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18613500000043

第43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品质篇(9)

这时,只见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原本即将要扩散的难堪与尴尬气氛,在瞬间消逝于无形,宴会在一片欢乐声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温莎公爵在这次宴会中的举动,无疑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客人的尊重,而且让这次宴会非常完美地结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

我们再把目光收回到我们的身边。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教育就是要让男孩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因此,父母应该坚持对男孩进行礼仪教育,并不断强化他们言行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谦恭礼让,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让孩子知道道歉不可怕

阿仁的父亲马尼拉勒是圣雄甘地的次子,他很注意家教的方法。阿仁16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开车送父亲马尼拉勒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开会。到达开会地点后,阿仁与父亲约好碰头的时间和地点,便把车子交给车厂检修,自己则跑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情节很吸引人,等影片结束,阿仁才发现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便赶紧取了车子开到与父亲约定的地点。这时,马尼拉勒早已等候在那里。阿仁怕父亲责怪,便撒谎说是修车耽误了时间。谁知马尼拉勒已同车厂通了电话,阿仁的谎言当即被戳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马尼拉勒并没有责备阿仁,而是说:“今天你缺乏讲真话的勇气,这是我平时管教无方,我决定走路回去好好反省。”

此时,天已经黑了。马尼拉勒默默地走在泥泞的乡间公路上,阿仁只好开着车子慢慢地跟在父亲身后,用车灯为父亲照路。他们就这样在路上走了整整6个小时。望着父亲艰难行进的背影,阿仁十分后悔,他决心以后再也不说谎了。

如果马尼拉勒当时只是简单地把阿仁责骂一顿,阿仁很可能会想,下次撒谎的理由要更高明点,别再出纰漏。而马尼拉勒采用这种自责的方式,却让阿仁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通常认为,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当孩子出现说瞎话、说谎话的现象时,大多数父母都会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决不会轻易罢休。父母经常会这样想——小小年纪就骗人,长大了还怎么得了!在气愤痛心之余,不知道细心些的父母有没有发现,孩子的谎言总是很容易不攻自破,而他们圆谎的技巧也只是一遍遍的重复。可见,他们是一群并不高明的说谎者,谎言中更多地带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事实上,孩子说谎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说谎是孩子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正常表现,包括记忆出现偏差,把现实和想象混淆等。第二类说谎则是他们为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他人、隐瞒事实,比如孩子自己摔坏了玩具汽车却说是别人干的。

第一类说谎:通常发生在四五岁以前。

这与孩子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四五岁之前,孩子还不懂得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记住一些东西,能回忆起来的只是一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个别对象。假如父母想问他们一些细微、具体的东西,孩子一般都会一脸茫然地说“不知道”或者表示沉默。其次,他们记忆的正确性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回忆的时候常常出现脱节、遗漏和颠倒顺序等现象。孩子的记忆还比较易受暗示或者歪曲事实,尤其当情绪处于异常活跃、兴奋状态时,他们习惯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混淆起来。由于无法分辨两者之间的界限,孩子通常擅自改变记忆的内容,导致记忆失真。比如小兵告诉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吃了四碗饭。”实际上他只吃了两碗。但为了表示吃了很多,他就随意夸大了。另一个说谎的原因是孩子的想像力过于丰富,使得他们对事实和虚构分不清楚,经常会用一些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想象的事情当成亲身经历过的事陈述。比如,欢欢跟叔叔去看精彩的马戏表演,迷上了一头大象,回家后就告诉没有去现场的父亲,他是如何到幕后与大象玩耍的,讲得有鼻子有眼的。父亲很疑惑就打电话向叔叔询问,才知道一切全都是欢欢凭空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太想和大象玩了,又没办法做到,只能在脑海里想想,用嘴吹上一吹,以此过过瘾。

第二类说谎:通常发生在四五岁以后。

如果说第一类说谎不过是孩子的“无心之失”,那么第二类说谎的孩子就是“明目张胆”了。他们确实在骗人,目的是为了逃避他们不希望面对的后果,前提是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互动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了解若是说了真话,父母会有哪些反应,自己又会落到什么样的处境。举个例子,小明碰倒了杯子,他猜测倘若承认杯子是自己打碎的,肯定会受到父母的一顿责骂;相反不说实话就可能“逃过一劫”,于是他决定编个谎话,就说是风把杯子刮倒的,结果他果然这样做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自我保护。除了逃避身体的惩罚或物品、机会的被剥夺之外,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尊,从而形成了自我防卫性反应——说谎。比如游戏输给了别人,军军心里非常生气和难过,但是却压抑住真实的情绪,回答老师说“我很高兴”。军军说谎的行为包括了两种自我防卫机制:一种是“否定”,即否定事实,明明不开心却说开心;另一种是“反向”,也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军军低着头、红着脸轻轻说“我很高兴”,他真实的感受当然逃不过成人的眼睛。孩子说谎除了肤浅之外,还带有片面、短视等特点,就像小明只预测到了“打碎杯子”的后果,没有进一步想到父母知道他“说谎骗人”的后果。

孩子假借托词来掩饰真相,直接原因是他们认为说真话的后果“很严重”。也许父母知道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的事情,并不会严厉地斥责,最多只是埋怨几句。显然孩子对他人的反应往往有点过于敏感和夸张,因而出现自我防卫过度的表现。另一方面,假如父母曾说过“不准打破东西,否则星期天别想出去玩!”之类的话,孩子当然会想方设法、机关算尽地欺骗父母、逃避责任,以免被剥夺来之不易的玩的机会。因此,人际沟通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最好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讨论问题。在互动交流中,孩子才能消除对父母权威的某些误解,正确理解社会规范,学会合理地判断别人的反应。

