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1881500000017

第17章 太后下嫁 孝庄反常葬制隐藏的政治玄机

众所周知,按照中国历朝历代的规定,皇帝与皇后死后一般都是葬在一起的,很少会出现有例外的情况。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过程中,清朝孝庄皇后的陵墓却与众不同,因为它并没有与皇太极的陵墓在一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玄机呢?

孝庄太后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儿,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史称孝庄太后。与萧太后一样,孝庄太后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中少数几个最为精明能干的皇太后之一。她历经了清朝初年的皇太极、顺治以及康熙统治下的三个朝代,见证了大清王朝逐渐由弱到强的整个过程,更为大清王朝的稳固和发展呕心沥血,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按理说,一个为大清王朝的繁荣昌盛建立了不世之功的皇后,理应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在她死后理应享受除皇帝外最高级别的葬礼。但令人惊奇的是,孝庄死后并没有得到她应得的礼遇,甚至连最基本的与皇帝葬在一起的礼遇都不享有,因为孝庄太后并没有像其他葬于清东陵的皇帝、后妃们一样葬在风水墙的内侧,而是被葬在了风水墙的外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孝庄皇太后为什么不肯葬在皇太极的身边,而心甘情愿葬在风水墙的外边呢?这里面究竟含有怎样的政治玄机呢?

孝庄皇后陵墓这种奇怪的布局引起了后世的广泛争论,历史学家们为了弄清孝庄反常的陵墓布局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谓费尽了心思。最终,在史学界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孝庄太后之所以不愿意回关外与皇太极合葬就是因为曾经下嫁多尔衮,无颜相见于地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其一,根据当时满族的风俗来看,兄终弟娶其妻也并不违反祖制,这为孝庄下嫁多尔衮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从而利用多尔衮的势力来稳固其儿子(也就是顺治帝)的政权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当时多尔衮在入关之后权势极大,击败大顺,攻下南明,总揽朝纲,控制军队,可以说,当时多尔衮的势力远大于皇帝,是朝廷实际的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孝庄能够下嫁于多尔衮,一来可以防止多尔衮篡位自立,二来可以借助多尔衮的势力排除异己。聪明的孝庄皇太后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其三,后来顺治皇帝之所以加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就是因为有了其母亲下嫁于他的事实,不得已而为之。其四,考古学家们从南明遗民张煌言的一首叫《建夷宫词》的诗歌中找到了孝庄皇太后曾经下嫁于多尔衮的蛛丝马迹。张煌言在他的诗中写道:“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是与多尔衮同一时代的人,他所写的诗歌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但是,赞成孝庄皇太后曾经下嫁于多尔衮的学者并不能完全说服反对者,反对者根据赞同者所提供的证据来进行反驳。他们认为,满足有“兄终弟可以纳其妻”的风俗,并不一定代表孝庄就会按照这一风俗来行事;张煌言当时的身份是反清人士,完全有可能通过写诗来刻意丑化孝庄皇太后,加之他本人又居住在江南,根本不可能知道清宫里究竟发生了何事,更何况诗歌本身只是一种文学体裁,本身含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不可以直接用来做历史证据;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称大臣为“父”的先例早已有之,比如秦始皇年幼时称吕不韦为“仲父”,由此可见,顺治帝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顶多只是对他丰功伟绩的一种肯定,并不能证明任何事情;如果孝庄皇太后真下嫁于多尔衮的话,那么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便不会以多尔衮生前曾经意图谋反为名下令削去多尔衮的爵位,并撤出其宗庙,开出其宗室名分,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平毁陵墓。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孝庄皇太后曾下嫁于多尔衮是不可信的,纯属野史的虚构。

孝庄皇太后陵墓反常背后所引发的直接政治玄机,便是其是否曾经以太后身份下嫁于多尔衮。关于这一点,史学界一直存有不同的观点,肯定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至于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情节,很多都是根据野史编造出来的戏说之词,不能当成正宗的历史事实来看待。看来,要解开孝庄太后留给后世的这个谜团,还有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