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
18800500000008

第8章 批评孩子的说话艺术

随便批评,批评过度,或批评不到位,都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如果不批评或力度不够,则又无法使孩子改正缺点。所以,把握批评孩子的分寸,掌握批评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1.批评孩子也需要讲究艺术

在批评孩子的语言方式上,父母要认真反省、小心,牢记批评孩子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健康成长,过分的批评只能打击孩子,可原则仍得坚持,即使一时不能说服孩子。

罗伯特的孩子小杰克在自家花园里玩足球,兴奋之下,把足球踢到邻居花园中,打烂了一盆玫瑰花。小杰克怯怯地告诉爸爸,叫爸爸去拾球,可罗伯特要小杰克自己去,还要小杰克首先要道歉,还要拿上一盆同样的花作为赔偿。小杰克不得已捧着花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向邻居家。

邻居是一个70岁的老汉卢克,卢克看着杰克泪水盈盈的样子,非但没有责备孩子,也没有收下花,还从屋里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给小杰克。罗伯特见儿子回到家里,小脸蛋泪水未干,可掩饰不住喜悦,又见儿子手里多了巧克力,知悉内情的罗伯特径直去找老卢克,“卢克,我儿子犯了错,我想教育他,请你配合,犯错的孩子不应得到奖励。”然后他又要儿子拿着巧克力和鲜花送给卢克爷爷。

罗伯特的做法似乎有点过火,因为小杰克并非故意打碎邻居的花盆。但他让孩子知道损坏别人的东西要予以赔偿则是必要的。当然,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直到他改正为止。

父母的批评不能伤害孩子的自我形象,因此,批评必须讲究艺术,必须谨慎地运用语言,不适宜的责备语言会有严重的负面作用。

美国著名的儿童学家基诺尔曾分门别类地将10种典型的伤害性语言列举出来,以之提醒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注意:

①恶言——类似“傻瓜、说谎、没用的东西。”

②侮辱——类似“你简直是个废物。”

③责备——类似“你又做错事,简直坏透了。”

④压制——类似“住嘴!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

⑤强迫——类似“我说不行就不行。”

⑥威胁——类似“我再也不管你,你想走就走吧!”

⑦哀求——类似“我的小少爷,求求你不要这么做好吗?”

⑧抱怨——类似“你竟然作出这等事,太让我伤心了。”

⑨贿赂——类似“你要是都考满分,暑假带你去旅游。你要是考不好,那就在家里修整花园吧。”

⑩讽刺——类似“你可真替爸妈争光啊!居然可以考出40分的成绩。”

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为了让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使用上述语言,基诺尔对家长们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对于提高父母有效批评孩子有一定帮助:

①避免用否定性、伤害性的语言,不要挖苦、嘲讽。

②切不可以偏概全,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他“什么也不会做”。

③不要翻案揭老底,孩子犯了错,就把他过去所有的错误一一数落,这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

④不要夸大孩子的错误,特别不要在外人面前当面指斥、宣扬孩子的错误。情绪激昂时批评孩子,这时很容易失去分寸,伤害孩子。

⑤不要在情绪激昂时批评孩子,这时很容易失去分寸。伤害了孩子后悔都来不及。

⑥不可用自己不良的思想、习惯来要求孩子,批评孩子正确的行为。

2.要给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机会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父母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父母的意见,耐心细致地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父母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必须要批评了。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错误频频出现就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那么,究竟怎样批评才最有效果呢?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

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男孩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

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说出如果再犯,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对话和交流,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

有很多家长在做了这种尝试后认为,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也都被这泪水冲洗掉了。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家长的话也难。

3.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的缺点

有位女作家的畅销书“如何成为贤妻”一书中,提及若有人赞赏自己的太太时,先生往往会故意叙述太太的不是,所以作者劝人不要在先生面前赞美太太。有些太太虽明知这是先生客套的表现,但心中总是不愿意被他人藐视,有这种感觉的太太似乎为数不少。

这类太太如果处在母亲的立场时,似乎也更能发挥这种“谦虚”的美德。亦即当自己的孩子受人赞美时,往往忍不住提出孩子的缺点:“可是,这孩子已上了小学,一样会撒娇,真令人头痛。”“他是独生子所以比较任性。”以作为一番谦虚的托词,其中又包含了借着这句话,使孩子更发奋图强的意思在内。但是,这种“谦虚”的美德,不仅不能使孩子上进努力,甚至只会让孩子变坏。

