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的发展有大量不确定因素。我们的孩子将要面临的将是大量不确定的事物,不确定的形势和不确定的环境,尤其是不确定的竞争环境和他的事业发展前途。因此,让孩子掌握一些知识和能力,他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1节让男孩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的确,会学习的孩子才是有潜力的孩子。人的能力有很多,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不一而足。孩子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他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知识的成效,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
★和孩子一块儿学习
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快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希望有一个伙伴,如果家长和孩子做伙伴,孩子开心家长也会找回童年的记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孩子的言行和爱好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在一个书的环境里,在大自然中,你会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确实,现在的一些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养家糊口的辛苦,指责孩子泡网吧不学习,一古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社会,而家长自己沉醉在无聊的应酬和消遣里,把学习丢了,缺失了再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光是学生时代的事,也不局限于你的专业领域。为父母者,更应该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学习什么?孩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了解国内外大事,跟得上时代步伐,能够和他们一起进步。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很多家长却不能够持之以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自古就崇尚教育,中国人以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而闻名世界,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我们的许多家长却走偏了路。一些人以为给孩子找个名校,或是一掷千金,让孩子少小离家远赴海外当小留学生,就是对他们教育的大投入,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这种把教育的责任推出去的做法却铸成了很多的错误和悲剧。
怎么学习?孩子也给出了答案:和他们一起学习。我们发现,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在意家长的收入,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力量,这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希望。面对这些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家长们应该幡然警醒了,在浮躁和迷失中静下心来,关上电视、撤掉麻将,在温暖的灯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把你们的爱镶上知识的金边,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调查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善于动脑筋。因此,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父母首先应加强自我学习,并积极投入与孩子一同的智力活动中去。
所以,父母可以这样做:
1.读书、看报。读书、看报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传递信息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读书过程中养成划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会喜欢上读书、看报。
2.小型家庭智力竞赛。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这项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背景。
3.家庭辩论活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问题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样,就此开展辩论活动,各抒己见,也是项不错的活动。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平都会提高,还能矫正有些父母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4.智力型家务劳动。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样才能擦干净?等等。在家务劳动中引导家人开动脑筋,大脑必然得到锻炼。
5.向孩子请教。父母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比如,孩子的英语学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请教请教孩子,这样更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孩子就会很自觉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难道不比听写、默写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吗?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动力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易拉罐玩,声响很大,吵得老人休息不好。
于是,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在这里玩,给我带来了欢乐。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继续踢易拉罐。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0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起来,“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很快散了。
后来,那些孩子再也没来。
这个故事在问:你究竟是为谁而“玩”?现在要问问你究竟是在为啥而学,你清楚吗?
一个人是否积极学习,为什么学习,乐意学什么,学得怎么样,都跟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关系。
动机是学习不断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有了强烈的动机,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条件,都能集中注意力,学好每一门功课。动机和学习是辩证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当你缺乏学习的动机时,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认为学习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而如果你怀着明确的动机去学习,就会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动机和勤奋。用公式表示即是学习成绩=智力×动机×勤奋。在许多情况下,动机对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动机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呢?
1. 学习动机引发学习行为。众所周知,求知欲望是学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当求知需要处于静止状态时,它还不能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只有当求知需要活跃起来,成为动机时,才能引发学习行为。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虽有补充食物的需要,但是如果没有觅食的动机,仍不会有觅食的行为。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让猿猴解决用竹竿取食物的问题。当猿猴挨饿不到6小时时,它用竹竿取食物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常常因为其他干扰而中断动作,不能获得成功;而当猿猴真正感到饿了的时候,由于内驱力的推动作用,它在用竹竿获取食物时注意力集中,行为灵活,从而迅速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给出的启示是:任何学习行为都是由学习动机直接引发的。
2. 学习动机可调节学习的强度。动机对学习强度的调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动机强烈时,学习强度大,热情高、干劲足。动机不强时,学习强度就小,情绪低落,自暴自弃。第二,学习目标一经确定,学习动机便成为支配学习行为的力量。只要目标不改变,动机始终都维护着学习行为的顺利进行。第三,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目标对自己失去意义时,其学习动机便消失,这时,其学习行为也将立即终止。
3. 学习动机指引学习活动朝着一定方向进行。学习动机不仅引发学习行为,它还指导行为的方向。譬如,某一人继续追逐儿时就有的当作家的理想,那他的活动就朝着这一方向进行。他将阅读大量中外著作,研究其写作方法与技巧;一般人看电影、电视只作娱乐,而他却在研究其题材布局、语言运用以及形象塑造等;他还经常练笔、投稿,等等。总之,他的一切活动都沿着作家之路进行。
学习行为对动机也有它的反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即是说持续的学习可以强化动机,也就是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关。比如,上例中立志当作家的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练笔的小作发表,受到好评,那就会加强他继续作家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但如果屡遭退稿,那么他可能就会觉得当作家只能是个白日梦,从而放弃。
好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动机在目标的指引和对自己的认识下变得明确而强烈,同时,好学生还依靠学习情况不断地反馈刺激学习动机,让自己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激起上进心,及时改正学习中的错误。
★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
有一位古人,自幼丧父,母又改嫁,生活很贫困。但他却心怀大志,毫不气馁。十几岁时,他住在寺庙内,昼夜苦读。每天,他煮一锅粥,凝冻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几块咸菜吃。他常常学到深夜,困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苦读。
当地一位官员得知他一心埋头读书,每天只吃两顿稀粥的事,就让人给他送去美味食品,可是这些东西他碰也没有碰,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腐烂了。送食物给他的人问他为啥不吃?他回答说:“不是我不感激你们的好意,因为我吃粥已经很久,习惯了。现在突然享受这么好的东西,以后我还能吃得下稀饭吗?”后来他连两顿稀饭都吃不上,就一天只吃一顿。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日夜苦学,实在困极了,就和衣在桌上打个盹。在外求学的5年里他从没有舒舒服服地上床睡过觉。
这个人就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堪称勤奋学习的典范!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问家无不把勤奋作为重要的经验之一,而且他们也都是勤奋学习的典范。中国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几十年一直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艺和治国本领,连衰老都没有觉察到。孔子有名的学生颜回也以老师为榜样勤奋学习,他身居陋室,生活清苦,但却一心发奋读书。
可见,艰苦奋斗和勤奋好学是事业成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也是勤奋好学、意志顽强的人。纵观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和大学问家,大多出身贫苦,即使不是出身贫苦的人,也是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的。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要想学习到真本领,非勤奋努力不行。让父母问问抱怨学习太苦太累的孩子,为了学习,他牺牲过睡眠吗,牺牲过美食吗,牺牲过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吗?
