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性的优点大全集
18631000000016

第16章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2)

其次可以主动释放愤怒情绪,将心中的愤懑、不平向人倾诉,从亲朋好友处得到规劝和安慰,可以缓解怒气。还可以在工作、学习中向使自己愤怒的人说明自己的不满,说出自己的意见,使矛盾得以调和,不满得以消除。

另外,易怒的人还可以尽量避免接触使自己发怒的环境,减少愤怒情绪,或者在即将发怒时通过转移注意力而减轻愤怒,尽快离开当时的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使愤怒情绪消退。发怒时可以看电影、逛公园、听音乐、散步,使注意力转向其他与愤怒无关的活动中,新的活动内容激发新的情绪,可使愤怒的程度降低。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愤怒:

1.正面行动

愤怒提醒了我们,世事并非都如人所愿。不满是一件极富正面意义的事,少了它,人们就只会接受现状,而不会为了迈向自己的目标,采取任何行动。举例来说,如果20世纪初的女性未曾因自己被掠夺公权而感到愤怒,那么她们也就不会为了投票权而抗争了。

2.纾解压力

表达愤怒可以缓解压力,否则压抑的情绪可能会导致焦虑,甚至疾病,这些症状均可借由愤怒的宣泄得到疏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将愤怒直接发泄在生气的对象身上。

3.更为开诚布公

愤怒可以使得双方关系更开诚布公,进而互相信赖。如果你知道某人愿意和你谈谈最为棘手的核心,而非只是将其含糊带过,假装好像不存在似的,那么一股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4.情感疏通

倘若我们在情绪产生时,能够确实触及自己真正的感受(包括愤怒在内),并加以适当处理,那么我们则不太可能将那些未表达或封闭的情绪囤积起来,以避免巨大的内在压力或严重的沟通不良。

5.实现目标

不容忽略的是,存在愤怒情绪中的能量,同样是一股实现目标的动力。如果运用得当,它将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自信、坚定的人,能够恰切地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并且得到自己生命中梦寐以求的事物。但请务必谨慎处理。

所以,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第二条规则就是:

把愤怒掌控在自己手中。

战胜悲伤,保持阳光心态

你为什么总是失败?无数次的失败将你推入黑暗的世界,享受不到成功的阳光,你想过没有,是谁挡住了你的阳光?

每一种心态都是每个人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在如铁般的现实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和挫折:因为高考落榜而精神萎靡,或是因为失恋而痛苦忧伤,因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丧失斗志?这些心理多半是人们意志薄弱、心态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而这些异常的心理和悲观的心态往往导致痛苦的人生,往往影响对环境的正确看法。悲观者实际上是以自己悲观消极的想法看待客观世界,在悲观者心目中,现实是或多或少被丑化了的。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未来和生活,常常持有一种悲观的迷茫心理。对自己的过去,不管有无成败,不管有无辉煌,都一概加以否定,心理上充满了自责与痛苦,嘴上有说不完的遗憾;对未来缺乏信心,一片迷茫,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事都干不好,认知上否定自己的优势与能力,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

戴高乐曾经说过:“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他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有时,我们需要把困难当成机遇。

你自己努力过吗?你愿意发挥你的能力吗?对于你所遭遇的困难,你愿意努力去尝试,而且不止一次地尝试吗?只试一次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多次尝试。那样你会发现自己心中蕴藏着巨大能量。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未能竭尽所能去尝试,而这些努力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仔细查看列出的失败清单,看看过去你是否已竭尽所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试试克服困难的第二个重要步骤,这就是学会真正思考,认真积极地思考。我确信积极思维的力量是惊人的,任何失败均能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你能以积极思维来解决任何问题。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在报上看到应征启事,正好是适合他的工作。第二天早上,当他准时前往应征地点时,发现应征队伍已排了20个男孩。

如果换成另一个意志薄弱、不太聪明的男孩,可能会因为如此而打退堂鼓。

但是这个小伙子却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应动脑筋,他不往消极面思考,而是认真用脑子去想,看看是否有法子解决。于是,一个绝妙方法便产生了!

他拿出一张纸,写了几行字,然后走出行列,并要求后面的男孩为他保留位子。他走到负责招聘的女秘书面前,很有礼貌地说:“小姐,请你把这张便条交给老板,这件事很重要。谢谢你!”

这位秘书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看起来神情愉悦,文质彬彬。如果是别人,她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这个男孩不一样,他有一股强有力的吸引力,令人难以忘记。所以,她将这张纸条交给了老板。

老板打开纸条,看后笑笑交还给秘书;她也把上面的字看了一遍,同样笑了起来,上面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是排在第21号的男孩。请不要在见我之前做出任何决定。”

你想他得到这份工作了吗?你认为呢?像他这样会思考的男孩无论到什么方一定会有所作为。虽然他年纪很轻,但是他知道认真思考。他已经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核心,然后全力解决它,并尽力做好。实际上,你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当你遇到问题时,一旦认真进行思考,便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

要想克服失败的思维方式,学会积极思考非常关键。人必须调整心态,直到否定思维转变成肯定思维为止。

让每天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则一天里所有的事都会变好。

你要想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请记住第三条:

