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18666800000007

第7章 老二如何变老大(2)

李嘉诚在回答记者请教其房地产的经营心得时说:“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当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我会贯彻一个决定,我在差不多99.9%的工程上做到这一点。譬如以过去数以百计的地盘而论,更改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我不会今日想建写字楼,明日想建酒店,后天又想改为住宅发展,因为我在考虑的期间,已经着手仔细研究过,一旦决定了,就按计划发展,除非有很特别的情况发生。我知道香港有的人把几万尺一个地盘可以计划更改几次,十几年后才完成,有些人喜欢这样做,但我负担不起。”

“所以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10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快一点便是赢

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

——李嘉诚

现代人个个都在感叹每天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做这个,没有时间做那个,那么日理万机的超人又是如何安排他的时间的呢?

李嘉诚坦言:“我每天清早不到6点就起床了,运动一个半小时,打高尔夫球。晚上睡觉前是铁定的看书时间。白天精神是很好的,精神来自兴趣,你对工作有兴趣就不会累。最累的时候是开会,一个发言者讲了1分钟,你已经知道他要讲的内容,可是那个人讲了10分钟,你就会感到很疲倦,因为无聊和无奈,有时候我要带花旗参去提神,中午我是不睡午觉的,太倦了,会喝点咖啡。2年前我试过上网,但是上网太花费时间了,一上就是2个小时,以后就比较少上了,我现在用电脑主要是看公司的资料。”

李嘉诚对自己的生活品质有如此评价:

“我今天的生活水平和几十年前相比是降低了,年轻时候也曾经想过买点好的东西,但是不久就想通了,只是强调方便,我的穿着可能比一般人还要差一点。我只求心灵满足,很开心。我相信一个人的地位高低,要依行为而定,你自己想通了,脑海里自会别有天地,能超越权势和卑微。”

作为香港人中成功的典范,李嘉诚这样述说他的成功之道: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短跑比赛一样,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

在这个被李嘉诚比喻为赛跑的商业竞争过程中,时间永远是最可宝贵的,用李嘉诚的话说,如果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反之,你赢了,也赢在时间。

可能性研究

我每逢做出商业决定前,总会先将其可能性研究得清清楚楚。

——李嘉诚

商海的较量,可以讲处处都有对手,甚至是“杀手”。

1987年1月1日,李嘉诚与合和主席胡应湘赫然推出“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立即轰动全香港,亦引起香港政府的高度重视——此乃香港开埠以来与地铁相当的浩大工程。

该计划提出由长实、合和为核心的私人财团,投资250亿港元在香港岛西部海湾的大屿山东角,移山填海兴建双跑道国际机场及西部海港,并开发工业区、住宅区,兴建多条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使机场新区与港岛、九龙连接。另追加投资兴建联系香港、广州、澳门的广深珠高速公路。

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超人气魄与立足香港的信心。

这个计划虽然被否定,但促进了新机场方案早日出台。这年下半年,港府成立“新机场发展研究小组”,对纷至沓来的方案进行对比研究。

1989年10月11日,港督卫奕信宣布确立在大屿山北端小岛兴建新国际机场的方案。

以这一年价格计算,完成整个工程需动用1 270亿港元,为香港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由政府和私人财团共同开发。

土木工程不是长实的强项,长实的强项在楼宇工程。

至1995年11月,李嘉诚先后投得机场铁路车站上盖001号、013号的发展权,权益由长实、和黄、中泰三家分享。

据1995年10月11日《信报》,机铁青衣站上盖总面积54公顷,总楼面积为292万平方米。发展项目包括3 500个住宅单位和一座商业中心。

两块地皮发展,估计投资在百亿以上。

兴建新机场的计划被称作“玫瑰园计划”。

这个计划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在到北京做例行访问时,向中国政府提出过。后来,两地政府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后,此事就悄悄地一直搁置了下来。

李嘉诚十分看好新机场的建设计划,因此汇合胡应湘,意欲以私人财团发展。

事实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港府是不可能单让私人财团承担的。后来“玫瑰园计划”还引起了中英两国政府长达9个月的反复讨论、磋商、谈判,并达成《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李嘉诚的商业眼光是何等锐利。

