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1881500000127

第127章 无迹可寻 探寻《耕织图》流落何处

古代社会里。男耕女织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经常绘制《耕织图》来鼓励农耕。中国古代《耕织图》以南宋临安于潜县令楼璹所作最为着名,影响最大,但现在连正本、副本都一起丢失了。到底是如何遗失的呢?谁也不知道,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刘松年本的《耕织图》。乾隆皇帝曾保留有很像刘松年笔迹的《耕织图》,但他却断然否定是刘松年手迹,那么,刘松年的《耕织图》到底流落何处?

我国古代《耕织图》的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汉唐时期到宋代由单一走向了系列化,到了元、明、清时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连环画卷。中国古代《耕织图》最着名的是南宋临安于潜县令楼璹之作,影响最大。它的原本已经遗失,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后人的引证,窥知它的原貌。楼璹的《耕织图》共有耕图21幅,最开始为“浸种”,接着是“耕”、“耖”等,最后为“八仓”;织图24幅,有“浴蚕”、“下蚕”、“采桑”、“择茧”、“缫丝”、“剪帛”等。每幅都配有五言八句律诗,描绘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叙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当时楼璹绘制了正、副两卷,正卷进呈了朝廷,副本留在了家中。可惜后来两卷都失传了,只有其诗保留了下来。正、副两卷是怎样遗失的,史书没有任何的记载,一直是个谜。

宋朝以后各朝都有《耕织图》的刊印,都是以楼璹的《耕织图》为祖本,到了南宋时期刘松年向当时的皇帝宁宗进献了一幅自己所作的《耕织图》。《图绘宝鉴》卷四记载:“刘松年,钱唐人,居清波门,俗称暗门刘,淳熙画院学生,绍熙年待诏。师称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宁宗朝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院人中绝品也。”但他的《耕织图》自那以后就再没有被人提起过,直到乾隆年间,画家蒋溥向朝廷呈进一种有“松年笔”的《蚕织图》,之后才又被重新提起。开始的时候,乾隆皇帝以为这是刘松年的笔迹,把它收录进了《石渠宝笈》中。后来又有一人呈进了一幅《耕作图》,乾隆将两幅进行比较,发现笔法相似,“纸幅长短、书篆体格无不合”,在耕画后面发现姚式的题跋:“《耕织图》二卷,文简程公曾孙启仪甫绘而篆之。”也在织画后面发现了赵子俊的题跋“每节小篆随斋手提”。这明显是程桀的作品,而且图上的“松年笔”三字,腕力很弱,也无印记,这可能是后人听说刘松年曾进献过《耕织图》,所以题上去的。最后乾隆就把这两幅画定为是元程桀模仿楼璹的《耕织图》的摹本。

既然宋本的《耕织图》已经遗失,那么元本也算是很珍贵了,于是乾隆将两卷放在一个盒子里,收藏进了圆明园贵织山堂,并让画院按照它制成石刻:共耕图21幅,织图24幅,每图横长53厘米,纵高34厘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耕织图》也被劫走,现存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该馆于1973年出版了一本托家斯·劳顿编的《中国人物画》,就收有《耕织图》的耕图和织图各两幅。元以后的《耕织图》,比较有名的是清康熙年间焦秉贞所画的。元以后的《耕织图》都在史书中有记载或者是有实物保全下来,而唯有刘松年的《耕织图》的下落始终是个谜,清初人吴期贞在他的《书画记》中曾说他在三处地方看到过被认为是刘松年画的《耕织图》,而《东图玄览》也记载“余杭方相卿家藏有刘松年的《耕织图》”。所以有人怀疑乾隆对清宫藏的题有刘松年笔款的画的判断是否正确,因为乾隆皇帝是在没有看到原迹的基础上下的判断,而且他也曾出现过判断失误的情况,另外在浙江和安徽一带流传的《耕织图》,人们都说是刘松年的摹本,奇怪的是这些人为什么不说是楼璹的《耕织图》呢?刘松年的《耕织图》到底流传下来没有?实在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