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可能会在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将我们拖垮,也可能转入对其有利的环境中,还可能同他们的援军会合起来,这样,我们就是自取灭亡。
三、放纵敌人,任其天马行空,最后来个“大扫荡”。一旦发现阻截已迟,追也追不上,干脆让敌人大肆逃跑好了。因为他逃跑后必然会心存侥幸,直至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这时我们再来个“大扫荡”,可谓事半功倍。因此,任敌人逃跑并不是彻底放弃,而是选择良机,将其一举擒获。
■ 兵家活用 ■
萨尔福森计闯鬼门关
“走为上”是一种极为策略的谋略。它将以退为进,知难而退,急流勇退作为手段和途径,因此必须真正做到“知难”、“会退”、“敢于和善于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冰岛或苏格兰起航,向北穿过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再折向南到达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或阿尔汉格尔的“挪威海—北冰洋”航线,是这场战争中最漫长、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海上运输线。
要穿越这条航线,整个航程都需要贴着德军在挪威和芬兰的海空军基地进行。更危险的是,苏联的摩尔曼斯克距离最近的德国空军基地不超过50公里。但是,为了把紧缺的战争物资运往苏联,对于这条极其冒险的航线又不能弃而不用。因此,此地上演了无数船队计闯德军鬼门关的惨烈故事。其中,以PQ-17船队的故事最为悲壮。
PQ-17船队共有36艘商船、6艘护航驱逐舰和若干艘轻型巡洋舰。1942年6月底,船队从英国出发,打算前往摩尔曼斯克。不料,出海不久,船队就遭到了18艘德国潜艇和多架飞机的猛烈攻击。船队无奈,只能冒着弹雨艰难行进。
谁知,7月初,德军的水面舰艇——主力战列舰“特尔皮茨号”又协同两艘重巡洋舰开出挪威港口,直扑船队。“特尔皮茨号”火力凶猛,英国护航舰艇根本不是对手。英国海军部眼看势头不妙,便于7月4日下令解散船队,各船自行相机前进,分别开往目的地。
船队解散后,商船由于失去了护航舰艇的保护,只能纷纷仓皇逃命,却正好成为了德军的靶船,一艘接着一艘地被德军击沉。23艘商船在德军的猛烈炮火下瞬间沉入海底,剩下的13艘,情况也十分危急。
这时,商船“特鲁巴多号”的船长乔治·萨尔福森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条保命的办法。他吩咐“特鲁巴多号”和另外两艘商船以及一艘英国武装拖网船编为一队,尽量贴近大块浮冰,以浮冰作为掩护航行。但是,因为很容易被德军潜艇和飞机识破,这个办法并没有那么牢靠,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权宜之计。
萨尔福森船长没有放弃,接着又想出了一个计策,这次可以说是相当出奇的计谋。他注意到船上运了大量白色油漆,便命令船员马上动手,用油漆把船的右舷刷成白色。当时船正在挪威外海向北航行,把右舷涂成白色,就很容易躲过海上及岸上的德军。
除此之外,他还下令用白床单、白桌布等把船上的突出部位统统罩起来。这样,在北冰洋那种冰天雪地、一片洁白的环境里,船只和天地浑然一色,极其隐蔽。萨尔福森船长看到效果很好,便建议另外三艘船的船长也采取同样的方法。
随后,就看见四艘船前后一字排列,贴着冰块,慢慢地向比较安全的马托什金海峡驶去。马托什金海峡约五公里宽,正好将苏联岛屿新地岛一分为二。这里地处北极,气候寒冷,德军的海空力量也较为薄弱。
7月6日,四艘船顺利到达了马托什金海峡。数日后,又有三艘商船抵达。新到船只发觉萨尔福森船长的办法不错,也纷纷仿效起来。休整几日后,小小船队的七条船生火起锚,向着白海开去。没过几日,便到达了阿尔汉格尔。
途中,德机曾数次在船队上空盘旋侦察。但如萨尔福森船长所料,天地间一片耀眼的白色蒙蔽了德国人,最终保护了船队。船队到达阿尔汉格尔时,虽然景象十分狼狈:船身半边灰,半边白;有的船上弹痕累累,千疮百孔;船员们脸色憔悴,衣衫不整。然而,人们却像迎接经过殊死搏斗、刚刚撤下战场的勇士般,为这支小小的船队欢呼庆贺。
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例巧妙的“走为上”。
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占领波兰之后,并不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立刻去进攻苏联,而是加紧准备向英法的欧洲地盘夺取生存空间。为了迷惑英法,以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希特勒故伎重演,表面上向世界各国一再呼吁“和平”,暗地里却加紧了对英法的战争准备。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个师、3000辆坦克和几千架轰炸机,迅速将英法联军压到了法国北部一个名叫敦刻尔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给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免于全军覆灭。”罗斯福总统看着这份电报,许久沉默不语。
这天,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能做的事情也只是用力咬住自己的烟斗,以掩饰内心巨大的沮丧。
而此时,德军坦克部队突然在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因为他们接到了最高统帅部就地待命的命令。
丘吉尔一时捉摸不透希特勒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不过有一件事,他还是很快便反应过来了。那就是立刻通知海军部,马上征集起全国的舰只,将联军火速运过英吉利海峡。
于是,5月26日这一天,全英国都接到了同一道来自海军部的命令: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联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号。
夜幕中,英国云集在敦刻尔克的船只已经多达810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各种帆船、划艇,从皇家豪华艇到肮脏的垃圾船,大小不一,种类繁多。总之,英国所有能在海上漂浮的承载物,全部都被派去了敦刻尔克。
刚开始,德国人对英法联军的撤走计划一无所知。后来当他们有所察觉时,便派出德国空军前去实施干扰。但是,英吉利海峡一直被浓云笼罩,根本无法投弹。看来,连上帝都明显地站在了英国人这边。
