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之所以为强者,就在于他们遇到挫折时,善于总结,克服了自己的消沉与软弱。大家都知道:伟大的作家鲁迅也曾经彷徨过,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也曾经忧郁过,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也曾经屈服过,著名的歌德、贝多芬甚至还曾想自杀。但他们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在这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教训是非常重要的。失败毕竟是失败,其中必有缺点和错误,应认真总结,吃一堑,长一智。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2.经常向孩子请教
有时在某方面,现在的孩子懂得的东西比大人还要多。有些知识,家长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既学到东西,又促进孩子总结自己在学校学得的知识。现在,有不少家长跟孩子学英语,孩子英语学得更好,比听写、默写还管用。有一位山村农民,没上过小学,跟上小学的儿子学数学,结果父亲不断进步,儿子成了数学尖子。
3.增加家务劳动中的智力活动
很少有人想到家务劳动与智力的关系,其实,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何做饭能节约时间;如何做菜才好吃、好看;大扫除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如何擦地板才能干净等等。越是复杂的劳动,智力含量越高,可以让孩子从中总结出一些智力劳动的经验,、教训。
4.讲故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例如,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据他的女儿回忆,有一天,时间已很晚了,李四光还在辛勤地工作,没有回家。女儿奉妈妈的命令,来叫他回家吃饭,谁知他却一边专心地工作,一边亲切地说:“小姑娘,你这么晚了还不回家,你的爸爸妈妈不着急吗?”等到女儿再次喊“爸爸,妈妈让我叫你回家吃晚饭了”时,他才抬头一愣,不由地笑了,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宝贝女儿。
习惯86.纠正孩子只做模拟题的坏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可是他们却又不屑于继续深入钻研课本知识,而是到处寻找大量的模拟题来“练兵”。可是到了最后,像数学这样的需要多做题的科目,由于他们的基本知识并不牢(有的甚至连公式都背不熟),结果效果不理想;而像语文、英语这样的需要灵活语感的科目,他们更是很难有什么提高,有的人甚至因为做题而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成绩反而后退了。有的同学在老师的模拟考试中,因为模拟成绩患得患失,让情绪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学习。
高考前各校都有模拟考试,试题是各校老师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考试的摸索而出的,从内容到题型都和高考很类似,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但是,也不能全部依赖模拟考试题。
模拟考试的意义在于找出自己的“盲点”——复习中的漏洞,以便及时补救。所以,模拟题做不好的同学不用慌张,模拟考试题正好击中了自己的“盲点”,及时补救,就可以避免在真正的考试中因此而失分;而模拟题做得好的同学也不能得意,因为,也许题目恰好漏过了其“盲点”。
有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模拟考试就像里程碑,应让它不断地“增值”。第一次做模拟题以后,应该找出需要加强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复习,争取第二次模拟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这样,一方面总结和改进复习方法;一方面,对自己的实力也大致心中有数。
模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要想真正掌握知识,还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
例如,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和军队一直希望建立强大的海空力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军队就开始考虑建立战斗机飞行员培养体制,但似乎到现在,印度空军也没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培养体制。
印度空军飞行员通常在HPr—32型教练机上完成最初的飞行训练,而他们如果想成为合格并且优秀的超音速战机飞行员,还需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亲身实践,真正驾驶超音速战机飞上蓝天接受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学会应付各种突发情况,如:发动机空中停车怎么办?驾驶舱突然高空开裂怎么办?降落时起落架打不开怎么办?迫降前怎样处理剩余的油料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真实的情景。而印度军队由于经费不足,坚持了20多年的模拟训练,20多年来,印度空军一直空难不断。其实,有不少事故是人为造成的,有不少飞行员,还没有彻底学会开飞机,就匆匆飞上天了。
模拟能够帮助掌握知识,却无法代替真实情景的重要位置。当前,一些英语训练方法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效果并不理想,造成弊端很多。市场上有很多良莠不齐的“全真模拟题”之类的辅导材料,其实早就已经陈旧落伍,而且很多是东拼西凑的水题。这些是无法保证学习效果的。
传说战国时期,赵国京城邯郸的人很会走路,其步法的美妙是天下闻名的。于是有些人就特地赶到邯郸来学走路了。燕国寿陵地方的一位少年也赶来学习,他全力模仿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结果没有学好,但又忘却了自己原来的步法,于是只好狼狈地爬回去,闹了一个大笑话。这段掌故,自从在庄子的著作中出现后,“邯郸学步”或“寿陵学步”这句成语,就常被人们引用。在李白的一首《古风》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初步,笑杀邯郸人。”“邯郸学步”这个典故还使我联想到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据说某校有位女同学,读了《红楼梦》,就想学林黛玉。她把《葬花辞》抄下来,挂在帐子里,每晚读着读着,就像林黛玉一样地哭起来。这位同学哪里知道,“邯郸学步”式地模仿林黛玉的爱哭,即使哭得眼泪汪汪,也是一幕令人发笑的讽刺喜剧啊!
有一部分同学只做模拟题,而不愿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这样做。其实,他们只看到了这些同学的一部分学习方法,而没有真正懂得这一部分同学是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如果只做模拟题,而不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那就像是战国时期的邯郸学步一样,一定吃力不讨好。
有一部分同学迷信模拟题,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模拟题有可能与真正的考题一样。但是,有可能么?
当前,社会上有一些所谓的“辅导班”,声称自己有中考、高考命题组的模拟真题。命题组真的敢给辅导班出模拟题么?一位考试培训业内人士曾经对此予以坚决否认:“这只不过是打着透题的幌子骗考生的钱而已。真正的命题组成员怎么敢去给辅导班讲课、编制模拟题,这可是泄露国家机密!”
