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唯有掌握这门艺术的规律和技巧,才可以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美〕威廉·贝内特
父母和孩子建立稳固情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沟通是彼此走入对方心灵的最短路径。
——〔英〕冉·洛克
沟通是钥匙,能够打开父母和孩子的心扉,使二者亲密无间;沟通是桥梁,可以连结父母和孩子的心灵,让双方相亲相爱。因此,良好的沟通是成功家教的基础。
1.倾心交谈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里所说的交谈,是指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交谈,其目的是通过交谈增进彼此的接触和了解,融洽感情。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尤其是刚上学的儿童,放学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来不及放下书包就要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一一说出来。家长乐意听,孩子倾诉后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久而久之,孩子愿意亲近父母,父母通过孩子的叙述也更多地了解了孩子,加强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孩子整天生活在快乐的家庭生活里,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的家长却不是这样,对孩子的“唠叨”不肯听,“好了好了,烦死人了,去玩吧,爸爸还有事。”孩子的满腔热情被浇上一瓢凉水,倾诉自己见闻的心理得不到满足,没精打采地走了。久而久之,孩子有话也不愿跟父母讲,心也离父母越来越远,父母和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隔膜感。
有的家长说:“现在这些孩子,上学之后就像不是自己的了。”其实这话是不对的。显然,这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会因不了解孩子而针对性不强,而且会由于亲子之间感情隔膜而不见效果。
日常生活中,家长拒绝孩子非学习方面谈话的需要,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的感觉,认为自己不被父母关心和重视;从而与孩子拉远了心理距离,为教育孩子制造了障碍,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投下了阴影。家长和孩子的交谈,不要时时放在教育上,而应内容广泛,可以无话不谈。
孩子还小时,主要是孩子向父母倾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孩子交谈时,就不能只听孩子一个人讲了,家长也应当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讲讲家庭的过去,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讲讲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幻想,孩子大了还可以交换对时事政治的看法,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谈谈家庭的过去,是谈话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讲得恰当,不但可以联络情感,而且有教育意义。父母应当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以及孩子祖父母的往事和经历详细地跟孩子说说,让孩子了解长辈,了解他所生活的家庭。因为这些事都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孩子特别愿意听,听了也会感到很亲切。通过对自己家庭的了解,孩子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这样对孩子成为一个谦逊有礼、温文尔雅的人有很大积极作用。
父母在与孩子谈及往事时,会涉及到当年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条件限制没能实现,成了终生遗憾。这些平日积存在父母心中的秘密,从不轻易向别人倾吐,如今孩子有机会听到,他自然会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亲密之情。
这种细诉心声的日常交谈,会扣紧孩子的心弦,把孩子和父母用感情的纽带维系在一起,孩子会珍惜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地位,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同时,有利于孩子培养客观看待事物的敏锐眼光,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2.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话,经常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日本作家佐滕爱子小时候并不怎么爱好文学,几乎从来不读小说。在27岁前,她与文学没有任何缘分。她之所以会对文学产生兴趣,完全源于她父亲一次看了她写的信后,随口说的“这孩子写的东西很好”。
佐藤爱子在书中这样回忆道:“这句话成了我的支柱。”
父亲的话鼓励了身处逆境的佐藤,让她发挥了才能,并成为了知名的作家,父亲随口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人的能力被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加以发挥的心理。特别是能力被敬仰的人认可以后,其效果更好。佐藤女士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其奋斗的动力就是她父亲的认可。
曾在日本电视台工作的妇女少年部长江上藤女士,小时候常常有人说她“这孩子真没气量”,她小时候对自己的相貌反应很强烈。但很长时间才从乡下来一次的爷爷,无意中把她从自卑感中解救了出来。
一次爷爷在很多人面前说:“这孩子多招人喜欢呀!”她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以后就努力让别人对自己有一个好印象。爷爷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江上藤摆脱了容貌的自卑感,否则,她不管多有才能,都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家长不经意的话能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难忘的印象,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为了让孩子积极做事,给予否定还不如给孩子以赏识,这对孩子非常重要。家长只要暗示“你的头脑很聪明,只要加以努力肯定行”,孩子就会不断的发奋进取。