因为,孩子到了一个相当年龄之时,就会察觉到自己的缺点,并以此缺点为自己的羞耻之处,尤其上了小学之后,对于自己所知悉的缺点,更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家人知道还没关系,却绝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父母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微妙心理,在人前批评孩子的缺点,就如同让孩子在大庭广众前,暴露自己的身体一样,孩子会感到相当得屈辱,从而造成孩子自惭形秽的心理。孩子的年龄尚小,还无法察觉自己的缺点时,父母此种“谦虚”的行径,绝对产生不了良好的作用。

因为当孩子一再听到别人诉说自己的缺点时,就会产生“暗示效果”,而认定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尤其在被冠上“爱撒娇”“胆小鬼”的外号时,负面效果则更为增强。

由此可知,父母对第三者所说的话,比直接对孩子所说的话,有着更大的影响;反之,父母倘若运用得当,则父母与第三者的谈话,会变成孩子奋发图强的好机会。例如,当父母对别人说“我儿子最近可以自己做很多事”,孩子此时所感觉到的喜悦,较父母直接的赞许来得大,自己也会更努力地去做一个好孩子。

许多为人父母的并无意伤害孩子,可是往往一句无心的话,像“你怎么不能跟姐姐学学,跟她一样好?”“你能不能好好吃完这顿饭,不要再打破杯子,好吗?”这种表达方式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心情沮丧。如果不知及时改正,长久下去,甚至孩子的人格也会遭到扭曲。

美国儿童和少年心理学会专家指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对小孩而言,即使只是十二个月大的婴孩,都是他们自我认同的重要标杆。孩子们在童年期基本上都将自己的父母当作典范,以建立自我形象。他们根据所接受的各种外来信息,包括别人的语言、身体的姿势和态度等,作为一面镜子,进而观照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其未来的前景。”

因此,如果父母在语言表达上不知不觉地一再犯错,那么对孩子的心灵创伤将是难以估计的。

4.不要因孩子失败而批评孩子

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应因孩子的失败而随便批评孩子。

静静想帮助母亲做家务事,但在端盘子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十个盘子都打破了!

母亲认为静静打破了十个盘子是不对的,所以责备了静静,“干不了就别干,净添乱。”静静感到十分委屈,心中不快。

孩子想将事情做好却失败时,父母应本着体贴的心情去安慰孩子才对。

由于孩子本身在面对失败时已感觉到心灵受到创伤,如果父母在这时不能了解孩子,反而加以责骂,那就表示父母不信任孩子的善意,如此长久下去,孩子会将一切都解释为恶意。

教育研究者发现,近年上幼儿园的孩子都比过去的孩子自私,这很可能是由于其家庭教育有上述情形造成的。

一个孩子单手顶着墙壁站立,另一孩子由前方跑过来,在站立的孩子前约两米处停下,跺着脚骂道:“你欺负我!”老师问:“怎么了?”那个跑过来的孩子说:“他故意挡我的路!”然而,站着的那孩子还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呢!

这就是将别人所做的事均解释为恶意的一个例子。如果想坐下来,却找不到椅子,孩子往往就会对老师说“是杰杰拿走的!”之类的话。可是,如果要让孩子辨别其行为是否善意,不到过了小学低年级之后,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不过,如果是在对幼儿教育特别有研究的幼儿园中,这种辨别能力仍旧可提早学会。因为老师总是信任孩子们的善意,所以会在孩子们面前说:“杰杰是不想这么做的,并不是恶意的。”

下面就介绍一个实例:

A班的孩子们所做的粘土作品在第二天早上被破坏了,由于得知班的小孩子们曾在其后到这间教室来,所以班老师便选了四位小朋友去向班的小朋友抗议。

“你们为什么弄坏我们的东西?”

B班小朋友回答:

“你们的教室太乱,我们在整理的时候,不小心碰到桌子弄坏了,对不起。”

这时,班的小朋友又追问一句:

“你们不是故意的吧?”

