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主面前,为臣者最终还要靠本事说话——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你想到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解决了,你对于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君主来说就是一块天下至宝,他不信任你才怪。
李悝为相国时,魏文侯准备对魏国进行全面改革。魏文侯问李悝:“我一心想使国家很快富强起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总觉得收效不大,您认为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李悝回答道:“国家富强的路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做的还是发展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要让百姓吃饱,国家有余粮,就必须想法多打粮食。”魏文侯又问道:“我正为这事焦急。如今人口增加了不少,可土地却没有增加,如何满足人们的衣食,如何提高产量,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李悝没有立即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谈起了自己微服私访的事:“从国君您任命我当相国以来,我尽忠职守。为了了解民情,找到国家富强之法,我常常到民间私访,和百姓一起种地、一起耕田,听到不少议论。有的说徭役太重太急,弄得老百姓没有时间生产,有的说赋税太多,丰年都难维持温饱,更不用说荒年了。他们要求适当减轻徭役赋税,以便让他们有时间生产,能勉强维持生活。国君您看,他们要求不多,可我们却很少为他们着想。”停顿了一会儿,李悝转入正题,他为魏文侯算了笔账,他说:“魏国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等以外,可耕种的土地有六百多万亩。如果给种田人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乐于耕种,把时间和精力投到土地上,精耕细作,每亩地至少可以增收三斗粮食,全国一季就可增产一百八十万石。相反,如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每亩就不止减产三斗。就是以这个数字计算,全国每季就要少收一百八十万石。一正一反,相差三百六十万石,更不用说徭役太重违误农时导致的减产了。”魏文侯听了连连点头。
李悝最后说道:“要使土地多产粮食,使国家富裕也并非难事,办法就是尽地力之效。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鼓励农民勤劳耕作,适当减轻徭役和赋税,给他们合适的利益,鼓励他们在原有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再让他们开垦荒地,田间道旁的土地也利用起来,这样,土地的耕种面积还会扩大,增产粮食自然不在话下。其二,综合利用。鉴于我国粮食作物比较单一和歉收、缺粮的形势,我认为,一方面应引导农民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选择不同的作物,将麦子、豆子、谷子等兼种、套种,充分利用地力;另外,能种瓜的种瓜,会栽桑的种桑,善植麻的种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魏文侯越听越有理,深表嘉许,果断决定让李悝全权负责国内的农业经济改革。李悝不负重托,立即着手起草文告,颁布国内各地,实行农业改革。为了增强改革实效,李悝经常亲率官员驱车奔行于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几年下来,国内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农民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国库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在改革过程中,李悝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粮食价格对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很大影响。粮食多了,粮价太低,使农民的积极性逐渐消失。用粮的也不爱惜粮食,粮食产量又下降了。遇到荒年、饥年,粮价昂贵,一般百姓买不起,没有粮食吃,只得四处流浪。于是,李悝又奏请魏文侯,实行“平籴法”,即把丰年和饥年各分三等:丰年分大熟、中熟、小熟;饥年分大饥、中饥、小饥。按照年成好坏,确定应纳税额和农民自留粮的数额,然后由国家平价收购。到荒年饥年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这样,好年景粮食大丰收,也不会再出现粮贱伤农的情况;遇到水旱灾荒的年头,也不致粮价昂贵,百姓买不起粮食。由于国家平价收购卖出,市场上粮价一直稳定,百姓不饥不寒,生活安定,国家赋税收入也有了相应保证。
在李悝的操持下,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效”和“平籴法”长达十年之久,魏国人民果然日益富裕。老百姓纷纷称赞魏文侯用人有方,称李悝是位好“管家”。
在实行经济改革的同时,李悝为了招徕四方人才,又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针对世袭禄位制度的种种弊端,李悝干脆废除了这种制度,推行“食有劳、禄有力、使有能、赏必行、罪必当”等一系列措施,按功劳大小、对国家贡献多少授予职位和爵禄。具体规定: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都可以在朝廷做官,领到应得的俸禄;不论什么人,一律按照功劳大小安排职务;官员各司其职,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不准徇私;凡无功而又作威作福者,即使是贵族也必须取消其爵位和俸禄。由于执行了公允、平等和奖惩分明的原则,李悝的政治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提高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和人员素质,还极大地吸纳了各方人才,调动了举国上下励精图治的积极性。
李悝并不就此止步,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维护改革成果,又在法律领域大展拳脚。李悝根据魏国的具体情况,参照以往的律令,吸收了各国法令中可取的部分,制定了一部新法典,即《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部分。头两篇是《盗法》和《贼法》,分别对“盗”、“贼”的含义作了具体规定;《囚法》和《捕法》具体规定了惩治“盗”、“贼”的各种办法;《杂法》是关于盗取兵符、官印以及贪污等违法行为的惩治规定;《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诸项规定。这部法典颁布实施后,对维护国家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后来。这部《法经》被李悝的学生商鞅带到秦国,对秦国变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这部法典充分反映和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而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法典蓝本。
李悝深知,一个国家要富强,在各国中生存发展甚至称霸,仅发展经济、改良政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眼见魏国军力不强、将士素质不高,李悝想进行改革,但自己在这方面并不在行,怎么办呢?李悝忽然眼睛一亮,何不请吴起帮忙呢?这位卫国出生的年轻人有雄才大略,尤其擅长打仗。记得当年吴起来魏国时,自己还曾助他一臂之力。当时,魏文侯问自己吴起如何,自己极力推荐道:“吴起这个人虽然贪名好色,但在用兵方面,即使大军事家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遂用他为大将,派他攻打秦国。吴起不负重望,很快就攻下了五座城市。由于战功卓著,吴起后来又经翟璜推荐担任了西河太守。想到这里,李悝不禁笑了。于是,李悝派人找来吴起,共商军事改革的大事。在吴起的帮助下,李悝的军事改革又在魏国拉开了帷幕。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病逝。太子即位,是为魏武侯,继续以李悝为相国,59岁的李悝不顾年迈,继续辅佐魏武侯,由于操劳过度,于公元前395年病逝,终年60岁。
李悝胸怀济世之才,得遇明君——魏文侯是他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由于李悝谦虚大度,善于团结同僚,减小了变法的阻力,使得变法得以顺利进行。但改革有序,先经济而后政治、军事的正确原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李悝的改革卓有成效,大大提高了魏国国力,终其一生、他都受到两代魏君的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