决战马鞍山

有时可能有人会把一世的积蓄投资在你的公司,所以要有责任,必须小心。

——李嘉诚

李嘉诚与同业的竞争,莫过于与地产大亨李兆基的对撼。李嘉诚的长实与李兆基的恒基,在新界马鞍山均有大型商居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群,仅隔一条马路。

1994年底,李嘉诚先声夺人,减价推出海柏花园,短时间内就卖出800余个单位,致使李兆基的新港城看客锐减。

李兆基急忙还招,也来个减价售楼。

1995年7月13日,李兆基再挑战火。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售价4 100港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恒基还推出9成按揭,住户只要交1成的楼价就可以入住。更新鲜的是恒基搞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中奖者可得十足黄金。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李兆基聘请著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8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港元一套单位。8款各具特色,极易为买家接受。

14日,恒基开始安排看楼。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看客,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看客免费享用早餐和晚餐。这又是吸引看客的系列条件之一。

聪明的李嘉诚,岂会错失马鞍山看客如云的良机?

13日晚,李嘉诚从媒介获悉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将海柏花园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 040港元,较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要低60港元。

双方从董事到职员都开始互相攻歼对方。

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与新港城相连的八佰伴商场开张,看客如潮。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

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招。周一晚11时左右,就在排队等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余人漏夜排队),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 275元起!”

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新港城排队的人龙缩一截,跑掉近20人。

据香港某周刊《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恒基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李兆基总算沉住气,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柏对撼,不再与超人顶烂市。

这次马鞍山比拼,长实虽未令恒基锰羽,却杀了李兆基处处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李嘉诚一反其不抱买古董心理的经商常态,在这一役,不惜一切代价,志在必胜。

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李嘉诚在对美丽华的收购中,李兆基半路杀出,令李嘉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超人无往不胜的风头受挫,对其形象及信誉度都产生不良影响。如果马鞍山战役再落败,就难免令人对超人产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其负面影响会立即显示在股市上,并波及其所有事业。

“有时可能有人会把一世的积蓄投资在你的公司,所以要有责任,必须小心。”

股市的号召力来自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小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又来自大股东的形象、信誉及实绩。所以,李嘉诚誓要挫败李兆基,从商业角度考虑,属精明之举。

竞争不等于斗争

竞争不等于斗争。

——李嘉诚

商业竞争遇到对手是难免的,但选择对手却与一个企业家所具有的战略眼光有密切关系。

一般的企业家总是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为对手,而李嘉诚则以比自己更强的敌人作为对手,因为这样才能使他具有蓬勃的斗志和战斗的信心。想当年,李嘉诚在房地产投资时,以号称不败的置地公司作为竞争对手,结果一举战胜对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商业竞争的对手也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能够精诚合作的朋友。例如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到,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两人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委员;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个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订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

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还这样说:

“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竞争不等于斗争。”

寻找市场空白

如果我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一样,那顾客为什么要买我们的?

——李嘉诚

在商场竞争过程中,经营同一种产品的人,就好像在跑道上与你竞争的对手。对手越多,你超越他们的困难性就越大。作为企业家的李嘉诚,十分懂得寻找市场空白的重要性。

当时,塑胶花风靡世界,在香港市场也是如此。李嘉诚分析,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的翻板。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并喜爱的花卉不尽相同。目前香港和国际市场生产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并不适合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因此,他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设计出全新的款式,而且要求自己的企业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要敢于创新。

当李嘉诚从国外考察回来时,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众人为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料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产品的竞争,其实又是人才的竞争。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本来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高,问津者必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以稳定。

“如果我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一样,那顾客为什么要买我们的?”

李嘉诚提出,在经营策略上应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已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事实果真如此,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很快,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而李嘉诚由于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就这样,李嘉诚在香港洞烛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同时,李嘉诚不按物以稀为贵的一般道理卖高价,而是着眼于占领市场份额,因而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