在回到自己教室后,四位小朋友报告说:

“他们说不是故意的,所以我们就不要再生气了!”

于是,班的小朋友便忍耐下来了。

这就幼儿心理学而言,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因为即使是8岁左右的孩子,要让其考虑别人行为的动机都很不容易,何况是4岁的孩子呢?

这种例子的出现,是因为有很好的指导者,加上接受过训练的班级,才有可能如此,不过,在家庭中一样可以做到这点。

当孩子失败时,父母如果能告诉他:“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这样的,真是太可惜了!”如此,孩子就能辨别故意与无意的差距,也能了解什么事该生气,什么事不该生气了。

应该多信任孩子的善意,以鼓励其以善意的态度来与别的孩子接触。这样,孩子在做事和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失败而产生挫折感,而丧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斗志。

5.批评时不能伤害孩子的人格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人格。

小瑛是个喜欢幻想的女孩子,她总是会用笔记录下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她觉得这样会给自己的生活留下精彩的回忆。由此,小瑛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上了初三,面临即将到来的中考,学习生活越发紧张起来,可是小瑛还是坚持每天创作2000字,这样不免会影响到学习,所以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了。

这天,妈妈到学校开家长会,得知小瑛的成绩已经排在了全班的中下游,很是生气。回到家,她直接进入女儿的房间,看到书桌上摆着一摞一摞的手写书稿,自然气不打一处来,随手就把稿子打翻在地。小瑛看到了自己珍贵的书稿被妈妈随便丢在地上,很伤心,哭着对妈妈说:“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您知道这些书稿对我有多重要吗?”

妈妈正在气头上,骂道:“不知道!我就知道你这样下去,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然后你这一辈子就都没有出息了。你整天写小说,瞎幻想,会有什么好处!啊!”

面对妈妈的大声叱喝,小瑛一下懵住了,想不到妈妈会这样说话,这样断然否定自己,甚至不给自己解释的余地……

上述故事里面的母亲对小瑛的教育虽然没有到棍棒相加的地步,但她对孩子的批评是对孩子人格的无情践踏与伤害。

家长要尊重孩子就要承认孩子的人格尊严,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这份尊重是对孩子整体的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则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

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而是不能在践踏孩子人格的基础上批评孩子,用这样的粗暴态度批评孩子,会给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会使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痕,造成两代人的感情代沟。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是当代父母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家长教育孩子学习成长的时候,都要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用有损孩子人格的话来批评孩子,轻易否定孩子的所长。

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愿望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必须任何事情都要顺从家长的意愿。如果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意见,家长切不可冷言相加,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脆弱心灵。尊重和善待孩子的心灵才能结出善果。

6.面对孩子的错误,建议比批评更有效

作为父母,常常在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尤其是认为他们在有意调皮捣蛋时,感到怒火万丈,大发脾气,使得孩子们更加害怕犯错误。让我们看下面一个例子:

爸爸走到他自己的工具间,看见工具扔得到处都是,旁边放着儿子杰克的一个玩具,但杰克并不在工具间里。爸爸怒气冲冲地走到房间时,见杰克正在玩他的电子游戏,于是爸爸一把将他抓了出来,把他领到工具间,说:“这些是什么?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要把工具放回原处。”

杰克害怕极了,现在他才想起来,他刚才在工具间想修好他的玩具车,可这时候,妈妈来叫他接电话。杰克跑过去,拿起电话,和朋友聊了半天。谁知放下电话以后,他忘了正在修理的玩具车,所以就走到屋子里面,继续玩起了游戏机。

现在,他怎么向爸爸解释呢?看着爸爸怒气冲冲的样子,他感到非常沮丧。的确,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这下,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想我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我为什么总是这样没记性呢?”他心里责怪着自己,变得很没情绪。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如果杰克的爸爸用另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情,结果会怎么样呢?

爸爸到工具间看到洒了一地的工具后,走回房子,发现杰克在玩游戏机,爸爸抑制住自己的不快,非常平静地对杰克说:“杰克,你和我一起到工具间去一下,好吗?”等他们到了工具间,爸爸和杰克一起查看了工具间乱糟糟的情景,对杰克说:“看来,你是想修你的玩具车,对不对?”“是的,我是想修我的玩具车。”

杰克非常窘迫地说:“但是我听见妈妈叫我去接电话,就跑进了房间,后来,就把这件事忘了,再说,我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把这个玩具车修好。”“噢,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你的玩具车出了什么毛病?”