一些家长没能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只要情绪不好就会随口说:“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这些话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负面暗示。
家长说出的这些消极的没有逻辑性的蔑视的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非常有权威,仅仅一句话,就会让孩子有被否定的感觉。孩子受责以后,就会有努力也没用的感觉,甚至对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信心了。孩子不仅对别人说他头脑好坏敏感,对自己的容貌也很敏感,如“你鼻子那么大”、“牙太黄”,也会使孩子失去自信。
家长看似不经意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灵深深受伤,有些极端的孩子,甚至会有自尊被伤害的感觉,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现在经常有一些孩子自杀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被否定的痛苦所至。不幸一旦发生,家长悔恨已晚。
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少年犯就是因受到了家长的藐视,失去自信以后决定破罐子破摔的。不论孩子多大,家长对他的否定态度,都会让他的心灵受到打击。对于稚龄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每句话,都是权威的。
不管现在如何,只要孩子有“以后会成功”的希望,做起事来就会有积极的欲望。关于孩子的这种希望,一位成功人士说:“我小的时候,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等生。但是,我父母却从来没有责怪过我,而是不时对我说:‘你将是一个优秀的人’。没想到的是,在我成人后,我儿时常听的这句话,却成为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位象棋大师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时说:“我的母亲是一个迷信的人,对算命先生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她常对我说:‘你将成为一个大人物,你长大后将成为一个将军’。由于妈妈经常这么说,我也就信以为真了。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将来会成为将军。”
家长的话,为什么会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呢?这就是一种暗示效应。观察一下优秀人物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那些人的家长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暗示,进而启发孩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然而,可悲的是好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孩子学习有一点不如意,或不认真时,家长马上生气地骂出一堆让孩子丧失自信的话。“笨蛋,长大了也是一个废物!”“你长大了也就会捡破烂!”家长的这些气话,却伤害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它让孩子失去了希望和憧憬。
3.父母欣赏的话可以让孩子充满自信
父母的欣赏,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乔惠是个挺优秀的女孩,人长得可爱,学习还不错,可是她只要和姐姐一相比,便只能用“平凡”来形容自己了。因为,姐姐人长得如花似玉,学习成绩年年都是全班前三名,而且还画得一手的好画,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了。因此,她常会哀叹:“在姐姐面前,我只能永远扮演丑小鸭的角色了。”
这天,姐姐又一次荣获了全市“三好学生”的称号,爸爸妈妈自然喜上眉梢了。爸爸笑眯眯地对姐姐夸奖道:“我的这个女儿呀,可是为我们全家都争了大光!呵呵。”
乔惠也真诚地想向姐姐致以了祝贺,可是,小脑瓜里还忍不住瞎想到:“唉,我连全校的‘三好’都没拿过呢。”
妈妈注意到乔惠的表情了,她拉着乔惠的手,温柔地说道:“乔惠你也是我们家的骄傲呀,我很欣赏你在写作方面的才能呢,上次你写的那篇小说真的很不错,文字非常流畅啊!孩子,你要相信自己。”
此时,爷爷也对着两朵“姊妹花”欣慰地说道:“你们俩,都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感到很幸福,因为有你们。”
乔惠被爷爷妈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父母观察到孩子有自卑的情绪时,最应该说:“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才能。”让表现差的孩子立刻明白自己也有值得父母欣赏的地方。知道原来父母爱他并不是因为他的表现,这样便不会增加他的压力了。
家长可不要小看一句欣赏的话,它仿佛一支强心针,打在孩子身上,除了可以治疗自卑的心灵,还可以使他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而且最重要的是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父母不会因为他的表现一般而忽视或少爱他一点,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均等和无私的。
家长要学会用言语赞赏孩子,并不仅仅意味着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孩子,也不仅仅意味着不时地赞扬孩子的优点、长处,借此让他们扬长避短。父母要明白,欣赏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用文明的语言对孩子的人格给予认可和尊重。
好孩子、坏孩子都诞生在父母的语言中。孩子自我评价能力差,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自信的程度影响很大。因此,家长首先应尊重、信任孩子,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使孩子从大人的肯定与信任的态度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从而克服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
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要去刻意模仿别人。父母要学会欣赏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要对孩子表示自己的欣赏,对孩子进行鼓励。
“你是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孩子。”这是德国家庭教育家卡尔·威特在对小威特的教育之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当儿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这句话帮助儿子摆脱内心的苦恼。
