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考试高手
1857400000032

第32章 考试的要领(2)

不仅第一个选项暗藏陷阱,而且同时连最后一个也设了圈套。你跳过(A)的机关,但还是栽在最后一个选项上。总之,命题老师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着不会选答案的学生入瓮。一般来说:考题陷阱的第二号大本营就是最后一个选项。四选一的题目就是答案(D),五选一的题目就是答案(E)。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考生切不可照此规律答题。

由最后一个选项往前找答案是考生的个人习惯,也无可非议。但是必须是要看完所有的选项,再去填答案卡。不要单纯为了求快而放弃对其它选项的抉择而丢分。

十、破解答案尾部的机关

命题老师为了在考分上拉开档次,反映出考生成绩的优劣,出题可是挖空心思地琢磨,全方位地设置陷阱。就连答案尾部也不能幸免。

除了第一个答案选项暗藏陷阱外,命题老师还会针对考生不假思索,匆忙选答案的弱点,在答案尾部设置机关。例如以下四个选项:

(A)1200,(B)1203,(C)1203.4(D)1203.8。(D)的1203.8是标准答案。但有些心急的考生只看到前面几位数12××与自己解出的答案一致,就会分别跳入(A)、(B)、(C)的圈套中,这都是考生粗心大意所致。因此考生要小心注意答案尾部变化,防误入层层机关。英文字尾大多有时态或单复数变化,有时需加be动词或介词。例如标准答案是betakento,命题老师就会故意设置“圈套”让考生去钻,把答案写成:(A)taking,(B)taken,(C)betaken,(D)betakento。虽然有些考生跳过第一个陷阱,不选(A)taking,但是看到(B)taken就选为答案,却没想到还要加be动词。而选到(C)的同学也忘了要加上介词。所以解题要瞻前顾后,切莫顾此失彼。

十一、针对太直截了当的答案

对拐弯抹角,绕来绕去的题型固然要深思熟虑,搞清来龙去脉,而对有些直白明了的题型,也不能掉以轻心,草率行事。命题老师出题时费尽心机。有的题目看起来很简单,一下子就能做出来,像是在送分一样,其实并不是如此。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例如数学中常考相似图形的问题,虽然题目上画的是正方形,但是长与宽分别是5与4。粗心大意的同学若是只看图形,没注意到标示数字的话,又会踩到题目的地雷!为此超级考试教练建议考生遇到太简单的“送分题”时,填完答案后,最好再回头检查是否另有“埋伏”?

十二、慎解逻辑盲点的考题

考试本来是一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游戏。命题老师会使出浑身解数,耍出百般花招,让学生目不暇接,防不胜防。

有的命题老师常利用一般人的逻辑盲点来难为考生。例如在多重选择题出单选题的答案。按照多重选择题的说明是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标准答案,这就代表标准答案可能只有一个,或是一个以上。当你反复筛选,发现只有一个,或是一个是对的答案时,就不必多此一举地再选一个作陪衬。因为有时多重选择题的答案可能真的只有一个。你画蛇添足往往会丢分。

有时命题老师会使出比上面更老辣的招数。考题会问以下有几个是标准答案,大部分人会选一或一个以上的答案。然而,实际上也有可能是零个。老师给予了陷阱式的提示,引请同学上当。所以考生要想避开命题老师所设的“圈套”,就必须熟悉老师的出题招数。

十三、怎样拿数学科的基本分数

1.计算数学分数从点滴入手

数学是高考的主考科目,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考试所占的比重都相当大。如果考试时随便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考试的半壁江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让你在最差的科目中,也能争取到可能的分数。这个秘诀如下:

(1)在考前,在心里默默地讲:“考试时自己只要不是零分就好,写一题就赚一题,得一分就赚一分。超过零分的部分,都是额外赚到的。”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就能心安理得地逐一解题。

(2)考试时,先快速地浏览一遍所有的试题,选出你认为有把握做对的题目。然后,全神贯注地解完这些试题。

(3)试题做完了,不等于就做对了。写完这些试题后,应再详细检查。完全确定这些题目的答案准确无误后,方可罢休。

(4)将预估得到的分数,用“正”字的笔画写在草稿纸上,每确认一题,就添上“正”字的笔画,由“正”字数目算出自己目前的分数,计算“正”字,如同收获分数一样高兴。解答的题目越多,“正”字越多,会越有信心。当解完并检查过第一批最简单的题目后,再选第二批次简单的题目,这也是在逐渐增加自己的得分“正”字数的过程。

