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诗人小传
顾城像
顾城(1956—1993),出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后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从此过起漂泊的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品茗赏诗
这首诗只短短两句,诗中意象也极为常见:黑夜、眼睛、光明。但这反而更引人关注和深思。每个人都能明白诗中意象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进入诗歌的权利。然而,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
相悖的逻辑,正是这首短诗的精华所在,其相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诗歌整体意象与人们日常经验相悖。一般来说,眼睛是光明的象征,然而诗中的眼睛却是“黑色的眼睛”。这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深刻反思。而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个时代的背景。其次是诗歌内容的相悖。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深沉的黑夜,诗人却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诗人反叛黑夜的一声号角。诗人不仅要反思和倾诉,更要寻觅……
此诗在意象的营构上匠心独具。诗人采用了与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关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组合表达了他对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鲜体验。顾城的诗打破了政治式的说教,用丰富的想象和意象来打动读者,还诗歌以本真形态。他还尽量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避免诗歌的语言晦涩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