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18666800000017

第17章 不浪费一分钱(1)

让对方有赚头

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李嘉诚

李嘉诚曾说:

“有时你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

“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

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社会,以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太少。因此,金钱的多寡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能像李嘉诚这样完完全全清清白白地赚钱的,在商界中堪为楷模。

1996年2月6日,长实集团宣布集资53亿港元,这被舆论界看成是超人又有新行动的信号。李嘉诚的神话并未画上句号,他在内地数百亿投资,大都是长线项目。进入全面回报期后,超人还渴望一飞冲天。同时,香港回归后,李嘉诚及他的旗下公司,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这以前,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早已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有5 000港元。这5 000港元,还不及公司20世纪80年代的年薪。以80年代中期的水平,像长实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 000万港元上下。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 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诱饵钓大鱼。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的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跟随纷纷购入。

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支持,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股值大增。就这样,李嘉诚每欲想办成大事,总会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的持有股份所得的股息的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计有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价值。

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有李嘉诚一类的商界超人,才具备经商的智慧。一些人目光只会停留在眼前利益,只为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李嘉诚却正好相反,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

李嘉诚说:“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李嘉诚的意思是,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的,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于对方的利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把生意做断做绝。

照顾小股东利益

照顾小股东的利益,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容易失败。

——李嘉诚

从1984年起,李嘉诚进行过三次私有化。私有化是指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私有公司。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是“进取”。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淡出”。“淡出”也是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该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

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小股东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宣布将青洲英泥私有化。长实控有其446%股权,以20港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港元溢价13%,共涉资金1 123亿港元。

李嘉诚的第三次私有化,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青洲英泥那么风顺。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黄宣布将嘉宏私有化建议,以每股41港元价格将嘉宏收归私有,共涉资金118亿港元,被舆论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计划。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和黄当时拥有嘉宏6 528%股权,实际动用资金41亿便可完成收购。

舆论纷纷。李嘉诚解释,主要原因是嘉宏盈利能力有限及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并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价格收购,他会考虑出售。

证券界认为,市场投入40多亿资金,将会对1989年后香港股市的萧条带来刺激,有助于股市的复苏。

嘉宏资产估值在每股5~6港元的水平,和黄开价41港元,即折让一成多收购,显然是肥了大股东,而损了小股东。

李嘉诚解释嘉宏盈利前景有限,应该是事实。但在1991年4月10日嘉宏股东会议上,小股东质询:嘉宏1990年财政年度业绩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时,盈利状况甚佳,1 316亿港元的年盈利比上一年增幅达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造成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有益于嘉宏的发展。

小股东纷纷质疑,并表示反对,嘉宏私有化建议在一片鼓噪声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证券界认为:“流产的原因,是收购价偏低,收购方对嘉宏的评估与实际业绩的差异。和黄出价太低,远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价43元的水平。李嘉诚素来关注小股东的利益,而和黄的收购建议对小股东照顾不够,有失长实系的一贯作风。”

“大限”满后,1992年5月27日,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购价每股55港元,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32%,涉及资金5 838亿港元。李嘉诚当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于简化机构等。对和黄是否供股集资来筹措收购资金,李嘉诚不做表态。

在7月10日的嘉宏股东会议上,私有化建议以96.7%赞成票获得通过。这次私有化,和黄以每股55港元的价格收购小股东366股权,实际动用资金5 084亿港元。这次的收购价,比上一次的出价41港元提高了3662%,但比资产净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让。

收购之所以成功,是既保全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又顾及了小股东的利益。这次私有化,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

大家与小家

只要有合理回报,香港永远是我投资的首选之地。

——李嘉诚

把大家当成自己家的商人,是有道义之人。在华人财富巨人中,李嘉诚在这方面做得极为突出,他时时关心大家,资助大家,把自己对社会的关爱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在带头复苏香港经济方面,更是从大局考虑,值得称道。

李嘉诚1999年初在一个集团高层齐聚的内部活动上,形容香港是“家乡根基所在”,将继续以香港为“重要投资基地,谨慎选择优质项目积极拓展”。

李嘉诚对员工说:“如果大家想出一些对本集团、对香港都有利的业务,我会非常重视,并乐意详细研究。”

香港人素来以灵活和适应能力强见称,但环顾世界各国,在过去10多年竞争不断加强。

以美国为例,早以价廉物美为竞争目标,大部分国民的工作表现和从前相比,无论勤奋程度、认真和研究精神,都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更以高新科技加强各项生产的增值能力。

李嘉诚说,中国香港虽然也在不断进步,但高昂的生产成本,影响本身的竞争能力。以建筑成本为例,香港是亚美两洲中最高的,甚至比日本还高出两成。此外如货柜码头业务,经营成本也较其他亚洲国家高。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南亚国家由于货币贬值,竞争能力显著比香港增强,今后必须在产品增值方面加倍努力,才有突破的发展。

李嘉诚发表此番言论,不惜一石激起千层浪地引起政界与媒界的剧烈反应,目的在于改善香港的投资环境,增强香港的竞争能力。

1999年5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香港知名人士、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先生。

江主席对李嘉诚先生多年来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热心捐助内地教育、慈善事业表示赞赏,并称赞他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希望他继续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多做贡献。

在江主席会见后,李嘉诚立即表示,虽然香港经济第一季度表现不佳,但相信未来会有改善。预期香港经济下半年将有良好表现。

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实践对香港经济的良好预测,他于1999年5月23日对传媒表示,近期港人在内地子女居港权的问题不会影响他对香港的投资信心,他说:“只要有合理回报,香港永远是他投资的首选之地。”

钱要赚原则也要讲

钱要赚,但原则也要讲。

——李嘉诚

李嘉诚念念不忘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一方商业天地。终于,他再次辞别塑胶公司的老板。

老板几年与李嘉诚的相处,深深了解李嘉诚终究不是池中之物。老板也是个善人,他甚至觉得,李嘉诚在自己手下,实在是委屈了。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

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带着他内心的欠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

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把一个客户带走,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九鼎。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那间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义,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间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对阿诚的为人我没有看走眼。”

李嘉诚的为人有口皆碑,这是生意兴隆的人际基础。

李嘉诚说:“钱要赚,但原则也要讲。”

在英、美等国的投资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