于是爸爸和杰克两个人一起对玩具车进行了修理。修完了以后,爸爸对杰克说:“那么下次你应该记住把工具放好,好吗?”

这样做,爸爸既指出了杰克的错误,对他提出更正建议,又没有损伤杰克的自尊心,杰克就不会对犯错误产生恐惧感,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在心里也不会产生挫折感,且孩子很清楚犯错误不影响父母对他们的爱。

当孩子犯错误时,同样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不要对孩子讲:“这次你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都忘了应该怎么做了吗?”这种说法显得很没有水平,价值也因此降低。把事爱憎分明弄清楚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

我们应当教育孩子有勇气面对错误,改正错误,并且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因犯了错误而使自信心受到损伤,甚至受到摧毁。

对孩子提出切实改正的建议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并指责,事情的结果往往很难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7.鼓励比批评效果好得多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自己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是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

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得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也许会抽泣几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有一位特级教师在她所学的《怎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每天都到传达室去取订阅的杂志和报纸。以前的值班人是一位老太太,她的孙女下学后也常来这里。有一天,我照例去取报纸,进去后看见那个小姑娘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而老太太正在教训她的小孙女:“唉!你是怎么搞的,写的字都这么难看!这个重写,那个也得重写!”边斥责边用手愤愤地拨拉小女孩的手,似乎觉得小女孩用橡皮擦的动作都太慢。那个小女孩紧紧地抿着嘴唇,眼里还噙着默默的泪,很不情愿地擦掉刚才写过的字。

我好奇地上前看了看,原来是那种练习生字的作业,每个字要求写很多遍。因为小姑娘刚上学,所以是把生字写在米字格里。有的字写得还不错,有的字写得就确实比较难看,不是在米字格里倾斜地挂着,要不干脆就把腿钻出去了。我心里暗想,写成这样也难怪,刚开始嘛!我和老太太比较熟,连她的这个小孙女的名字我都知道,叫莺歌。于是我就说:“大娘,您别着急,我和莺歌说说。”老太太很高兴地说道:“对,你是搞教育的,你和她说说。”

我说:“莺歌啊,做作业呢?我看看!”

莺歌似乎还在不愉快中,闷闷地应声说:“噢!”

我拿起她的作业本说道:“噢!是练习写生字啊,写的还真不错啊。”

莺歌仿佛一下来了精神,便伸着头一起与我看她的本子。

我接着又问道:“对了,你给我指指看,哪个字你写得最好?”

莺歌赶紧浏览了一下,快速地用稚嫩的手指着其中的一个字。

我一看那个字的确还是不错的,接着又问道:“噢,那哪个字又最不好看呢?”

我拖长了声音问着,还未等把话全部说完,莺歌快速地从我手中夺走作业本,把其中一个写得不好的字赶忙擦掉了。

我赞许地点点头讲:“莺歌,我想你一定可以写出一个比那个最好的字还好的字来!是吗?”

莺歌用力地点了点头,在本上很快又写出了一个字,是那种很饱满、顶天立地的好字。

我轻轻拍着她的头说:“好极了!你慢慢做吧,奶奶的话你不要不开心啊!”没有三分钟,莺歌的表现判若两人。

老太太惊讶地说道:“赵老师,这丫头怎么这么听您的话?”我对她讲:“骂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啊!鼓励比批评效果好得多啊。”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其实,这时父母就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假如打骂、批评都不管用,何妨不试试用鼓励的方式呢?