勤奋和努力,这也就是学习不好的男孩和好学生的差距!
学习是做学问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它更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反复磨炼的过程。是个人脑力劳动的过程,也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去领会、阅读各种书本知识或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各种有用知识,发展个人能力和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
可见,学习本身是多么艰难、曲折和复杂啊!难怪很多学问家都把学习知识比喻为攀登高峰,实际上它比攀登高峰还要艰难得多!而学习又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脑力劳动,别人是不能代劳的,就像吃饭也不能由别人代替一样。只有自己付出血汗,坚持不懈、顽强不屈地战胜各种困难,善用学习方法,才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没有勇气和毅力,没有热忱和勤奋,想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勤奋也是由学习的特点所要求、所必需的。
天道酬勤,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欧阳修《卖油翁》里老翁道出的“无他,唯手熟尔”正是给勤奋的最好注解。
中国著名文艺家夏衍说:“假如有人问:治学有没有诀窍?那么我想,勤和恒就是最基本的诀窍。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这是中国的古话。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由此,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也成了一句“无他,唯勤奋而已”!
★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
有一种表,可以自动上弦、计时。
不用人工上弦就能自动计时,它有什么特殊的构造吗?原来这种表本身带有自动装置,组装有叫“转子”的旋转部件,手腕一摆动,“转子”就旋转,从而就上了弦,手表就会自动走起来。所以不需要人工上弦。
好学生就装了这种“自动装置”。他们不用别人督促,高举着“我要学”的旗帜,奋斗在课堂上和课堂外,主动地去学习。
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去做,也没有必要总是让别人提醒。就像一个人“学走路”。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学会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这些,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中,老师、家长或者同学可能会帮助你解决某一困惑,但真正的帮助是让你“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人的依附”。
怎样去主动学习,其实很简单。
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能有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新的问题出现后,有的人常以“没学过”、“不会做”、“等老师讲”为由拒绝尝试,这样就丧失了一次独立学习的机会,而有的人敢于尝试,把克服困难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不懂就去查资料、请教专家,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拿下这个难题,这就叫主动学习。
学习并不是无条件坐在书桌前就能学好的,也不是在别人的指使下勉强学习就能产生兴趣的。不能依靠别人的唠叨,学习时被人催促学习,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听家长的劝告和要求,不想做老师布置的功课。只有自动自发地学习,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荣获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查尔斯·汤斯曾说:是童年积极观察和寻找的经历引发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童年的他,深受父亲的鼓励,经常针对百科全书上的问题自己去查。童年的他,很喜欢做游戏、猜谜,还常常到野外找一些不知名的东西,并且总想发现新的东西。一次,他发现了一种鱼,并寄给了博物馆,得到了博物馆的肯定。从此以后,查尔斯·汤斯更加喜欢自己主动学习和探索了。他最终致力于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发现。
学习的主动性是影响一个人学习质量的关键。积极地自主学习是人一生永远需要的一种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踏实
从前,某地有个大富翁,什么知识都没有。一天,他来到邻近一户富人家里,见一座三层高的楼房,高大雄壮、宽敞疏朗,心中十分羡慕。他想:“我祖辈留给我的钱财不少,怎么不拿来也造一座高楼呢?”他喊来木匠:“他家里的楼房是你盖的吗?”木匠答是。他便雇了这个木匠,让他马上找人开工,盖一座更华丽的三层楼房。
几天后,富翁得意地带着他的家人去看楼房,却看到木匠在一层砖一层砖地垒墙造屋,心中很不明白木匠在干什么,就问:“你垒墙有什么用啊?”木匠回答:“盖三层楼呀!”富翁又说:“我不要下面的两层,只给我盖最上面的一层房子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