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和许多年轻父母交流后,我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不懂得鼓励到底为何物,认为鼓励就是说些好话,夸奖一下。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完全明白鼓励的内涵,没有认识到鼓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对于鼓励,我的看法是,鼓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给孩子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其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其能够在喜爱的领域获得成就,并且也具备能力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周遭事物。鼓励另外一个目的是,让孩子通过积极应对他喜爱的事,来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类能力,孩子才能在未来个人生活和社交中左右逢源。
父母的偏执与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例如,有些父母将处罚看作改正孩子错误的唯一办法,这样一来,鼓励几乎就在孩子的生活中绝迹了。父母有时把鼓励想得太复杂了,其实它完全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一个拥抱有时就可以让孩子快慰。有时,孩子会忧郁,会不高兴地嘟囔,甚至经常哭闹,这时父母不应该感到不耐烦,甚至自以为是地用体罚来制止孩子这类不可理喻的行为,因为这样做绝对没有任何益处,是极不理性的。
维尼芙雷特小时候也常常哭闹,但我绝不会用责备的方式让她停下来,而是留心她的表现,并让她感受到温暖。我会抱她在怀里,一遍遍对她说:“你是个乖巧可爱的孩子,妈妈很喜欢你。”女儿这时通常会逐渐从哭泣中缓和过来,直到一切如常。我认为,这类方法最关键的是去思索什么是她真正需要的。例如,女儿哭闹可能是想让我不要忽视她,这样一来,给她一些关爱,就能轻易使她平静下来。
对父母而言,学会利用正确的时机鼓励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以维尼芙雷特为例,对她而言,最佳鼓励时机是在她冷静之后,特别是她的目的只是表明权利或报复时。冷静处理是发生冲突后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当下无法平静下来,或无法抽身,那么至少也要友善表达自己的感情与目的,而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出口伤人。
在教育维尼芙雷特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鼓励和凸显她的优点,并尽可能保护她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三岁时,有段时间,女儿对画画的热情似乎低了很多。对于一向热衷于画画的她,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是怪异。为了恢复女儿的热情,我与她做了一次长谈。
“维尼芙雷特,你最近有段时间没画画了,为什么?”
女儿听完话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垂下头来喃喃自语。
“难道你不喜欢画画了吗?没关系,跟妈妈说。如果的确不想再画了,妈妈也不会勉强你画的。”
“不是这样的,妈妈,我喜欢画画。”
“那为什么最近很少见你画呀?”
女儿有些灰心地答道:“我……我总是画不好。”
“怎么会?你一直画得不错呀。”“才不是呢,我画得不好。”
“那让妈妈看看你的画好吗?”“不要,我画得太差了。”
“给妈妈看没关系的,又不是给别人看,没准儿我还能帮你呢。”
终于,女儿有些不好意思地把画都拿了出来。
一看到女儿的画,我就禁不住赞叹道:“哎呀,画得真好!你怎么会认为你画得很差呢?”
“可是,我觉得那个太阳我还画得不是很圆。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圆的东西,像小球呀、苹果呀,我总是画不好。”
“可是,为什么要画这么圆呢?没有必要的呀!”“卡特就画得很圆,为此,他还总是看我笑话。”
“维尼芙雷特,我们不是一起去看过画展吗?你仔细想想,你看到过哪位画家把苹果、太阳这类东西画得很圆吗?”
女儿思考了一下说:“确实没有。”
“是呀,你看,艺术家们都不这样做,为什么你非要画这么圆呢?我想,最好的画应该是栩栩如生又富含感情,跟圆直与否无关。画家不讲究这个,只有绘图员才那么斤斤计较呢。”
女儿惊奇地看着我,似乎没有听明白。
所以,我就向她解释画家和绘图员有什么区别,让她明白卡特对她的批评是错误的,并点出了女儿每幅画中的优势。女儿全神贯注地听着,眼睛一眨不眨,心头的郁闷顿时消解了。
在我看来,像维尼芙特这么小的孩子,画得好坏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她有没有画下去的信心。当然,如果能在鼓励孩子的同时,让他们学到一些正确的知识,是最妙不过了。
就我的经验来看,孩子内心感到痛苦或缺乏信心时,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对他进行严厉的责备。只要父母能给孩子以温暖的关爱,并掌握时机给予鼓励,他们就会很好地完成之前没有能力做好的事,把能做好的事做得更好。
慎重夸奖孩子
假如一个孩子只有当他获得别人注意时才会开心,他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原因在于,这种幸福源自于自主独立的活动中,而非依赖他人的注意。
还是婴儿时期,维尼芙雷特强烈的参与欲望就有所表现。她渴望融入人群,想和别人一样有能力。在我看来,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这种欲望是种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更是学习的动力。
有一天整理屋子时,我把刚买的鲜花插到一个漂亮的花瓶里,并且为了装饰,我在这个花瓶的瓶底均匀地放了一层石子。
“妈妈,我来帮你吧。”女儿一边说,一边就抓起了一把小石子。
“不用了,你别把花瓶打碎了。妈妈来铺,你在一旁看,好不好?”
