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影响世界的62部科学名著
18820900000018

第18章 科学思想(17)

作者认为,另一方面,超循环决不仅仅是我们心灵的抽象产物。该原理在PNA噬菌体的感染过程中仍然被保留着,尽管在此它被运用于宿主细胞的封闭世界中。此噬菌体基因组对翻译提供了一个因子,用作复制酶复合体的一个亚单元;复合体的其余部分由宿主因子来补充。这个噬菌体编码因子是该酶具有绝对的噬菌体专一性。不考虑来自宿主源的全部PNA,噬菌体专一的复制酶复合物现在代表了噬菌体基因组的自催化放大的一个重叠反馈环路。我们希望,对于进化难题研究,本书有助于提出正确的问题。理论不能只满足于解释实验事实,还必须提供更多的东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有理论才能告诉我们哪些实验是有意义的。

精彩语录

1、超循环是一个自然的自组织原理,它使一组功能上耦合的自复制体整合起来并一起进化。

2、“选择价值”,表征了信息载体的实施性质,以评价它们的生存变化,并使之保持最稳定的(或最适宜的)状态。

3、超循环是一种工具,它把那些长度有限的自复制体整合到某种新的稳定序中,从而能够相干地进化。

4、常有人说,进化的指导原理是最经济地利用自由能。这并非是普遍正确的。在自由能供给过量的地方,系统将利用任何选择优势而不顾其“代价”如何。然而,如果能的利用由选择价值的影响而变成次要的约束时,则系统将作出相应的反响。与高“选择价值”相联系,而不是与最经济地消耗自由能相联系的信息利用,是进化中的决定性因素。

《自组织的宇宙观》

作者:埃里克·詹奇(美)

成书时间:1980年

推荐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埃里克·詹奇(Jantsch Erich),美国知名的系统理论家和哲学家。他开始曾经在美国从事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后来又转到管理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詹奇于1980年在美国逝世。詹奇为人谦虚勤勉,他在研究过程中多次向西方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专家讨教,并经常与他们进行了交流讨论。詹奇的思想在学术界具有重大的影响,他采用了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和协同学等自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过程哲学、系统哲学、东方传统哲学乃至佛教的宗教哲学思想,通过他的著作《自组织宇宙观》,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一种统一的、要消除一切二元论的进化论——自组织进化论。詹奇的这本书,后来被收入欧文·拉兹洛主编的《系统科学和世界秩序文库》。

该书在1980年正式出版时,得到了诺贝尔奖得主、超循环创建者曼弗雷德·哈肯的称赞,“一些非常卓越的思想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耗散结构论奠基人伊利亚·普利戈金写作的《从混沌到有序》一书的英文版于1984年出版时,特地增辟扉页,表明谨以这部著作献给逝去的詹奇等人。

詹奇的代表作是《自组织的宇宙观》。

【内容提要】

《自组织的宇宙观》,原书名为《自组织的宇宙——正在形成的进化范式的科学和人文学意义》。而自组织理论是关于系统从混沌到有序和从有序到混沌转化机制的理论。该书运用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和协同学等自组织理论的成果,首次提出了一种从宇宙演化、生物进化到社会文化进化和精神发展的广义进化论,即自组织进化论。作者力图实现东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并由此揭示宇宙洪荒中的种种自然之谜、生命之谜、精神和文化之谜。

本书的目标在于阐述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生命除了生存以及不断适应环境外,其本身也在进化,在适应。自组织范式的兴起使我们能够详细描绘一幅新景观,这幅新景观以进化着的微观和宏观系统所有层次上的种种自然动力学的关联性为基础。于是,从这种人类世界与普遍进化的相互联系中,一种关于意义的新见解跃然而出。作者认为,新的自组织范式的主要观点是:1.一种特殊的过程系统的宏观动力学;2.连续交换,从而与环境共同进化;3.自我超越,即进化过程的进化。

该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组织:自然系统的动力学”,讨论典型的相干系统的组织动力学,这些系统通过一连串的结构以保持其作为整合系统而进化。对于这种动力学进行研究,最简单的层次是在自组织自我更新的化学反应系统中形成的耗散结构层次。

