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18613500000024

第24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心理篇(7)

但是,家长当场大打出手或训斥孩子也不行。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遇事家长怎么处置,他也会从家长身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5岁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时,家长当着别人的面对他进行批评,会损伤他的自尊。

家长可以走过去,用轻柔和同情的语气说:“你是不是很不开心?看见你这样,我的心里也不舒服。”就这样分享他的情绪。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拒绝你的关怀,你可以走开,一会儿再回来,仍然用同样的方式跟他说话。用这种方式向孩子表明,你对事情的立场是坚定的,但在情绪方面,你愿意和他分享,因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甚至,你可以告诉孩子,他不开心,你也难过,因为你是很心疼他的。但他的要求不合理,是不可以答应的。不过,如果孩子需求合理,尤其家长曾答应过孩子,就必须满足孩子的要求。

场景二:早上起床,6岁的明明正准备穿衣服,妈妈过来不问缘由,匆匆帮他穿好,他坚持要解开,重新自己来穿。可妈妈怕耽误上学时间而不肯,明明竟发起了脾气。

当孩子有了独立的愿望,特别是在行为上要求独立时,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也常用“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如果被家长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他们不仅会产生愤怒情绪而发脾气,还会挫伤刚刚萌发的积极性。

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一方面,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行为,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要求,以维护孩子逐渐发展着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发脾气了,家长要多鼓励、引导,必要时为其做示范,然后让他独自再做一次,并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

场景三:最近,4岁半的游游特别容易发脾气,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玩人家的东西,别人不给,她就抢夺,而自己的东西却不肯借给别的小朋友玩,别人强行拿走的话,她又会大吵大叫,表现得很霸道。

儿童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显著的“自我中心”现象。家长不妨尝试这些方法:向孩子倾诉情感。明确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很高兴,你那样做,我会很生气等,并讲清楚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绪。这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欢乐或痛苦,还能学到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孩子换位思考。比如遇到一个孩子摔倒时,让他回忆自己摔倒时痛苦的感受,从而换位体会他人的情绪。

但是,如果孩子依然情绪激动,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宣泄方式,比如让孩子捶打枕头、撕纸、大吼等;或者放点音乐,进行户外运动,既是一种释放,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敌意,让孩子变得好斗

可能太多的中国家长都喜欢攀比,觉得别人的孩子这比自己孩子强,那比自己孩子好,比来比去,比得孩子眼里只有敌意和无赖。

一位父亲讲过这样一件事:

儿子正在幼儿园学武术,儿子的运动天赋还比较好,学运动之类的还不错,所以老师教的东西很快就会。一次我去看儿子练,他们在练侧手翻的时候另一个小孩的父母亲也来了,一看就自己孩子还打得不是很好,一看我儿子比他儿子好(我儿子比他孩子后学),劈头就是一句:“你真笨,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打不起来,你看别人比你还后来都打得那么好了。”本来小孩看到父母来看自己了想好好表现,哪知得到这样的评价,我看到那个小孩看儿子的眼神,充满了不满和气愤。老师再让打的时候他打得更差了,因为面前有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他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父母把他在跟别人比,没有跟自己比),所以他的兴趣都没有了。我自己也有深刻体会,原来教儿子认字的时候我总是想用激将法就说他的好朋友比他认得多,结果儿子跟他们吵架了,以后都不要跟他们玩了。

和我们成人一样,孩子天生就有权利了解并表达他们的情绪,包括愤怒。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有权伤害别人或破坏物品,像咬人以及拳打脚踢这样的行为应该被制止,他们还要养成不乱发脾气的习惯。年幼的孩子尤其需要学会尽量用言语把怒气发泄出来,而不是用行为。父母要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挫败感,同时还要坚持规范孩子的行为,掌握二者之间的平衡是个不小的挑战。

现实中,一些父母的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孩子好斗。在中小学校里,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是常有的事情。可不少家长却在教孩子怎样去和同学打架斗殴。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在值日的时候不小心把同学的作业本弄地上了,同学来了后,就恶狠狠地让那个男孩赔一个新的作业本。两个男孩就因为要不要买个新的作业本发生了口角。“值日男孩”可能觉得心里委屈就向父母撒谎说,那个同学打了他。第二天“值日男孩”的父母就到学校去找那个男孩“算账”。夫妻俩直接到学校的班级里,把小男孩叫到教室外面,什么也不问,就开始暴打,一个拽着,一个打,导致男孩身残。这是多么残暴的行为啊!