“让我帮忙吧。我不会打碎花瓶的。”女儿坚持要帮我。
我这时有些不耐烦地抓住了她的手,对她说道:“去别的房间玩,否则妈妈会生气的。”
女儿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客厅。我看着她难过的样子,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不恰当:我这样做使她的好奇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受到了打击。所以,我赶忙开口把她叫了回来。
“妈妈觉得,你给妈妈当助手是件好事。过来,我教你怎么铺。”顿时,维尼芙雷特眼中显露出喜悦的神采,过去抓了一把小石子。
“这样是不对的,维尼芙雷特,应该一个一个放,不要一次拿这么多,不要用力往瓶子里扔,要很慢很轻地放进去,以免打碎瓶子。”
就这样,在我的指引下,她最终很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女儿做事如此优秀,让我心里感慨万千:一个玻璃花瓶的价值怎么比得上女儿的自信心重要?为什么我起初要那么在意那个花瓶呢?女儿获得鼓励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只要一点一滴地积累起这种经验,女儿肯定会日益自信。
任何人成长依靠的都是自己的强项,而非弱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如此,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不能犯错是十分不合理的。我觉得,我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为了不断改善自己的育儿方法,而不求在瞬间获得完美效果,而且达到完美的境界的几率根本就是零。
我时刻都在观察女儿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只要我发现哪怕只是细如牛毛的进步,也会感到深深的欣慰。而同时,维尼芙雷特的一丝进步也会加强我的自信心,让我坚信自己能够使女儿变得更优秀。
在我看来,留意方法和时机是最重要的两项,如此,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鼓励。有的方式虽然表面上似乎是鼓励,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这也就是说,有时候,孩子们受到的夸奖反而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个打击。人们也许会不明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怎么夸赞孩子会成为对他自信心的打击?不过,我这种说法并非臆断,而是事实。我曾经就听说过这方面的一个事例:
一位名叫爱伊娜的母亲有一次到十一岁女儿的房间,看到房间已被女儿打扫得一尘不染,并且女儿也正认真地在桌子旁写作业时,心里充满喜悦,忍不住夸奖她道:“真是好孩子呀!我什么也没说,你却都做到了。你好乖,太让妈妈喜欢了。”
然而,之后几天,爱伊娜没有继续夸赞女儿,因为她再没有主动打扫房间,这时她才明白女儿并没有她想的那么乖巧。
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怪任何人,除了爱伊娜自己,因为她所使用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虽然爱伊娜确实是在表扬孩子,但她这样做会使女儿产生这类想法:“妈妈是因为我打扫了房间才说喜欢我。如果我没打扫房间,她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我的观点是,这种夸奖孩子的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在孩子心中留下这种印象:自己的价值全部是以是否能满足妈妈或其他人的要求为标准。孩子一得到夸奖,就会觉得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了肯定;但是,如果因为房间乱或其他错误,妈妈就指责孩子,他们的个人价值和在妈妈心中的地位就会因而降低。长此以往,孩子长大成为社会的一员后,能否适应外面的世界,将主要依赖他们对他的评论。如果别人夸奖他做得很好,他就会自我感觉良好,并更加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别人说他某件事处理不当,或者没有对他的成绩进行嘉奖,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感到很沮丧,甚至没有了自信。那么,他就会对如何表现自己不知所措。因此,父母必须慎重选择赞扬孩子的时机和方法。就我而言,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她的巨大进步,我都会毫不吝惜地给予赞美。但对于她一贯能优秀完成的事,我只会在心里对她竖起大拇指:“宝贝,你真棒。”
孩子,你要勇敢地表现自己
我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她自己穿衣服,洗脸,吃饭,上卫生间等,以此培养她的独立能力。自己能够做好这些事情,让女儿觉得很自豪,她清楚自己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而且还在不停地学习新东西,掌握新技能。
维尼芙雷特在幼儿阶段时就表现出了自己动手的欲望。女儿之所以去抓勺子,是因为她想自己吃饭。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抓勺子的时候,往往怕孩子把衣服和桌子弄脏而不让他们尝试,而我不一样。我觉得,如果不给女儿尝试的机会,她可能认为自己没能力做这些事情,因而质疑自己,这样的话就会给她带来极差的影响。在我看来,比起让她重新鼓起勇气来说,衣服满身汤水要简单得多。我会让女儿尝试她想做的事情。