关于宏观有序,作者讲述了西方科学中从静态结构向动态过程思维方式的转变。经典动力学考虑的是孤立的粒子的概念。热力学引入了不可逆性,即过程的时间方向性,从而标志着向过程思维的转变。由于不可逆性,时间对称性被打破了,过去和未来被分割开来,宏观世界于是有了历史。最后,由于非线性非平衡的热力学,空间对称也被打破了,新层次的宏观有序出现了。这个出现协同现象的层次导致了结构的自发形成和进化。这种宏观有序以特殊的方式强调了物理学规律:迄今被假定只存在着随机过程的地方,一个新的生存原理开始起作用,这个原理叫做“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与这一原理密切相关的是非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通过一系列自维生结构而进化。其前提条件与自维生条件相同,即开放性,高度的非平衡与自催化。其基本特征是(通过自催化的)涨落的内增强,驱使系统越过某个不稳定的临界值而进入某个新的结构。在这一转变中,不是通常的宏观平均标准在起作用,而是起初非常小的涨落的内放大并取得突破而起作用。换言之,在此创新阶段,创造性个体原理战胜了集体原理而取得了胜利。集体总是试图抑制涨落并依赖于子系统的耦合而明显延长旧结构的生命。作者说,这倒是像一颗决策树,在分支点处都是真正自由的决策。然而,早在化学耗散结构的层次上,这种系统就已保持了对自己进化途径的记忆。如果它被迫退返,则它会沿原始径经过一系列自维生结构而回归。构成一切相干进化基础的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原理,还要求一种新的信息论,这种新的信息论以实用(即有效)信息的新奇性和确定性的互补关系为基础。

第二部分“共同进化:实在的对称破缺史”,从一个特定的、前人几乎未涉及的角度,重新描述了自“大爆炸”开始的进化史。这种观点认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共同进化,相互创造出沿进化的微观分支和宏观分支同时既分化又复杂的条件。在宇宙进化中,这种观点并不新颖,没有任何人会设想宇宙的结构是从下而上单方面地构造起来的,即从粒子到原子到恒星、星系和星系团那样依次构造出来。但在地球上生命进化的领域里,通常运用的逻辑是在微观进化中“建造起更高组织的生命”,它忽略了宏观进化分支。一种强调两个分支的共同进化的系统的探索,导致了重大的新的洞见。它使在区分支配着人类领域的社会化进化和社会生物、生态进化成为可能的同时,又强调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谈到宇宙标准模型,作者同时指出了标志进化各阶段的对称破缺。对称破缺的第一步涉及到四种自然力,即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随着它们原有的对称性出现的破缺,空间和时间就为时间而展开了。引力在宏观尺度起作用,核力在微观尺度起作用,而电磁力则在中间领域起作用。在一个致密而炽热的宇宙中,核力首先登上了舞台。在氢核氦核产生出来以后,随着膨胀宇宙的冷却,宇宙的微观进化暂时失去了它的动力。但是,微观参量的构型终于发生了转变,致使气体压力突然消失了,于是在进化的宏观分支中引力又登场了。在引力作用下,主要是产生了所谓宇宙中的粒度,其中包括星系团族、星系团、星系、星云团以及恒星。在恒星中,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共同进化以特别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力为密集的、炽热的环境创造了条件,从而又使核力开始起作用,继续着微观进化的链条而合成重核。这些微观进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反过来又决定了恒星的个体发育,即它的不可逆的个体进化。在宇宙开始阶段的另一种对称破缺涉及到物质相对于反物质的过剩,这个过剩约为十亿分之一。正是这点微弱的过剩,造就了物质世界。使物质处于各种各样的组织状态的宇宙共同进化,就在某种还没有秩序的系统发育中,在时空中转化。组成我们的行星地球以及我们自己的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我们年轻的太阳。(它现在仍在忙于把氢转变为氦),而是来自于外层空间,来自于现在已不复存在的远距离的恒星的爆炸的残余物。太阳借助于引力把这些外来物质组织起来了。而太阳的核过程又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能量。

