,以增加目前的利润。这样可能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衰退加速,但又能从忠实于这种产品的顾客中得到利润。

(4)放弃策略。对于衰落期比较迅速的产品,应该当机立断,放弃经营。可以采取完全放弃的形式,如把产品完全转移出去或立即停止生产;也可以采取逐步形成的方式,使其所占用的资源逐步转向其他的产品。

§§§第四节应对价格战

企业在产品价格确定后,由于客观环境和市场情况的变化,往往会对现行价格进行修改和调整。企业产品价格调整的动力既可能来自于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倘若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或成本优势,主动地对价格予以调整,将价格作为竞争的利器,这称为主动调整价格。有时,价格的调整出于应付竞争的需要,即竞争对手主动调整价格,而企业也相应地被动调整价格。无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其形式不外乎是削价和提价两种。

发动价格改变策划

企业常面临是否需要降低或提高价格问题。

1.企业提价

企业提价一般会遭到消费者和经销商反对,但在以下情况下企业可能会提价:

(1)产品已经改进。

(2)应付产品成本增加,减少成本压力。

(3)适应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必然增加,为保证利润,减少企业损失,不得不提价。

(4)产品供不应求,遏制过度消费。一方面买方之间展开激烈竞争,争夺货源,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抑制需求过快增长,保持供求平衡。

(5)利用顾客心理,创造优质高价效应。

(6)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影响。

2.企业降价

这是定价者面临的最严峻且具有持续威胁力量的问题。企业在以下情况须考虑降价:

(1)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过于求,急需回笼资金,企业以降价来刺激市场需求。

(2)市场份额下降,通过降价来开拓新市场。

(3)决策者决定排斥现有市场的竞争者。

(4)由于技术的进步而使行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费用减少,使企业降价成为可能,并预期降价会扩大销售量。

(5)政治、法律环境及经济形势的变化,迫使企业降价。

价格变动的反应

任何价格变化都将受到购买者、竞争者、分销商、供应商,甚至政府的注意。

1.顾客对价格变动的反应

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即使处在同一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也可能不同。顾客对提价的可能反应有:产品很畅销,不赶快买就买不到了;产品很有价值;卖主想赚取更多利润。顾客对降价可能有以下看法:产品样式老了,将被新产品代替;产品有某些缺点,销售不畅;企业财务困难,难以继续经营;价格还要进一步下跌;产品质量下降了。

购买者对价值不同的产品价格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对于价值高,经常购买的产品的价格变动,购买者较为敏感;而对于价值低,不经常购买的产品,即使单位价格高,购买者也不大在意。此外,购买者通常更关心取得、使用和维修产品的总费用,因此卖方可以把产品的价格定得比竞争者高,取得较多利润。

2.竞争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