在打别人的孩子之前,为什么就不问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打学校的学生之前,怎么就不去问问班主任老师?冲动的家长不仅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也葬送了两个家庭的幸福和两个孩子的一生。伤残的孩子这一生将在痛苦和仇恨中度过,而自己的孩子以后怎样在学校里继续学习?他的一生又怎样度过?

家长这样做不仅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严重,而且会给孩子留下极坏的印象:有了争执和敌意,那就会武力来解决!

几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家长们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一定要记住处理事情的一个底线——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伤害那个“坏同学”,而是像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样,尊重那个“坏同学”。同时要考虑所采用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爱孩子,就需要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嘲笑,让孩子变得畏缩

某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大约七八岁的男孩站在一套民房的2楼阳台上,双手抱着隔断墙,一只脚悬在离地面约四五米的空中,大喊:“非要让我上学,我就跳下去!”。楼下一位中年女子眼中带泪,焦急地喊着:“孩子,快下来!有什么事和妈妈讲啊。”

据楼下一位周姓女士介绍,想跳楼的男孩小刚是她的儿子,今年8岁,在附近一所小学读二年级。小刚调皮,总爱和同学打架,经常被老师请家长。小刚学习成绩不佳,经常以各种借口逃学。而该女士和丈夫忙于做生意,一直没时间与孩子沟通。

就在早上的时候,在周女士的“押解”下,小刚极不情愿地收拾书包准备去上学。走到该处时,周女士遇到熟人停下来聊天。聊完准备继续前进时,却发现找不到小刚了。突然一个声音从头顶飘来:“妈妈,你非要让我上学,我就跳下去!”周女士抬头一看,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儿子竟然爬到了2楼阳台上,作势要跳楼。担心孩子发生意外,周女士一下子慌了神,不知所措。

小刚其实并不是真的要跳楼。在众人的劝说下,年幼的小刚说:“我不想去学校,同学都不喜欢我。”他说,父母做生意比较忙,没时间照顾他,他经常穿着脏衣服上学,有些同学就嘲笑他,他才和别人打架。父母也不管他的学习,想找人问问题都找不到,所以成绩一直都不好。

就在小刚和下面的人说话的时,一位好心的年轻男子已经上了阳台,趁小刚分神,一把将他抱住,救了下来。

这时众多围观的群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周女士更是紧紧抱住小刚哭个不停。周女士说,回家后会与小刚好好谈谈读书的问题,不再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还要多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身的缺点,当孩子的一些缺点成为别的孩子嘲笑的焦点时,孩子就会变得消沉,羞怯,逃避现实。

12岁的小波是校篮球队的队员,但是他在运动方面不那么灵光,每次比赛,他都会犯一些错误。于是,队员们见到他就会喊:“小波,再错一次,小波,再错一次!”

被嘲笑的小波起先有点困惑,然后就变得很愤怒,接下来的比赛更打不好了。即使不在比赛场合,小波也没有逃脱被嘲笑的命运。他觉得很丢人,脸变得通红,不敢看别人的脸。于是,上学成了小波最沉重的梦魇。

嘲笑声中带着轻蔑,无论年纪大小,人们一时都很难认清。小波一开始根本没想到别人在嘲笑他,他的本意不过是参加一项人人都爱的游戏。意识到自己成为嘲讽的对象时,他变得难堪。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小波很容易变得畏缩、胆怯,不愿意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即使只是担心遭到嘲笑,也会让一些孩子倾向于做个局外人,进而养成胆怯内向的顽固性格。而一旦孩子变得过分谨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如果别的孩子发现某个孩子特别害羞,就更容易取笑他。一个孩子被派上这种角色是非常痛苦的,还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有的时候看来,孩子除了变得孤立、自闭,很难有别的结果。

被嘲笑的孩子会觉得相当难堪,或者觉得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因此不一定愿意告诉父母他们的遭遇。父母的确帮不上大忙,如果父母插手孩子的事,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但是,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战胜自卑,并且找到新朋友。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孩子嘲笑别人,我们也要有所察觉。做个正直的人,承认自己的孩子也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只是简单地警告一声“别那么说”或者“那样不礼貌”可不够,这远不能让孩子明白事理—下次只要背着我们偷偷说就行了。说“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或者“看看人家多不好意思呀”,这样才更能让孩子体谅别人的感情。如果父母总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并且让他们知道“我就在你身边,我能理解你”,孩子就能学会同情和善良。如果孩子自己体会到这种情感上的相通,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推己及人和与人为善。

孩子被别人嘲笑,家长该做什么呢?