战胜悲伤,保持积极心态。

了解并喜欢自己

史迈利·布兰敦在一本书中写道:“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布兰敦医师讲得很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但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不是的。这应该是意味着“自我接受”一种清醒的、实际的自我接受,并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个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写道:“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成熟的人不会在晚间躺在床上比较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他可能有时会批评自己的表现,或觉察到自己的过错,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对的,他仍愿意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不是自悔自叹。

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适度地忍耐别人一样。他不会因自己的一些弱点而感到活得很痛苦。

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是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贾西教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名教师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今日,全美国医院里的病床,有半数以上是被情绪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所占据。据报道,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下去。

我并不想在此处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我只是认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处处都使我们的灵魂容易生病。我还坚信,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宗教信念,更是人们精神迷乱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学的教授怀特在《进步:性格自然成长的分析》中谈起了目前社会很流行的一种观念:人应该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怀特反驳说:“这种观念认为一个人的理想状态就是能成功地压抑自己以适应狭窄的生活方程式,而不问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人失去个性、目标和方向,影响了人创造与发展的潜能。”

我非常赞同怀特博士的观点。很少人有勇气特立独行或直面真实处境。我们在行动之前就被社会文化和经济观念限制住了。从吃饭、穿着到生活方式和观念,我们和邻居如此相似。一旦我们某个不一样的行为与这种环境相异时,我们就会变得精神紧张或神经过敏,甚至于厌恶自己。

我认识的一个女性嫁给了一个野心勃勃、很有进取心、独断专行的政治家,于是,夫妇两人的社交圈——就是所谓的名流圈子,里面横竖着以社会地位和金钱数量来权衡人的标准。这位女性温柔贤淑,有谦虚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她的优点都被别人认为的缺点所取代。她越来越自卑,直到讨厌自己。

在我看来,这个女人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她无法适应环境,而在于她无法适应和接受自己,无法心平气和、快快乐乐地接受自己。她没有彻底明白一个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格而不可能按照别人的性格来行事。

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权衡自己。她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然后自信地生活,并且善于和自己相处,消除厌恶自己的情绪。

夸大自己错误的程度和范围是讨厌自己的人经常做的事情之一,适当的自我批评是好事,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但是演变为一种强迫性的观念时,就会使我们变得瘫痪,不能聚集力量做积极正面的事。

班上有一位女学员,她在班上说:“我总是感到胆怯和自卑。别人好像都很沉着、自信。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感到泄气,于是就无法自如地说话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的缺点,而在于你有多少优点。

决定一件艺术品和一个人的最终因素不是缺点。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历史和地理的基本常识的错误,狄更斯则尽力在小说中渲染伤感的气氛。但是谁计较呢?缺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流的文学大师,因为优点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会感到对方缺点的存在,但是我们喜欢和他们交往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身上的优点。

自我完善的实现依赖于对优点的发挥,取长补短,而不是整天惦记着自己的缺点。

对以前和当前错误的过分计较会导致一个人的罪恶感和自卑感快速滋长,不用很久,我们就不再尊重自己,习惯性地对自己痛打五十大板。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以前的事情沉到水底,然后游到水面上来重新呼吸新鲜的空气。

要学会喜欢和接受自己,首先必须挖掘自己的对缺点的包容之心。包容不代表我们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然后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明白人无完人。对别人求全责备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则是一种极端的苛求。

我认识的一个女人是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她要求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疏漏。但在别人眼里,她是个失败的人。一个简单的报告她需要折腾几个小时,耽误了自己和别人的时间;一篇主题演讲她什么都要涉及和讲解,结果让听众百无聊赖。她绝不接待临时到访的客人,因为她没有任何准备。她绞尽脑汁追求完美,事实上,她的确做到了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完美,但直接的代价是毁掉了生活中的理解、自然和乐趣。其实,她所追求的完美并非完美本身,她是想超越别人,因为她不想自己在优点方面和别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她总想鹤立鸡群。所以,她做事并不是出于发挥自己已有的才能,她并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欢乐,只是为了超过别人,让自己在高高的完美的架子上昂起头。

人无完人,强迫性的对完美的追求一旦不成功,这个人就会变得讨厌,甚至憎恨自己。

人不能时时刻刻都处在特别认真的状态中,学着喜欢自己的前提之一,就是能偶尔放慢行进的脚步欣赏自己。

马里兰州的精神病协会董事巴缔梅尔说:“过去的人习惯在睡觉之前回想一下当天的活动,做一下反省。现在的人好像已经很少用了,实际上,这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办法。”

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在一起。哈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皱的池水一样,无法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独处能使我们发现内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参照的对象,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马萝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曾说过:“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相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的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发现其美。”

独处能使我们更客观地透视自己的生命。《圣经》的诗篇里有一句忠言:“要安静,便可知道我就是神。”这话至今仍是忠言。独处的确对我们的灵魂十分有益处,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帮助一样。

假如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则无疑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如果你想让自己远离情绪化的泥潭,请记住第四条规则:

了解并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