考生要特别注意:不是在最差的科目上求高分,而是要抹掉“零”分的记录。只要端正自己的考试态度,在数学考试时就能超水准的发挥。

2.成功人士的数学考试经历

青年作家明月从小读书就很用功,除了数学以外,其它各科的成绩一直独占鳌头。数学不能与其它学科并驾齐驱成了她当年的一块心病,她暗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可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其数学成绩还是不如人意。到了高三,她甚至想放弃数学算了。

有一次的数学考试,考题难且多,许多同学都感到棘手,明月更是不知所措。苦苦思索之际,她忽然看到了一丝曙光,心里想到:慢慢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她开始选择比较简单的题目做,采取步步为营的措施,在确定自己做对哪一题后,再进攻下一道可能会的题目。如果真的不会的话,就干脆放弃,以免再耽误时间。她就这样一题一题地耐心琢磨,尽全力做完自己会做的题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她在全校同年级没有多少人及格的情况下,竟然通过了那一次的考试,出现了“破天荒”,让老师刮目相看。

通过这次考试的经历,明月得到一个重要的心得:“贪”多不是一个好主意,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无独有偶,下面的一个故事与上述情况类似。介绍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湖北考试高手在念高中阶段学习与考试的经历。我们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章彤在念高中阶段,社团生活过得出类拔萃,但是学习成绩却不能与之比肩,高考前要求辅导老师帮她补习数学,辅导老师见她的成绩确实较差,迎头赶上非一日之寒。就劝她不要想得高分、拼命想得高分,到头来只会什么分数都得不到。告诉她,只要抱着“写一题就赚一题,得一分就赚一分”的想法去考试就好。于是,章彤在考试中就是听从这一原则,考出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顺利地考入山大历史系。

数学科目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少,但其灵活性极大,特别在考试中题目变化最多,平日没有扎实的功底,很难灵活机动地解题。

十四、要捡西瓜还是芝麻

1.捡西瓜与捡芝麻

许多考生平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养成了循规蹈矩的学习习惯,遇事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考试也不例外:从考卷的头到尾,一题一题作答,遇上再难的题也不跳过,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慨。最后就算解出来了,花去了太多的时间,吃亏不讨好。因为后面的题目往往因时间不够,不能仔细思考,匆忙做题,反而错误百出。

为了辨别考生文化程度的高低,命题老师在出题时,有意设陷阱,埋地雷。或是安排几个特别刁钻的题目作为拦路虎,阻碍考生顺利地解题,从而拉开考生之间的分数档次。

假设一道难题两分,一道简单的题目也是两分。如果得花上十分钟才能解出难题,而反需一分钟就可解出简单的题目,则解出难题的得分报酬率显然不高,会解难题的人毕竟不多,即使真的答对了,获得的总分不一定高。

这一道难题像掉在地上的西瓜,为了捡这一西瓜,而错失了可以拾得地上许多芝麻的机会,是得不偿失的。在考场中绝对先捡芝麻,确定芝麻入袋后,再去捡西瓜。

2.跳题的抉择

命题老师时常在考卷中设置一些较难的题目,作为陷阱,让考生不能逾越。面对这样的难题,绝大多数考生苦苦思索也不得其解,顿时心急万分,方寸大乱。只有搔头抓耳的份了。

在遇到难题或不熟悉的题目时,先跳过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不是说不假思索就直接跳过。本书在第三章中规划了各科选择题及非选择题的平均答题时间。当自己用了一题平均解题时间的三分之一,苦思仍毫无头绪时,就可以先跳过,等最后再回头去解。

总之,考生不要因一小题坏了考试的心情。不要为了捡一个西瓜而失去能拾得许多芝麻的机会。

十五、要注意题目中的开头和结尾

1.阅读测验的答案大都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文章的典型形式是起承转合,即一般的文章是由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组成的。开始的起句是提起全文的构思,承句则是接承起句的叙述,转句是将文章内容转折,扩大思想,最后合句则统合全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写一般文章的形成要素,也成了写文章的技巧。

这类形式文章的特征是:作者最想强调的部分在最开始的起句和最后的合句。现在考卷中文章的阅读测验试题,一般都是从名作中摘录一个段落,再加上论点作为考题。所以,容易出现起承转合的形式,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只要熟读最初和最后的部分,几乎都能写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不能完全断定所有的问题都会是这样,有时也会有倒置关系的情形,这种不同平常形式出现的情况,可以解释问题被掩藏的部分,正是作者想要强调的思想,此时一般都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找到。因此,在做这一类阅读测验或摘要文章时,要多注意“起”和“合”,才是答题的关键。

2.做重组问题时,先找出开头和结尾容易答出

考卷上常常有一些要你把打乱了的一段文章按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的问题,这就是重组合问题。在做这类题目时,要先找出开头的部分和结尾的句子,找到开头和结尾,中间段落的顺序自然容易排列出来。

