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使用不应人为地设置诸多条条框框,比如出身、学历、籍贯等。实际上,许多人才可能过不了那些条条框框的关,但确实身具异才。框框一多,人才脱颖而出的路子便被堵塞了。
中国历史上许多明相在选拔人才时,能够不拘资历地位,不计亲疏远近,任官使能,选贤举才。
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十分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传统的“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管仲主张按“德”、“功”、“能”三条基本标准选拔人才,尤其强调要“察能授官,班禄赐予”,“其绩多者其食多,其绩寡者其食寡,无绩者不食”,认为这是“使民之机”,是用人的关键。为了遴选天下的英才贤士,管仲创设了“三选制”:首先要求各乡把那些有才德武功的人士推选给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再对乡选人士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考核,择其优异者上荐给国君;最后由国君亲自审核使用。这是古代用人问题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制度以德、功、能为标准,量能以授官,注重从社会的基层而不是从显贵势族中选用人才,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垄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大批有实践才干、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脱颖而出,为国效力。如当时齐国的大司马宁戚,原本出身低下,曾是为商旅赶牛车的车夫,但由于他善长“垦草人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等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于是管仲将其破格擢用。其他的诸如大司理宾胥无、大谏官东郭牙、大行隰明、大司马王子城父等都是管仲不拘一格、量才任用的。正是由于推行了这种开明、务实的选用人才方针,才使得管仲在齐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才使得齐国日益强大起来。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称。东汉以来,选拔官吏的权力为豪强世族把持,用人只重门第、“德行”,不重视真才实学。曹操置东汉以来的选举标准于不顾,再三颁布求贤令,宣称要“不拘微贱”,“明扬仄陋,惟才是举”。要求有关官吏“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对那些即使不懂儒术的“文俗之吏”,甚至“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要大胆起用。在实践中,曹操也坚决贯彻“惟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曹操十分注意从基础或实际斗争中发现和提拔人才,特别是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荀彧,仅为小小县令,但他才智过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曹操大喜,说:“吾之子房也。”把荀彧比作汉高祖刘邦得到的谋臣张良,并立刻委任其为司马,参与军机要事。这年荀彧仅29岁。在曹操的统一战争中,荀彧果然不负所望,多次出奇谋,献良策,成为曹操信赖的良佐。还有许多文臣武将,诸如郭嘉、荀攸、杜袭、赵俨、满宠、贾诩、刘放、孙资、于进、乐进等,或出身贱微,或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发现并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曹操同时期的名相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不拘一格、人尽其才地选拔官吏,只要有真才实学,便委以重任。诸葛亮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西汉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权者能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而东汉后期之所以衰亡,是由于当权者排斥贤人,重用佞幸。因而,诸葛亮用人不重门第、地位,不拘资历、亲疏,而是任人惟贤、惟才。诸葛亮说:“柱以直木为竖,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异,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悌,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于君,朋党相谗。”对于上述隐埋在民间或基层的贤能之士,诸葛亮主张要尽量选拔录用。
诸葛亮在实践中也确实提拔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士。李严为太守时,其属下一小吏名为杨洪,为人刚直不阿,处世沉稳有方,曾因劝谏李严受到诸葛亮的注意。刘备与曹操争汉中,急书发兵,诸葛亮询问杨洪,杨洪果断地答道:“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诸葛亮认为杨洪的看法很有见地,而且具有清晰的战略头脑,可以委以一方重任。于是,诸葛亮先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以试其实际才能,结果“众事皆办”,政绩斐然,便予以正式任命。不久,诸葛亮又提拔杨洪为益州治中从事。
诸葛亮北伐前,曾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祎、向宠、郭攸之等人,以主持后方的军政事务。其中,蒋琬本是一州中负责文书缮写起草诸事的书佐,随刘备入蜀后被任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诸葛亮因游路经广都(今四川成都南),见蒋琬众事不理,又沉醉不醒,刘备大怒,欲杀之。诸葛亮见蒋琬不事逢迎,不同流俗,心中很是欣赏,便向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听了此番话,只好作罢,但免了蒋琬的官职。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治事,遂辟用蒋琬为丞相府东曹掾,后又升之为长史,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诸葛亮数年南征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致使诸葛亮高度推赞他“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并向后主保举蒋琬为自己的接班人。向宠,原来只不过是一小将,夷陵之战时,刘备大败于吴将陆逊,各部军队损失惨重,而向宠由于沉稳冷静,指挥得当。结果只有向宠的营垒完好无损,军队临危不乱。诸葛亮经过考察,认为向宠品德优良,办事公允,又通晓军事,可以委以重任,故封之为都亭侯,升为参军,北伐时,将后方的军务完全交付给向宠。
诸葛亮任人惟贤,使其文臣武将都能“尽其器能”,屡立功勋,为蜀汉政权奋斗一生。
“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唐高宗一语道中人才与治国安天下的关系。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有一批贤能的人才云集于周围。唐中期宰相刘晏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理财家,他之所以能指挥庞大的理财系统灵活自如,之所以使许多经济改革措施得以很好地付诸实施,除了他的决心大、能力强、措施得宜外,他的择能任贤、善用人才也是一重要因素。刘晏深知“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没有合适、有能力的人,事情是办不好的。因而,刘晏“通拥滞,任才能”,十分注意用人问题。刘晏任人,“必择通敏、精悍、廉耕之士而用之”,即通达事务、精明强干、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是他用人的德才标准。因而,为了做好工作,刘晏对属吏的挑选毫不马虎。但他在选拔人才时并不注重资历,而是大胆起用有才能的年轻人和低职小吏。史称刘晏“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才能者”,或“皆新进锐敏”、富有朝气的新秀。刘晏主管东南财政之初,曾利用“停天下摄官”、“独租庸得补署”的机会,选择了当时“能任繁剧事务、有才能干”的“补署为官,积数百人”。
北宋寇准在相位,一向举贤任能,破格用人,从不依次晋升臣僚。对此,许多同僚不满。一次又任用官员,其僚属拿着官吏名册,拟依次晋升。寇准却说:“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即宰相的职责就是提拔忠良贤才,罢黜奸邪不肖之徒,如按名册先后用人,一个小小的属吏即可办到,还要我宰相作什么。用人不拘一格是为臣者领导下属不可不用的一招,因为不拘一格所倡导的是一种奖励能人的用人精神,这必然激励下属的进取心,使自己主持的局面呈现欣欣向荣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