关于生物化学和生物圈的共同进化,作者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在有机分子形成以后,紧接着可能形成的是耗散的代谢结构。作者认为,这对于生物聚合物的形成,对于进一步的前细胞进化起都着决定性作用。自复制能力的出现可以用超循环模型来解释,这个模型包括了耗散结构原理以及分子水平上的共生原理,由此生物微观进化开始以信息转移而非物质转移的形式进行,从而创造出物质组织,使得在生命中表现明显的高度分化成为可能。地球上的单细胞生命出现得非常早。在这个早期阶段,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共同进化已经显现出来了。代表这一阶段唯一生命形式的无核单细胞——原核生物推动了长达20亿年的根本转变。先是使地表受到氧化,然后是使大气中富有游离氧。宏观系统的这种转变,为沿着微观分支进化的更复杂的生命形式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还使得生物圈和大气圈成为世界范围的自我调节的自维生系统,使这个系统从15亿年前开始稳定下来,从而保证了维持地球上复杂生命所需的条件。作者说,这至少是盖亚假说的主张,这种主张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亚来命名的。直至今日,原核生物作为微小的自催化单位,仍在控制着盖亚系统。这之中,一部分已经联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物真核细胞即有核细胞,但它们作为这些细胞中的细胞器,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自主性。作者讨论了生命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的共同进化,而这种共同进化通过微观进化中的革新已获得了新的内容及过程机制。真核细胞的出现,标志着渐进发展的开始,即根据个体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而灵活地、有选择地利用遗传信息。随着生态系统中出现异养作用和太阳能的最佳开发,生命的宏观动力学获得了动力。于是,在进化的微观分支和宏观分支上,人们发现有机体和生态系统都已成为相当复杂的自维生系统,它们的共同进化主要带来了新的横向过程,而在此之前的信息传递则侧重于纵向过程。每一纵向的遗传发展都在稠密的横向过程之网中得到“处理”,这就由渐成维度进一步丰富了遗传进化。最后,无论是就重要性而言,还是就速度而言,渐成发展都超过了遗传发展。在社会和生态系统中横向的、控制论的过程对于群体和物种的进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形态学性质不是决定性的,毋宁说动力学性质才是决定性的。在年轻的生态系统中尤为如此。其优越性在于这种系统进展最快。纵向转移的遗传信息同步地向横向转移的代谢信息来补充,两类信息都存在于复杂的有机体中,存在于这些有机体构成的系统中。

本书的第三部分,“自我超越:走向进化系统论”,总结了作为第二部分所叙述的进化史的基础的一些原理。

对于进化过程的进化的问题,作者讨论从耗散结构直到自反映意识过程中的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进化两个分支的相互关联。这部分进化的特征是传递和利用存贮过去经验的信息。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耗散过程有选择地、同步地提取保守存贮的(例如遗传的)信息,这也就是说,由相应的某种特殊的语境或意境的生命过程来提取这种信息。另一重要之处是在化学耗散结构中已出现的整体系统记忆。它使得系统有可能与其起源相联系,从而体验自身的总进化,为部分地自决定未来的进化途径提供指导。如果一个自维生结构的输出在同时又是另一个自维生存在层次的输入,那么,超越系统本身的动力学即自我超越就成为可能。从而,复杂生命形式和精神能力的进化就可能被描述为进化过程的进化,即超进化,使种种自维生层次联系成连续链。

第四部分“创造性:自组织和人类世界”,从现代过程思维的角度,试图理解一些关于人类世界的基本的观点。从而克服了造物主与被造物的二元论,使我们有可能见到所谓真正的创造性。

在开放的维度中,作者总结了在人类进化的当前阶段中的时间和空间束系的意义。时间束系导致了历史时间的克服。在自反映中,作者说,我们可以用世系树和根系系统方式直接体验进化。但只有在一个茎块形象中——在耗散结构中,进化才能得到最完善的体现,我们也才能立足于现在而体验进化的整体性。不过,这样的体验不再是前后相继的,而是形成了一种联想模式,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见到散布于时间和空间的富有意义的关联。

作者最后说,在一个创造着自身的世界中,神的观念不再滞留在外部,而是根植于所有层次,所有维度的自组织动力学的整体性之中。这种自组织动力学与意识是一致的。因此,上帝不是造物主,而是宇宙的意识。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被理解为意识的进化,理解为自主性和挣脱束缚的进化,理解为精神的进化。现在,精神显现为多个层次上的自组织动力学,显现为它自身处于进化中的动力学。在这种意义上,所有自然史也就是精神史。进化就是在两个结构之间的不稳定相中开放的过程相互作用,在这种不稳定相中,新奇性闯了进来,大多数定律无效了,意识涨落推动并决定下一个自维生结构的诞生。正如系统论的创始人伊里亚·普里戈金所阐明的,一个耗散结构的进化本身可以被看作为一个巨涨落。我们的生命就是这种涨落,整个宇宙也是如此。

作者形象地说:“在自我超越中,越是向组织的各个新层次开放,向精神的各个新层次开放,意识的和音就变得越发饱满丰富。在无限中,它与神一起降临。不过,这个神既不以个人的形式也不以任何其它形式表现出来,而只在多层次实在的整体进化的动力学中表现出来。”

精彩语录

1、自组织是动力学原理,它是构成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世界的基础。