因为记忆或理论的连贯关系,一般最初和最后的部分记忆比较明确。也就是说,要回顾记忆时,以第一印象和最后的印象为出发点,能够明确的回忆起这两项,那其余的中间因素,再用理论来推测,便可以轻易找出其连贯关系了。

十六、的确不会做的题目的处理方法

1.文章里出现不懂的部分,就将其省略

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英语或文言文的解释,出现了自己看不懂的句子,有人会干脆放弃整篇或整段文章的解释,这是不明智的做法,而应该如果有一部分看不懂,就省略这部分,并试着去做部分的答案看看,也许在回答的过程中,你能了解你所不明白的部分,否则,就算仍不了解,也比完全空白不答要好得多。对不懂的单词也是如此,遇到了不懂的单词时,就把这个地方省略,只靠明白的部分去类推,大致上都能掌握大概意思。

2.不了解指示语的内容时,保留即可

在语文考试中出现“其”字,英语解释题中出现“It”的指示代名词时,经常使许多考生感到困扰,因为不知道它到底代表什么?好像是表示甲,又似乎是指乙,如要是乱猜的,最后很可能会发现错了。因此,没有十分把握,最好仍然用“其”来表示,这比胡乱猜测而写错要好得多。因为写“其”,不一定是指甲,也不一定代表乙,所以不容易被扣分,这也是考试的秘诀。

十七、怎样看待不熟悉的名词或专门术语

1.人遇到未知的单词或术语时,不要着慌

在英语试卷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没见过或一时忘记了的单词;在语文或政治的考试时,也会看到出现新的时事用语和专用术语。

这个时候,首先不要慌张,阅读一下全文,如果是要解释一段很长的英语问题时,并不一定要一字不误地全部翻译,有时省略一个单词不翻译,意思仍然通顺。假如不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而又非译不可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依照文章的前后关系,或者看那个单词和整篇文章的关系来推理其意思,即使不了解单词的本身意思,一样可以用一般的常识来全盘判断。只要掌握了这篇文章到底表现什么,即使一个单词的解释不对,也没有大的关系,至少能推测它是属于哪一类。

2.不懂的单词或术语,在题目中也会显露一些

因为题目中出现了陌生的句子而感到束手无策时,可以利用下面的方法来解决。

进入正题之前,先回想一下我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的情形。平常除了比较简单的事情叙述之外,说话人为了明白表达自己的意思,会用尽各种方法、各种语言形式来反复说明同一件事情。例如在谈话时,我们会说:“我昨天去买了一种叫拍立得的相机,就是那种马上可以看到相片的照相机。”同一道理,考卷中的难解文章中,也有相同的一句话,要你用另一方面来叙述的题目。

以一般的文章而言,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可发现,文章里头常有括号,如“就是”、“即是”等很清楚地换个方式再说明一次的提示,则这句话一般就是一句陌生术语的含义。但是,太过于呆板地表达出来,会使文章显得不够通畅,所以大部分都是在文章里,自然而然地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近来,双方已不再发生干戈,而迎接休战的日子。”如此,即可一目了然“干戈”就是“战争”之意。

十八、学会解决陌生的问题

1.将不认识的单词与文中对应的语句联系来看

在语文和英语里出现了不认识的单词时,每个人都会先从记忆中思索其意思是什么;但如果在记忆的贮存库里没有找到时,再怎么想也想不出它的意思。

此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它的对应语。一般来说,字词通常都是一对,有个与它相反的对立概念。例如:生和死,昼和夜,男和女,爱和憎等等,不胜枚举。当我们想要表达某种事物的时候,为了能说明得更明确,一般会用对立的概念来强调。

2.去掉陌生问题的表象,发现原来很简单

假如遇到从来没见过或听过的问题,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我无法解答”,而打算放弃。但是,如果平心静气地把这个问题再仔细看一看,那你一定会发现,虽然这看来是个陌生的问题,但是曾经做过与此相似的题目。

遇到新的问题时,必须先看看“这道题和我所学的哪一项基础问题有关”,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越是无法判断一件事的白或黑时,就越是无法向弱的性质耐性挑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不确定耐性。因此,对于陌生的问题会立刻产生拒绝反应,这也是出题者的目的。然而,陌生的问题并不代表就是困难的问题,只是想使你的心志动摇,所以在考试题外包装上一层陌生的外衣,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可依靠基础知识来解决的简易题。

为了不受出题者这种心理战术的困扰,越是陌生的问题,越必须平静下来,将外衣撕去,必可发现其实是很简单的基础问题。

十九、对付真正的难题的办法

1.无法解出问题时,用确认表法稍微绕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