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1881500000049

第49章 宰相之死 难道是司马懿活活气死诸葛亮

无论是史料上的记载还是民间的传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历史事实。但是,最近又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诸葛亮病死是假,被司马懿活活气死是真,此言一出,立刻在史学界和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诸葛亮在与司马懿交战的过程中身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诸葛亮究竟是否是被司马懿活活气死的呢?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天才人物,正是这样一位有能力、有实力实现刘备“匡扶汉室”梦想的蜀国丞相,却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引发了后人无穷的感慨和叹息。

关于诸葛亮的死因,最近有些人对传统的观点发起了挑战,他们认为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活活气死的,而并非病死,并且认为诸葛亮死前也许也像周瑜所大呼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呼出“既生亮,何生懿”。但是,这些人对司马懿活活气死诸葛亮,却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证据。其实,诸葛亮并非被司马懿活活气死,而系病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记载了诸葛亮死亡的全过程:“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除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外,从蜀后主刘禅的诏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病死的无疑。刘禅在他的诏书中写道:“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遇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无论是以记载三国时期所发生的事件为主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还是刘禅的诏书,都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反映,作者没有夸大和隐瞒的必要,更没有故意歪曲的可能,所以这两项资料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其二是,从诸葛亮自己当时的言行来看,也很大程度上是死于劳累过度而导致的疾病,系病死的无疑。北伐之前,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他在该文中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是他自己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很明显,他整日“夙夜忧叹”,长此以往,不患病的可能性太小。除此以外,《三国志》中也说诸葛亮:“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就连陈寿在评价诸葛亮之时,也不得不由衷地提到他“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由此可见,如此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必躬亲”之人,是很容易被累垮的。年轻之时,也许还可以应付,但是随着诸葛亮年龄的增长,再加上时刻想着北伐以便完成刘备托付的大业,其心理承受能力也必将会随之遭到削弱,进而产生心力交瘁的感觉,此时是很容易生病的。由此可见,诸葛亮系被急火攻心的情况下引发的疾病而致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三是,从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交手的过程来看,司马懿活活气死诸葛亮的可能性很小,当然,对于诸葛亮的死,要说司马懿没有一点责任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应当是引发诸葛亮疾病的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当时蜀汉与魏国实力相当,所以两者只能处于长期胶着的状态,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都不敢轻于冒进,双方战事都打得很稳重。反倒是诸葛亮多次主动求战,而司马懿都没有应战,因此,可以看出司马懿对于诸葛亮,在内心深处还是很畏惧的。正因为如此,后来诸葛亮死后,有人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言语讲给司马懿听之时,司马懿只是笑着以“我能料生,不能料死”作为自己辩解的理由。由此可见,司马懿在潜意识里对诸葛亮还是相当敬佩、甚至有点畏惧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病死,而系被司马懿活活气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诸葛亮是病死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