通常,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总是不放心,总是为孩子奔忙,什么也不敢让孩子做。这些父母觉得,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那些较小的孩子,特别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我觉得,父母应该控制这种冲动,因为帮助孩子的习惯,会让父母看不到有些帮助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或许某些技能孩子已经学会了。有时候,父母帮孩子做事情,甚至会令孩子反感,他们往往会跟父母说:“我自己做得来。”其实,表现自己的欲望,孩子们从小都有。如果放手让他们做,比如说照顾自己,或者是帮父母做家务,他们会觉得自己会做那些事情非常了不起,无形中就树立了自信心。长大以后,这些孩子会非常独立,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会乐意帮助其他人。
直到现在,女儿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我还记忆犹新,比如说爸爸写字的时候,她便自己也找来一支笔在纸上写;我浇花的时候,她要帮我,便提着个玩具桶学我的动作。我知道,女儿这是一种想参与的表现,她是想表现自己。但据我了解,许多孩子的这种表现欲望却被父母的担心害怕、悉心呵护以及包办打击了。许多孩子的父母阻止他们做这个,阻止他们做那个,生怕孩子会受伤、东西被打碎或损坏,又或是怕孩子累着。然而,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孩子心生自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孩子的能力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差,他们往往会放大孩子的无能,进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和勇气。我觉得要发掘孩子的智力,应该给他们更多机会去尝试,并鼓励他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做什么。通过这样做,很容易培养出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女儿三岁时,有个朋友告诉我,我们所在的城区要举办一次儿童朗读比赛。后来,我问女儿:“宝贝,有个儿童朗读比赛,你想参加吗?”
“想,当然想了,可是……”
“可是什么?如果想参加,明天妈妈就去给你报名。”“可是,我害怕。”
“害怕什么?你的朗读一直都很好的。”
“到时候,肯定有好多人看我朗读。”
“那怎么了?你是怕输吗?”看着女儿一副犹豫的表情,我想这是个表现并锻炼她的好机会,不能让她因为害怕而不去尝试。于是我决定鼓励鼓励她。
“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去参加。不管能不能拿第一,至少都能很好地锻炼一下你,况且你的朗读真的很好。如果害怕别人看你,你把注意力放在比赛上,别去看他们就好了。再说了,被许多人看着,没准还是件好事儿呢!你想想看,大家只会注意自己喜欢的人,要是没有人看你,那很可能是大家不喜欢你了。虽然这么说,可是妈妈觉得大家一定会很喜欢你的。再说,你把自己的朗读能力展现给大家,这样有什么不好呢?不过,我只是告诉你我的想法,到底参不参加比赛,还是由你自己决定。”
她想了想,最后决定让我给她报名。
但是,第二天我拿着报名表回到家后,女儿看着报名表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我关心地问她:“怎么了?你后悔了吗,维尼芙雷特?”“不是,我是担心我拿不了第一名。”她声音很低地说。
听了她的这番话,为消除她的顾虑,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她清楚比赛的目的和意义。
“我觉得之所以举办这个比赛,是想让小朋友们通过参加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活动,结识更多的小伙伴儿,让你们之间多了解、多沟通,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参加比赛是想让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得到锻炼,而不是为了拿奖。如果拿到第一,固然是好,即便没有拿到名次,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和爸爸不会在乎这个。你是个有能力的孩子,不需要通过比赛名次来证明什么,我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
女儿听完我的话顿时高兴了起来。我很了解女儿,她很聪明,只是有点胆小。一个人站在演讲台上,面对那么多观众大声朗读,她不敢想象那种场面。但是开阔女儿的视野,让她从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并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使她的勇气得到锻炼,这才是我想让她参加这次比赛的目的。
朗读比赛在一所学校里举办。当天,有很多人去现场。其中有些人是当地关心教育的人士,更多的人则是参加比赛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轮到女儿演讲时,她冷静地起身走上讲台。她站起来的时候,回头看了看我,好像想跟我说些什么。我轻轻地握了一下她的小手,坚定地对她说:“你能证明自己是最棒的!”
不出我所料,维尼芙雷特在那天的比赛中拿了第一名。当时,女儿高兴极了,不停地抱我,亲吻我。自那之后,她在什么场合都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也不像之前那么胆小了,很乐于表现自己。这一次朗读比赛,为女儿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维尼芙雷特五岁时就能用世界语演讲,并为宣传世界语到处奔走,和她在这次朗读比赛中获得的自信不无关系。
奖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有一天,我的邻居安斯特丽太太特别兴奋地跑来跟我说:“斯托夫人,今天我按照你的教育方法鼓励了我的儿子。”
“是吗?太好了,快跟我讲讲。”我说。
接着,她便把那天是怎么鼓励儿子的情况跟我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