此外,父母要调整自己不当的言行举止。尽量避免说一些带有威胁性的话。即使成人很多时候只是说说而已,孩子也极有可能当真。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也要公正合理地对待与处理,不要动不动就实施严厉的管教。口头的恐吓和曾受到惩罚的经验都会加剧孩子对犯错误的恐惧,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自我防卫反应。值得一提的是,当父母知道孩子说谎骗人之后,务必要尽快冷静下来。别急着给孩子定罪,先洞悉孩子说谎那一刻的心理,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态度寻找原因。通过谈心开导,既要解开孩子的心结,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说谎行为并非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记得告诉孩子:在父母心目中,诚实的品质和勇于承担的精神比他们所犯的过错及其后果重要得多。

不管孩子属于哪一类说谎行为,父母都不可以对此熟视无睹。毕竟当说谎成为一种习惯之后,真的可能发展为严重的道德或行为问题,这点父母一定要警惕。

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窗户,人家索赔12.5美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中应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妈妈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孩子自己做,对应当自己做的事必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领和范围,在不同的年龄给他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不能总是替孩子承担责任。

2.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应让孩子明白,光做好自己的事还很不够,因为还是家庭的一员、是集体的一员,当然有责任协助做一些家里的事、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对集体尽责,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尽责。

3.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家长们应努力要求自己做有责任感的好家长、好公民,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办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让孩子记得说“谢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刚搬来的小男孩去隔壁串门,邻居捧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巧克力时,小男孩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当小男孩明白这是送给她的,小男孩并没表示出应有的欣喜,也未伸出双手来接,只是犹豫地摇了摇头说:“叔叔,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尽管小男孩嘴里这样说,可他的眼神分明告诉别人他非常想得到这份礼物。于是邻居开导他:“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坏人?”小男孩肯定地摇了摇头。“既然这样,你就收下吧,你妈妈不会怪你的。”小男孩终于把巧克力装进兜里,一蹦一跳地唱着歌走了。

谁料过了不一会儿,小男孩又站在了邻居的门外,红着眼睛怯生生地说:“叔叔,妈妈说了,谁的东西也不能要,妈妈让我把巧克力还给你。”说着,他把装有巧克力的塑料袋递到邻居的手上,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诚然,品质高贵的人必须拥有自尊,拒绝施舍、拒绝贪婪,年轻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不伸手索取、不随便接受馈赠的好品德,是完全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况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物欲不断膨胀、欺骗与奸诈日益增多的今天,增强孩子的自立自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爱的阳光,需要亲情、关爱和帮助。只有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孩子的笑容才更灿烂,才会对明天有美好的憧憬;只有在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氛围中,孩子才会由被爱学会爱别人,由被呵护学会呵护别人;只有接受他人帮助然后再去帮助别人,孩子才能逐步学会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步迈入成功的殿堂。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除了亲人以外,谁也不相信,对谁也不能有感情,一味拒绝他人,那么长此以往养成的所谓自尊与独立,必然包含更多的是淡漠与孤僻。有了这种封闭的心灵,很难想象孩子将来如何经历风吹雨打,如何在五光十色的社会中立足与生存。就像前面这件事,如果父母教男孩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好意然后再说声“谢谢”,岂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孩子本来就是爱的结晶,而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爱的滋润与熏陶。年轻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教会孩子如何接受爱,然后才能进一步领悟爱、鉴别爱、回报爱。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别忘了给孩子一个说“谢谢”的机会。

生活中常见到一些孩子毫无规矩、十分任性,个别的言谈举止甚至令人生厌。如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小朋友随意欺侮、说话粗俗蛮横等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呢?专家们建议家长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1.要和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许多家长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时候,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吃了!”“看看你身上的土,以后再这样就不准你进家门!”有的父母一时气愤还会出言不逊——“懒鬼”、“笨猪”……殊不知,这种不讲道理的强制性管理,往往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得到事与愿违的后果。

正确的做法是,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首先要心平气和地耐心地与他讲明道理。孩子都喜欢听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可以将自己儿时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孩子“听话的前提是要让孩子完全信任你,这种信任来自开诚布公的交流”。两代人在如何培养行为美方面取得一致意见,便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2.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原则。可以先给孩子在行为举止方面确定一些简单的目标和准则,并在实践中,让孩子体会到哪些行为将受到劝阻,哪些行为会获得鼓励。比如当看到孩子主动收拾玩具时,应该及时地称赞或报以满意的微笑。当然,鼓励要以精神奖赏为主,如果动辄给予物质奖赏,便难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了。

当孩子出现举止不规范的行为时,不可性急,要慢慢地予以纠正。如孩子同小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争执,甚至打了对方,此时家长要就事论事地指出错误所在,说明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受别人的欢迎和尊重。但切忌“新账老账一起算”,应将问题和孩子本身分开,绝不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此外,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对孩子来说,这种“纠正”很容易被遗忘,只有不断提醒和教育,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不能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为孩子创造少犯“错误”的环境,以便减轻孩子心理负担。如,若要避免他无意中碰坏贵重物品,就不应将这些东西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又如,有的孩子愿意和甲玩而不愿意和乙玩,这本来是孩子的事情,作为父母最好不要干涉,否则便会酿成孩子心理压抑和失衡。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行为美的孩子,与其说是家长“教”出来的,莫如说是家长“带”出来的。为人父母者本身的良好素质和良好行为,显然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