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童故事
18790200000199

第199章 黄庭坚年幼赢得神童美誉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涪翁,出生于公元104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英宗年间中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之罪被贬。在文学方面,他是北宋著名诗人,由于出于苏轼门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其著作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词集有《山谷琴趣外篇》;并擅长书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庭坚小的时候,由于刻苦好学,其才华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故事表现出来,至今传诵不衰。

黄庭坚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叫黄庶,进士出身,是个诗人。因为他在政治上没有如愿,便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崇尚杜甫风格,内容朴实,语言凝练。他的舅舅叫李常,既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也是一位诗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黄庭坚自幼开始读书。他记忆力很强,对于经书,他只要读上几遍就能背诵,故史书说他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五经,而且能诗会文。

在他七岁那年,父亲送他到私塾读书。有一次,他对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在家时,父亲教我读经书,说的是要学六经,实际上教给我的只有五经;现在,我来上学,先生也说要教六经,可在课程安排上,仍然是五经。还有一经到底叫什么?为何不让学呢?”

老师回答说:“所谓六经,是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乐经》和《春秋》,但一般教学生读书,就是读前五部经书,因为《春秋》是部编年体性的历史书,比前几部难读一些,故一般不去读。”

黄庭坚又说:“既然《春秋》列人六经,就应该读,也应该教,否则,就不成其为六经了!”

老师见黄庭坚说得振振有词,而且很有道理,感到他非同一般孩子,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教他读《春秋》。不料,他读得兴致勃勃,只用了十天的时问,就全部读完了。老师惊奇地称赞他说:“真是个神童啊!”

从此,黄庭坚的神童称号闻名乡里。

舅舅李常对黄庭坚的自幼好学早有所闻,如今又听说他有神童之称,心中更加高兴,便决心亲自前来看个虚实。

李常来到后,见黄庭坚正在读书,便顺手于书架上拿过一本书来,从其中找出几个问题,让他回答。结果,黄庭坚都一一答了出来,而且准确无误。李常又抽出一本,提了几个问题,黄庭坚依然对答如流。李常一连抽出七本,提出很多问题,都没有把黄庭坚难住。

李常高兴地称赞他说:“好,好,你学得这么快,进步这么大,实在是我没有想到的!”

这一天,李常带黄庭坚到郊外去玩。江南的田野上,稻苗青青,油菜飘香,微风拂面,令人格外舒畅。正在这时,忽闻一阵笛声,悠扬婉转,声音悦耳,引得蜂蝶狂舞,百鸟争鸣,给景色如画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

李常顺声望去,只见一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任牛驮着慢慢行走,神态很是自由自在。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黄庭坚,时而在油菜花上捉蝴蝶,时而跑着捉蜻蜒,喜笑颜开,十分快活。于是,他把黄庭坚叫住说:“鲁直,如此美景,难道没有诗吗?”

黄庭坚说:“诗是有的,可是,今日既然跟您出来,也是机会难得,如果请舅舅命题让我来作,不是更有意义吗?”

李常心想:这孩子不但学习刻苦认真,而且还十分明白事理,善解人意,这分明是有意让我高兴啊!

为了体谅孩子对自己的那份孝心,也正好借此考考他的作诗能力,李常便顺手一指,对黄庭坚说:“就以那吹笛的牧童为题吧!”

其实,黄庭坚也早就觉得那牧童是今日咏诗的最好题目,现听舅舅一说,正合自己的心思,遂朗声吟道: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意思是说:牧童骑在牛背上,走过前面一个小村庄,一阵微风吹来,将那优美的笛声吹过小溪,小溪对岸的人们都听到了。此时此刻,长安不知有多少人,正在勾心斗角,用尽心机,为了名利而在奔波追逐,机关算尽,可他们都比不上牧童的悠然自得。

李常听后,心中万分感慨,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触景生情,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表明这孩子的文学功底已相当深厚;然而,他又猛地省悟道,当年自己学识渊博,但多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心情是何等苦恼?而现在想想,即使考中了,做了官,又能怎么样呢?就连韩愈、欧阳修那样有才学的人,当在官场上遭到诬陷,被贬降职的时候,心情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倒不如从此以后,放弃仕途,一心专做学问,自食其力,就像那牧童一样,生活是何等悠闲?顿时,他觉得心情特别开朗。

想到这里,他心情激动地对黄庭坚说:“好孩子,你诗作得好,意境更好,该不是专为安慰舅舅而作的吧?要这样,那就应该是:知我者,是鲁直了。”

舅舅说完,高兴地笑了。

黄庭坚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