8.常见的不正确的批评方法

教育专家指出,批评孩子效果不好,主要是由于父母的批评方法不正确。下面就是不正确的批评方法的种种表现: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

而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而孩子对家长说的话不是能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唯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却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其实,对孩子赖床的事,你完全不用管他,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许多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9.怎样批评爱发脾气的孩子

孩子爱发脾气,显然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父母针对爱发脾气的孩子,要以批评的引导的方法会更有效果。教育专家认为,家长面对孩子发脾气时,切不可以怒制怒。当孩子在极度愤怒之时,最好不要跟着发火,以恫吓甚至棍棒来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那样是绝对不可能达到批评的效果的。

正确的做法是,轻轻抚慰他,或让他坐下来,倒杯水缓和一下他的情绪。如果孩子实在无法平息,暂时隔离他,如单独留他一个人在房间里,提供一个冷静的环境平抚情绪。待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可让他洗个脸,喝杯茶,或者睡上一觉,然后再和他慢慢谈心。这时再用缓和的语气批评他的错误,说明发脾气的害处,孩子才可以听得进去。

当然,针对具体发脾气的原因,父母也应听取孩子自己的解释,当孩子得到父母的聆听时,心情会比较容易平复的。

批评是一个方面,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家长还要教孩子学会自我克制。比如:可以在平时提醒孩子,一旦感到自己要发怒时,心里反复默念“不要发火,要冷静,要冷静。一旦当感到怒气上来时,迅速离开现场,或去干别的事情;想要发怒时,自己做几次深呼吸,吐出心底怒气;也可以引导孩子做些活动,如紧握拳头再松开,紧绷脚板等。”

此外,也可以让孩子发泄精力。如绘画、练书法、下棋等;或者让他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跑步等,把怒气发泄到运动上;或者听听音乐、唱唱歌,等等。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愤怒、急躁、发脾气的时候,但是,只有能够理智地克制和处理自己脾气和愤怒的人,才是真正的有修养、有智慧,才是容易走上成功之路的人。

父母对于易怒、易发脾气的孩子,一定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否则,后果很难设想。

10.怎样批评爱说谎的孩子

说谎,也称讲假话、撒谎、谎言、不讲真话、说骗人的话等,是指用不真实的语言来蒙骗他人的行为。在生活或学习中,这种行为人皆有之。说“我从来不说谎”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是在说谎。但假使孩子被视为“经常在说谎”,那么就肯定成问题了。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说谎的时候,说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为了逃避批评与惩罚。孩子为了获得某种利益也会说谎。

有些孩子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某些愿望,也会公开撒谎,这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孩子说谎,家长们既讨厌,又常常束手无策。那么,究竟怎样批评,才能使孩子不再说谎呢?

孩子说谎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六七岁的孩子说谎,大多是无意的。如因为贪玩忘了做作业,家长问他做完了没有,他会随口说:“做完了,早就做完了。”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孩子学会了有意说谎,如自己先动手打人,却说是别人先动手;逃学旷课,却说在学校认真上课等。孩子说谎的这种错误行为,如果不通过及时的批评纠正,就可能逐步养成一种欺骗的不良习惯。家长要掌握批评说谎的孩子的艺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

孩子最初说谎时,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总是比较紧张的,怕被家长识破而遭到训斥,但也总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家长不一定在意他的话,肯定会相信他的。最初几次说谎,如果没有因被家长识破而遭批评,他就会暗自得意,以后说谎的次数会更多;如果被家长识破而受到批评,也就不敢轻易再说谎了。因此,家长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批评和教育。其实,只要家长注意观察,多和孩子交谈,发现孩子说谎是不难的。

(2)对孩子说谎既要批评又要宽容

家长发现孩子说谎后,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而批评的目的也是教育孩子,批评时言语要多透露对孩子的关爱和宽容,帮助他认识说谎的危害性。家长应在批评孩子说谎时切忌粗暴训斥,而应该告诉孩子,说谎得到的只是自欺欺人的短暂快乐,而失去的却是父母、老师、同学的信任。说谎或许一时能蒙混过关,但迟早会被他人发现真情,从而遭到人们的斥责。在孩子承认说谎不对,表示今后改正后,家长应当表示欢迎,表示深信他会改正,成为一个大家欢迎的诚实的人。这样,孩子会受到鼓舞,彻底改掉说谎的毛病,逐步养成诚实的好习惯。

(3)分析说谎动机,对症下药

孩子说谎的根本原因,是投机取巧、自私自利。但每次说谎的具体动机又是不相同的。如对因贪吃贪玩而说谎的孩子,应在批评过后,让他根据实际需要向家长提出要求,只要是说实话,家庭条件许可就应满足孩子的要求。再如,对因“义气”而说谎的孩子,既要指明纸包不住火的道理,又要讲清包庇错误并不是帮朋友实则是害朋友的道理。这样对症下药的批评会帮助孩子逐步纠正说谎的不良毛病。