6月3日深夜,德军开始从陆地进攻敦刻尔克。可此时,联军已撤走35万人,在海滩上抵抗的只剩下4万法国士兵。
6月4日,丘吉尔自信地在下议院发表演说:“我们将把战斗进行到底。我们会在海滩上战斗,农田上战斗,街道上战斗。我们决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将是联军明天胜利的开始。”
事实证明,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撤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而是一次伟大的撤“走”。因为这一撤,撤出了整个英国的未来。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成功的,它保存了盟军仅有的生力军,许多法国飞行员及时弥补了随后的英德空战中英军飞行员数量的不足,与英国人民携手对德军予以了抗击。在1944年6月开辟第二战场时,也正是这30余万盟军士兵,成为了诺曼底登陆的主力军,为扭转战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这次撤退之所以会有这么奇妙的作用,就在于丘吉尔深刻认识到了人在战争中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在己方强攻无力而又固守不能的形势下,做出了有计划的组织撤退抉择,牢牢抓住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保全了力量,为日后的卷土重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商家活用 ■
从丝绸“走”向手帕
商场中,在技不如人,力不如人,对手占尽优势,有可以毁灭你的绝对把握时,你如果不退却,就只会落得死亡的结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退却是明智的选择,退却是转败为胜的关键。
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有位名叫姚思伟的实业家,靠经营丝绸厂发了财。但没多久,由于洋货倾销,姚思伟的丝绸厂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为此,他认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决定转变经营目标,改为生产手帕。
许多同行闻讯后立刻拍手称快,认为又少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姚思伟要采用的其实正是“佯顺敌之意”的策略。
丝绸厂员工闻讯后也议论纷纷,都觉得姚老板是糊涂一时了。俗话说“大鸡不吃细米”,放弃已经被人们认可的传统大商品,转而去经营微不足道的小手帕,有什么好呢?有一些员工干脆劝说姚思伟赶紧收回这种决定。
姚思伟却决定坚定不移地按既定的宗旨办。他为员工解释说:“丝绸虽然是大商品,但如今因为成本高,与洋货竞争极为不利。如果我们继续硬拼下去,厂子肯定会亏空。相反,手帕虽然是小生意,却是每个人都需用的。加上它值低易耗,市场容量大,肯定会很有前途。
姚思伟将自己的丝绸厂转产手帕后,为了吸引顾客,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工厂拥有提花装置的丝织机优势,用这些丝织机生产出了带有赏心悦目的花卉及动物图案的各式手帕。结果,男女老幼对这些手帕都爱不释手,姚思伟的手帕很快便赢得了市场。
而正当姚思伟的手帕大行其道,供不应求时,竞争者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一时间,同类产品充斥了市场。而姚思伟早就料到了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因此,他表面上还与其他同行一样,继续生产这类商品,暗地里却早已制定好了下一个目标。
他知道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富含吉祥含义的物品,于是便生产出了一种印有“福、禄、寿、喜”字样的手帕。结果,这种手帕很快便受到了人们的亲睐。当竞争者发现市面上出现了这种新型的手帕时,想追赶也来不及了。
经过这次转型,姚思伟不仅让丝绸厂起死回生,还帮助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快,他便成为了全国有名的“手帕大王”。姚思伟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秘诀就在于他有独到的思路,善于在形势无法挽回的情况下果断地“走”开,走得干净利落,走得比别人快,走在了市场的前列。
日立公司退而求进
“走为上”计蕴含着很深的哲理。不但在军争上可称之为最上乘的策略之一,而且这一方法在各个领域运用得都很普遍、有效。处于不利地位时,承认下风,“走”,大胆地走,并不丢人。这不等于是毫无结果的逃跑主义,而是摆脱对己不利的形势,转变到有利的位置上,这是转为胜的发端。商战也完全可以采用此策。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起飞。随着国家总体经济连续几年高速发展,日本企业纷纷拼命致力于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为此,日立公司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转而进入了萧条时期。产品滞销,新建的厂房连钢架都已搭起,新增加的设备已运抵码头、车站,是继续投资,上;还是立即停止投资,下?
日立公司内部对下一步该怎么办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上,资金就有可能会被压死;下,现有的半截工程和大量的设备就要被搁置浪费。上,还无疑会面临同实力雄厚的东芝公司进行极其消耗实力的拼争;下,又势必在萧条过后的经济增长期由于原投资不足而失去增长机会。为了统一各种意见,公司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不能短视,萧条之后就会是回升。如果我们现在停下来,将来就会比别人慢很大一步。据我了解,东芝目前还在继续积极投资。”
“停止这方面的投资绝不是短视。现在的投资,收不到丝毫效益。不如把这些资金放到其他更有效益的地方,哪怕是获利甚微也比压死在这上面强。这样,将来经济一回升,我们就有大量的活动资金可利用了。”有人针锋相对地应道。
“还有,正因为像东芝这样的大公司仍在继续投资,我们就更不能投资下去了。我们能和他们比吗?投资竞争是拼老本,我们再往里投资也没有获生的希望。”后者的支持者接着补充道。
“停止投资和施工,现有的半截工程和大批的设备岂不是搁置在那儿,造成巨大的浪费了吗?你算过这笔账吗?”前者的支持者提出了新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