每当儿子痛苦和失落之时,威特会对他说“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威特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太弱小,在他的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和支持他。只有让孩子充满信心,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小威特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一点儿也没有信心。当他战战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递给威特时,威特就注意到他眼中的不安,似乎他在等待着审判。读完他写的文章后,威特发现那的确是篇糟透了的文章: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句子不完整,还有很多错别字。应该怎样去评价它呢?由于感到儿子对写作缺乏自信,威特知道不能简单地说一声“不好”就能解决问题。在他沉默之时,儿子流露出忧伤的眼神。可他没有想到,威特对他说了一句令人兴奋的话:“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这时,儿子的眼光中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鼓励和夸奖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不久,儿子把他的第二篇文章给威特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自信”是信心的基础。没有自信,谈不上信心。通过有效的夸奖可以很容易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
自信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干什么事情,对自己缺乏自信,必然一事无成。反过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工作信心十足,那么他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百折不挠。
卡尔·威特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深深地感到: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用语言鼓励孩子,使孩子自己相信自己。
4.过多的指责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只会严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丧失自尊和自信。
某杂志曾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一项调查。在给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有3671个孩子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56%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且肯定我”;54%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
调查结果没出来之前,杂志社的同志原以为“玩的时间多一些”和“多给零花钱”这两项承诺会受到孩子的青睐,可实际上选这两项的人数最少,分别占总数的23%和11%。从中不难看到,孩子们希望父母正确评价他们胜过对金钱和娱乐的渴望。
调查在给爸爸妈妈的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跟孩子交谈时,您最爱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结果也让杂志社的同志大吃一惊:一大批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经济条件的爸爸妈妈,竟然不约而同地在调查问卷上写下了这样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其中“没出息”这三个字是孩子们最不爱听的。这带着强烈贬损意味的话不知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他们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爸爸妈妈,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不想天天听父母对我们说:“你太笨了!”“太糟糕了!”“太不争气!”
许多父母在提到自己的孩子时,常说:“我的儿子不好好读书,上课不注意听讲,爱做小动作。”“我的女儿做作业总是慢吞吞的,急死人!”“我的孩子胆小。”“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笨的孩子!”
作为父母,如果一味地对孩子表示不满,一直告诉孩子某一方面不行,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
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他们总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
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说:“我从来没当过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当个小队长,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回家跟我妈说:‘妈!我当上小队长了!’我妈不但没夸我,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了!我小时候当的是大队长!’可我妈不知道,我哪赶得上她呀,我能当上小队长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师说了很多好话,做了很多保证,老师才让我当这个小队长,还是个副的。老师说,随时准备撤下去!本来想给我妈一个惊喜,没想到,我妈还是瞧不上我!”
一个刚上任的中队长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跟妈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委的候选人有你吗?’您说,我妈多不知足!”
这样的妈妈真是太难为孩子了。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他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有成就感。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设想,学校里成功的学生只有两名:一个是大队长,一个是学习尖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
外交部长李肇星做客一家网站,一位网民调侃说:“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
李肇星部长幽默地说:“我妈可不这样认为!”
这个回答真是棒极了!
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