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信任孩子
伊丽贝莎是我的好朋友。她一直很担心十一岁的儿子会学坏,因为她在儿子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个烟斗。
伊丽莎白拿着烟斗面色不善地走到儿子面前,严厉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儿?”看起来,她就像并不打算听儿子的解释就要进一步盘问和斥责。
儿子不屑地说道:“一个烟斗而已。”
“怎么得来的?”
“捡的。”
“在哪捡的?”
儿子说:“今天早上一出门就捡到了,它就在门口的路上。”
听到这样的解释,伊丽莎白十分怀疑地对儿子说:“你别给我耍什么花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不学好,学那些坏孩子抽烟了?”
儿子说:“没有,我才没抽烟呢。”
伊丽莎白说:“是吗?你以为我会信吗?”
儿子很生气,大声嚷道:“信不信由你,我无所谓!”儿子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伊丽莎白为这件事十分生气,她认为自己完全是为了儿子好,可是儿子一点也不理解。
在我看来,事情之所以会这样,问题的根源在于伊丽莎白沟通的方式,她询问儿子时的说话方式和口气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关心,而是一味地用愤怒和不信任刺伤儿子。
之后,伊丽莎白重新思考了整件事情,检讨了自己的态度,她明白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审问的态度正是儿子怀疑她动机的原因。因而,她决定和儿子敞开心扉谈谈。第二天,伊丽莎白一看到儿子回来,就对他说:“我们谈谈,可以吗?”
儿子冷冷地说了一句:“有什么好谈的?”
伊丽莎白料到会这样,因此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想,昨天我怀疑你学会了抽烟,还对你发脾气,你心里肯定觉得妈妈不关心你,只能看见你的缺点,是不是?”
这句话触动了儿子的心。他顿时低声啜泣起来,说:“是的,妈妈,我觉得在你心里,我只是一个负担,您根本就不关心我,还不如我的那些朋友。”
“你这样说也没错。昨天,我好像看到你和那些坏孩子混到了一起,还学会了抽烟,这让我又生气又害怕。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无法感受到我对你的爱。”
直到此时,儿子才终于平静了下来。
伊丽莎白接着对儿子说:“昨天,妈妈不应该向你发那么大的火,对此,我感到很抱歉。”
“妈妈,没关系。你的信任是最重要的,那只烟斗真的是我捡来的。”
“我相信你,儿子。我有时候会情绪偏激,因为我害怕你会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好的事情。你能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一起面对这些问题,重新开始吗?”
此时,母子间有了以信任与爱为基础的气氛,这让两个人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好转。这样的结果让伊丽莎白感到很高兴。这次谈话也使儿子明白:母亲是由于关心他才会问他,并不是不尊重他的权利。而伊丽莎白也明白了:应该信任孩子。只有相互信任,教育才能有一个好开始。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因此对孩子的态度常常会变得偏激。这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很冷漠。在父母发脾气时,孩子会感觉不到丝毫温暖,甚至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充满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不信任自己。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了。
我想,父母应当用宽容来善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对父母不设防,愿意向父母吐露心事。只有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进行。有了彼此间信任的支持,纵使孩子沾染了坏习惯,也更容易改正。
成年人间亲密的友谊与融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尚需要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更不用说对孩子了?在我看来,如果想培养孩子,那么首先就应该充分相信他,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信任孩子的能力、才华和品质,他们才能走好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身为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时,一直怀着惴惴不安甚至焦灼的心情等待着孩子降临,就像等待自己亲手塑造的作品一样。即将为人母者,十月怀胎,经历了焦虑、怀疑、肯定、满意、轻松等不同的心路历程。一朝分娩,孩子用一声娇啼宣告自己的到来,而母亲又要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也许,对于母亲而言,这些感受,正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孩子出生后,即便父母尚且年轻,也会逐渐成熟起来,因为,自此之后,他们就有了一个甜蜜的责任:帮助孩子,把他们抚养成人。
在孩子长大成人前,父母每天都会通过观察、体验和摸索逐步了解自己的孩子,一点一滴地熟悉着孩子的一切,不得片刻放松。然而,等到孩子成年时,父母是否就是真正了解他们了呢?
全面了解孩子并非易事,因为孩子们的性格迥异:有的性格腼腆,有的则活泼开朗;有的谨小慎微,有的则一往无前;有的孩子喜动,经常蹦蹦跳跳乐此不疲,有的则喜静,总是安安静静,就像猫一样温顺……在我看来,在各个方面关心和照料孩子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年轻的父母应当从细微之处观察自己的孩子,努力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孩子,使其能够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孩子接受的教育也不尽相同。虽然父母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以期让他们从小成为一个有教养、明事理、爱学习的人,但是因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结果往往也会大相径庭。有的父母从来都吝于赞赏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的自信心逐渐萎缩;有的父母对孩子呵护过度,结果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无法很好地发展自身能力。如果孩子从小受到的照顾太多,就得不到必要的锻炼,成年后通常会变得保守怯弱。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作为父母,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应当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以便据此采取最适宜的教育方法。有的父母因为对孩子了解不深入,致使孩子不能正确领会父母的教导。因此,会产生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父母最常遇到也是最典型的难题是,在孩子犯错时,应当怎样教育。运用各种合理的教育方法,及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些看上去很重要,但是前提是,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对孩子有充分、全面的认识,否则什么教育方法都是无稽之谈。
很多父母自认为很了解孩子,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而没有花必要的时间和心思了解孩子。他们宁可把时间浪费在向朋友倒苦水,责怪孩子不听话、不诚实上,却没有耐心和孩子认真交流。在我看来,为人父母,这样的做法很不负责任,是很愚蠢的。
女儿四岁时,有一段时间很淘气。那时,她会成心把房间的各种东西扔在地上,而且稍有不顺就会发脾气。一次,我发现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就上前询问她:“维尼芙雷特,你是怎么了,为什么要把房间弄得这么乱?”
听了我的话,她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当着我的面把桌子上的一本书扔到地上。
我指着地上的书对女儿说:“你要干什么?赶紧捡起来。”
女儿说:“就不捡。”
“怎么这么不听话。”
女儿答道:“就是不听。”
听她这么说,我扭头就走了,没有再多说什么。我走后,女儿更是变本加厉,我听见她在大声喊叫,还不时乱扔东西,从房间里传出来“乒乒乓乓”的声音。
我极力克制自己的愤怒,告诉自己千万不能爆发。一会儿,她房间里的吵闹声戛然而止,接着是一阵伤心的哭泣声。
这时,我又走进女儿的房间,和蔼地对她说:“你怎么了,维尼芙雷特,你有什么心事吗?”
她只顾伤心地哭,并不理会我。看着她可怜的样子,我心里禁不住有些疼,把她从地上抱了起来。
“妈妈一直认为你是个听话的孩子,所以我不怪你乱扔东西。我想你一定有什么烦心事,能告诉妈妈吗?说不定妈妈能帮你呢。”
听到这里,她的心情似乎好了一点,但并没有停止哭泣。
“好了,不哭了。没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你一直这么聪明,而且还有妈妈帮你,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们。”
“妈妈,我觉得自己孤独……”女儿扑到我怀里放声大哭。
“妈妈不是天天都和你在一起吗?你怎么会孤独呢?”
“你总是在屋里自己写字,从来都不理我,一点也不关心我……”
原来如此。的确,那段时间我要写很多稿子,工作很忙,所以陪她的时间自然就比以前少了。但是,她居然会为了这件事这么伤心,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当时,我忽然意识到孩子的心有多么的敏感,内心世界有多么的复杂。然而,以前我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于是,我告诉女儿我在做什么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并让她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