1.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认真地听孩子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是父母给他提供帮助的重要前提。听完孩子的诉说,父母可以说:“这样肯定让你感到非常难受。”这时,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断,先直接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心理依托,就会很信任你。

2.和孩子商讨对策。父母可以开导你的孩子,比方说:“我记得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被别的小朋友说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被别人戏弄、嘲笑是非常孤单的事情,当听说父母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会让他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立,同时他也会愿意继续听父母说下去。这时,千万不要认为父母已经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了,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我们该怎么办呢?”因为在孩子自己成功地解决问题时他才会有成就感,这能帮助他树立起一种自信心。

3.给孩子心理支持。或者父母也可以站在戏弄者的角度,通过某种方式告诉孩子:“孩子,也许你很难相信,其实那些小朋友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和孩子说呢?因为这可以使孩子认识到那些孩子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他们并不是那么可怕,他们也有伤心难过的时候。

4.细心观察了解孩子。最后,父母可以问孩子:“你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什么呢?”孩子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家长的介入会把事情弄得很复杂。但是作为一种选择来提供,这是很重要的。

一些孩子对于别人的玩笑过于敏感,如何我们与孩子沟通取决于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程度。父母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的孩子是不是特别敏感?他们经常会自己嘲笑自己吗?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他与大多数的孩子相处得怎么样?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被嘲笑的对象,而且孩子已经习以为常,这时我们就得求助于学校或者心理咨询中心了。

§§§第3节让男孩越过青春的障碍

青春期是孩子长大成人的转折点,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波动比较大,孩子在经历“第二次诞生”的阵痛,情绪上容易产生激荡和动乱。面对孩子的突然变化,很多父母常常感到措手不及。其实,这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爱,去耐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警惕,男孩已经进入青春期

当你的儿子发育日臻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时候,当他好奇地徘徊在伊甸园门口,想窥探其中奥秘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孩子已经步入青春期?

性成熟过程主要发生在青春发育期,这时,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内分泌功能及心理状态诸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女性性成熟的特殊标志是月经来潮,而男性则为第一次遗精,往往为梦遗。正如女孩第一次月经可能没有排卵,男孩第一次遗精也可能没有精子。同时二者均有心理上的重要变化,如对异性的向往、希望异性注意自己、开始有性兴奋等。

男孩青春发育期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在10~14岁,持续2~4年。男孩青春期启动的第一个体征是睾丸和阴囊增大,一般出现在10岁左右。随后阴毛出现,阴毛生长是第二性征的前奏。接着阴茎增长、变粗,身体迅速长高,肌肉发达,胡须和腋毛长出,声音变得低沉,同时前列腺和精囊腺增大并开始分泌液体,精子逐渐生成。通常第一次遗精发生在13~15岁。

父亲应多关心儿子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什么是男人,男人应该如何做事,男人的情感应是什么样。父亲要在儿子面前注意言辞的文明、仪表的得体等。总之,多体现男性的阳刚美和父亲的权威。但如果做父亲的太过于严厉,或者冷若冰霜,儿子就很难接近。因而他特别羡慕那些能和父亲一起爬山、踢球、有说有笑的男孩子。时间一长,在他心目中将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特别渴望得到父亲般的温情和疼爱,以填补这方面的情感空白,长大以后,喜好、恋爱同性的意识将占主流。

青春期最突出的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从外貌外形上看,男孩主要表现在面生胡须、喉结隆突、嗓音变粗、生长体毛等;从生理机能上看,表现为性功能开始发动,可出现勃起、遗精等现象,说明男青年发育已经走向成熟,具备了生育能力,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性机能的发动引起了心理上的重大变化,出现了性意识,比如性梦以及对异性的思慕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身体变化,随之就要让孩子正视这种变化。如果母亲不好意思开口,不妨由父亲做好男孩的指导说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