中、高考试有关机构认为此事是一种恶劣的欺诈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但对辅导班的管理主要还是由工商、税务部门负责。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可以对孩子讲一些精彩的故事
例如:文中提到的一些故事,让孩子明白要让自己的成绩提高只有靠踏踏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做题很重要,但是不能过于依靠模拟题。例如还可以对他们讲,在网络中的虚拟朋友大部分都是假的,是永远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
2.家长要以身作则抵制虚假,让孩子知道虚假的东西永远不可依靠
家长要常常告诉孩子虚拟的世界是最不可靠的,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懂得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
3.模拟题从何处来?
让孩子明白那些莫名其妙拼凑的模拟题是从何种渠道进入市场的,向他们讲明白这种题的不可靠来源,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所依靠的法宝原来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4.告诉孩子模拟的虚假性
模拟考试只是一种假定情景下的测试方式,因此试题也是一种“假”题。如果想考好,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学好基础知识,基础扎实了,就可以对各种题目应付自如了。
习惯87.纠正孩子猜题押题的坏习惯
猜题押题的坏习惯有许多的弊端,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的一些偶然、巧合的现象不能作为法宝使用,否则就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有一些同学有这样的思想倾向: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复习的那一天起,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找出考试的脉胳和方向上来了。上复习课时,总是很注意老师强调的重点,预测出老师出题的倾向,甚至会到老师那里去探消息、摸底,希望从中找一些题目的线索来,以便可以猜题押题。
这种学习存在很大的弊端。喜欢猜题押题的同学往往容易造成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就像赌博一样,若猜中了就高兴得忘乎所以,甚至考后还会津津乐道;若猜不中就会手足无措,心绪烦躁,甚至会连原来会的一些内容也想不起来。这样考出来的成绩,即使是好成绩也不代表实际水平了。所以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焦虑和紧张上,把希望寄托于侥幸上,不如静下心来抓紧时间复习为好。总之,不去做系统复习,只一味针对所猜的题来“开小灶”,很容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笔者就这一现象,曾经采访过一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学子,他们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以总成绩407分的骄人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建华同学,其英语、政治均为85分。
他就认为考试其实是围绕着知识体系来出题的。作为检测和选拔的工具,考试必须体现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因此与其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天天猜题押题,还不如把心思花在系统的学习上。押题猜题的风险很大,还很耗费时间,而且得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很难存入长时记忆系统,也不容易提取和迁移,更谈不上在将来能派上用场。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鲁小杰也认为,押题、猜题的做法不可取。他说高考出题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谁又能担保某年就一定会考某道题?真正对应考有帮助的,应是从中摸索具有普遍规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即形成一种思维,如数学思维、历史思维、政治思维等,以不变应万变。
王建华和鲁小杰同学说得十分中肯。的确,由于有考试这个中介物,猜题与知识水平就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来猜题,那纯粹是赌运气。所以在没有打好知识基础前,猜题的回报率是很低的。把猜题的时间和心思拿来看书,先把书上的东西吃透,真正学到东西,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1999年,教育部为了实施高招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向社会征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同时征集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等单科能力试题。这样的集百家之长的思路,让那些“猜题冠军”、“猜题能手”们很是挠头。
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的命题制也采取了改革措施,第四张试卷设为案例分析和法律文书制作题。这样可以发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各自特长。作为客观题题型,选择题的主要优点是评分客观、准确、迅速,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分值小,可降低考查中偶然性的影响,防止猜题押题的投机行为,从而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由以上的事实证明,国家现在已经十分重视考试制度的改革,试题体现了新的特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即使是老问题,也应从新的角度设问。专家认为,不管多么复杂的问题,只要不是第一次遇到,或已经过强化训练,那就只能测出“操练”能力,即记忆和熟练能力。相反,即使是较为简单的问题,只要是第一次遇到,也是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从根本上讲,这些都真正避免死记硬背、猜题押题、临时突击的现象。
“应试教育”面向少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使学生处于极端的被动地位,转向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我曾经见过这么两位老师:一位是年老的,他教了几十年书;另一位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老的那位从不在课堂上阐述读书是为了什么。偶尔他会说一下:“学习要先学会如何运用思维!”可见他对学习的目的还是明确的——锻炼思维!而年轻的那位总是传授着如何应付考试之类的问题。可见现代的教师大都歪曲了教学的意义!
周总理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一句空话,可是我们却在学会了写字看书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应试!现在“猜题”的说法很流行,这其实是对教学真正意义的一种侮辱!这就像在考试前发下试卷答案让我们背那样无知。
记得金庸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过:“50年后,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第一的国家!”他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如果中国的学生只会猜题押题对付考试的话,50年的时间确实太过乐观。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面对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可以说狗熊真笨,见异思迁。也可以说狗熊不满足现状,总是有新追求,有新的目标,这种进取精神十分可贵。这些都是孩子思想中的火花,应该好好鼓励,将其引向真正的学习之中,而不是仅仅为考试而学习。
2.不要在考试时给学生施加压力
在考试时,学生已经是很紧张了,家长如果再施加压力,孩子会觉得考试没有一点意思,只是一种游戏,就会逐渐对考试失去信心,采取游戏的态度应对考试——赌一把的心理,就会导致猜题押题的现象出现。
3.正确地指导孩子写作文
有许多猜题押题现象的出现都在作文的写作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厌倦作文。原因就是大搞“应试”作文,大量猜题,机械教授方法,人为拔高要求,扼杀了大多数学生固有的一点兴趣,致使学生不愿作文,畏惧作文。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学习写作,写出真情实感,让写作文成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