(4)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

说谎,就是不诚实的表现。纠正孩子说谎的坏习惯,关键是培养孩子诚实待人、老实处事的好品德。待人诚实,才能博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中结下友谊,成为真正的朋友。处事老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真正做成几件事,从而取得成绩和成功。

11.怎样批评有其他缺点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时不时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缺点,父母对于这些缺点要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切不可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孩子的缺点除了已叙述的几种外,下面再具体叙述怎样批评孩子的其他一些缺点。

(1)怎样批评自私的孩子

错误的批评是“你这个没良心的自私鬼,我看见你就烦。”

这是常用的批评语言,父母发现孩子过分自私,就会大为恼火。但骂孩子没有良心,甚至“看见就烦”,这样能起到批评的作用吗?

自私的孩子是谁造就的?其实是自己长期过分溺爱、娇纵的结果。孩子生活优越,父母百般呵护,有的在家里说一不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只知享受和索取,忘却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逐渐发展成极端自私的情感和行为。

对孩子的自私行为,家长应尽早予以批评教育,特别是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2)怎样批评爱打架的孩子

错误的批评是“以后再与人打架,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有些父母以为这种以暴易暴的恐吓话,能有效地制止孩子在外面闯祸,以为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批评手段,其实这是替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

听到自己的孩子动手打人,父母必定会非常紧张,非常气愤,而且这种暴力行为是必须要立即制止的。但制止归制止,可不能不问情由就破口大骂。

(3)怎样批评爱骂人的孩子

错误的批评是“你这个混账东西!再骂人我就打死你。”可以说,这已经不叫批评,而是恫吓了。

当听到孩子说着粗言秽语,父母的反应一定会很惊讶!“为什么我的孩子说这些话!”

其实大多数孩子的粗话、骂人话正是从父母处学来的。古人云: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想教育孩子不骂人,自己首先要戒除骂人的恶习,然后再冷静下来,告诉孩子说这些粗话的不利影响。因为孩子是需要父母提醒的。孩子如果经常被父母以粗话责骂,虽然不知道其中意思,但见责骂时父母生气的态度,便猜想到那是感到愤怒时会说的话吧。于是当自己生气时,不知不觉便说出来了。

(4)怎样批评不懂礼貌的孩子

错误的批评是“教你多少次了?为什么还那么没有礼貌!”

孩子不懂得打招呼,让父母尴尬万分,脸上不好看,一时情急之下便批评责怪孩子没礼貌了。可是,爸爸妈妈在别人面前批评责骂孩子,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此父母却没有意识到。成人讲体面,小孩也讲体面。下次孩子不但不会主动打招呼,可能还会因为害怕责备或者赌气故意不做,这样反而产生反效果!孩子更可能因父母责怪自己而觉得委屈,神情表现哀伤,父母和亲友看见时更觉尴尬。

(5)怎样批评依赖性强的孩子

错误的批评是“我看你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不少孩子做什么事都要父母陪着或者帮助,因此有的父母就批评孩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孩子的依赖习惯,正是父母娇惯形成的。例如,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陪孩子劳动、陪孩子考试、陪孩子做作业,时间一长,孩子就对此形成了依赖。

有关专家指出:家长“陪读”绝不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家长“陪读”,不仅会影响家长的工作和学习,更严重的是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后果。这种孩子一旦没有父母的特殊照顾,便会感到不知所措。依赖心理还会造成孩子做事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做事效率低,今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6)怎样批评形体姿态不当的孩子

错误的批评是“看你,站没站样,坐没坐样!”

或许是现代舒适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站、坐、走了。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斜躺在沙发上的小孩,或者两肩一高一低站着或坐着的小孩,弯着腰、弓着背走路的小孩,身体来回摇摆着走路的小孩,等等。这些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形体姿势。

不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给身体带来的最大不利是引发脊椎骨弯曲,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的甚至影响身体健康。但是,父母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纠正和训练孩子,只知道看到后训斥几句,这样能有什么效果呢?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批评孩子的表现。可以说,生活中这类对孩子不正确的批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父母们读了,能够引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